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中國周刊》浙江訊(記者洪旭朝 通訊員沈松生 林志強)
福建省詔安縣垃圾處理場自建成投運以來,始終堅持以「強化環境理念,促進全民健康」為宗旨,嚴格垃圾處理程序,狠抓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加大生態治理,高標準建設園林式場區,取得了明顯成效。曾經的垃圾處理廠惡臭燻天、讓人避之不及,而如今,一座新型的園林式垃圾處理場已初具規模,垃圾過磅、轉運,場內雨汙分流、滲濾液實時監測,中轉站密閉除臭,垃圾處理廠目前已形成了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標準化管理模式。
據垃圾處理廠工作人員介紹,垃圾處理廠始建於1992年,佔地面積212畝,曾經的垃圾處理場作為詔安城區生活垃圾填埋處理場所,雖按標準填埋場建設,但管理不規範,填埋區的垃圾沒有分層覆土,滲濾液處理設備日處理能力僅30噸,雨汙分離的排洪溝建設不完善,導氣設施配備不到位。2016年垃圾處理廠被列入全省49座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之一,納入中央環保督查重點跟蹤問題整改項目。
下決心,轉變垃圾處理方式
詔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2017年8月起,垃圾處理場停止垃圾填埋處理工作,僅作為生活垃圾外運處理的中轉站,負責全縣各中轉站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轉運,並啟動垃圾回挖外運焚燒處理,以每噸87.68元的運費和處理費運往漳浦聖元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
騰出來的空間做什麼?工作人員介紹,回挖外運啟動後,垃圾場完成了填埋庫區的堆體規範整形、表面覆土覆蓋,增設了氣體導氣排管,對雨汙分流系統進行完善,對場內道路進行硬化,建設一座垃圾中轉站和辦公樓,場內環境煥然一新,2018年2月,省環保廳解除了垃圾處理廠內部督辦。
有信心,31.95萬噸陳腐垃圾全部清零
自2017年啟動回挖外運後,在確保日產日清的情況下,已直接挖運焚燒17.263萬噸,而場內經年的陳腐垃圾裡邊的有機質在露天堆放的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有害氣體,在高溫條件下,會自燃甚至爆炸,無法進行直接焚燒,為加快處置進度,2020年4月,詔安縣垃圾處理廠啟動陳腐垃圾篩分整治項目,項目可基本滿足陳腐垃圾中可燃物和不可燃物的100%分選,通過垃圾篩分的可燃物統一外運至垃圾焚燒發電廠作焚燒處理,篩下物則直接回填,實現存量垃圾的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
至10月13日,共篩分陳腐垃圾14.687萬噸,外運焚燒5.397萬噸,篩下物9.29萬噸則嚴格按照經專家論證的修複方案進行規範回填、封場作業,自此,垃圾處理場31.95萬噸陳腐垃圾全部完成處置,項目總投資4000多萬元。
再細心,汙水變清再利用
垃圾處理場裡的滲濾液調節池中,池水黑如墨汁,水面浮著一層白沫,這就是從垃圾中產生的滲濾液,陳腐垃圾沒清運之前最多一天能產生上百噸滲濾液,而日處理能力僅30噸的設備顯然是力不從心的,為此,垃圾處理廠投資900多萬元對滲濾液處理設備進行了擴容提升,擴容後的滲濾液處理設備可日處理120噸滲濾液,這些滲濾液經過收集池、提升泵、兩級AO型MBR膜、納濾、反滲透一系列嚴格的工藝流程,直至規範化排放口排放出來,顏色由黑變棕,再到淡黃直至透明,出水時達到排放標準,成為場內綠化的免費水源,綠地、洗車、道路衝刷、降塵用水都用得上它。陳腐垃圾清運後,垃圾處理廠的日產生滲濾液僅10餘噸,與此同時處理廠安裝了滲濾液汙染物在線監測設施,實現與省、市環保部門監測平臺實時對接聯網,保障滲濾液處理質量。
秉恆心,困難立地變綠色
走進垃圾處理廠,不遠處一排平整的綠色山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旁邊一排排小花乾淨鮮活,轉變了許多人心中對於垃圾處理廠又髒又臭的認識。陳腐垃圾清運完成後,垃圾處理廠在原地進行場地綜合整治,增設一套滲濾液收集管道、16根導氣石籠,採用「複合排水管+土工布+土工膜+複合排水網」的方式進行場地覆蓋,覆蓋後的場地上再填入80釐米的綠化土進行綠化種植,同時增設智能飽和霧化治汙解毒除臭系統消除了中轉站場內氣味。
如今,已完成垃圾清理後的場地都已加厚覆土,經過改良土壤、地形微整後,以建造「園林式」垃圾處理廠的標準完成了綠化,陸續種下的黑麥冬、紅三葉已讓垃圾山披上綠衣,大花扶桑、三角梅、蟛蜞菊、蜘蛛蘭、馬尼拉草、蔓花生等耐鹽鹼、耐水溼、抗風能力強的花草喬木點綴其中,到處開著星星點點的小花,場邊開得正豔的是三角梅,轉變後的垃圾處理場儼然成為了國道邊的一道風景線。
#焚燒垃圾汙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