北京時間1月8日消息,綜合國內外媒體相關報導,近期,由中國科技大學(USTC)和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開展的一個項目逐漸引起了世界媒體關注的目光。這個項目名為「美麗化學」(Beautiful Chemistry),該項目的創建部分受到19世紀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的著作《Art Forms in Nature》(自然界的藝術形式)的啟發,在那本流傳至今的傑作中,海克爾細膩地描繪了大量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的精細結構,炫彩奪目。
現在,「美麗化學」項目希望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重現歷史上那些裡程碑式的重要化學實驗中那些被設計出來的實驗裝置,從而讓人們得以再次欣賞這些精緻實驗設計背後的科學思想之美。
「美麗化學」網站最早是在2014年上線的,當時主要是會發布一些精美的化學方面的視頻或動畫,偶爾也會發幾張試管或是燒杯的照片。但最近該網站上發布了一個新的圖集,配合一段精美的短視頻,用電腦CG技術呈現了從公元1660年至1860年間最為重要的一些化學突破所用的實驗器具,其製作之精美甚至引起了西方媒體關注。
「美麗化學」項目的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員梁琰在接受國外媒體郵件採訪時談到:「在這200年間,化學從被視作一門實用技藝和神秘鍊金術,逐漸開始轉變為一門精確的自然科學。」他說:「我們希望人們能夠從一個全新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歷史,那就是實驗儀器所發生的演變。」
梁琰和專業CG製作公司上海映速(IHDT.tv)合作,製作出這些攝人心魄的藝術作品。他說:「我們非常小心,努力確保每一個細節在科學上都是精確無誤的。」但與此同時,他也必須能夠讓藝術家們擁有一定的創作想像空間。梁琰擁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但他長期以來也一直對藝術和圖形設計充滿興趣。目前他在中國科技大學開展可視化科學傳播項目的研究工作。
他說:「科學的美麗之處常常會被掩蓋於科學文獻之中,普通公眾根本無法觸及。我想,或許正是我的科學背景和自學成才的計算機圖形知識讓我能夠找到那些有趣的話題,並利用公眾更為熟悉的可視化的手段呈獻給他們。」
圖為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研究發酵過程的試驗器具(1789年)
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使用的真空泵(1660年)
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裡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開展各種氣體實驗所用的器材(1774年)
瑞典著名化學家卡爾·舍勒(Carl W. Scheele)製備氧氣的裝置(1777年)
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基希霍夫(Gustav Kirchhoff)製作的分光鏡(18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