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此文為小編認識的一個老師所寫。文中所提到的大夫的本領,有些也是小編親眼所見過的,比如小編家人的腰椎間盤突出也是被上駟院派的商院長治好的。文章字字皆為黃老師心血,好文一篇,想了解及學習中醫正骨的朋友們可參考。由於原文篇幅很長,故分次刊發。今日刊發部分主要介紹正骨推拿手法的各個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黃梓峰,出生於中醫世家。太姥爺長於中醫皮外科,姥爺從事中醫外科,名譽百裡。自幼耳濡目染,六歲開始配藥,後專修中醫學並開設診所,2000年任五家醫療機構負責人、院長。在三十餘年的行醫求學生涯中,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切身考證名醫時醫,尋訪中醫名門大派半數以上,力求看清中醫的全貌,初步構建完整的中醫理論及其操作的體系。
中醫正骨在歷史上有過折瘍、接骨等不同的稱謂。早在周代(約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禮·卷九》把醫生分為食醫、瘡醫、瘍醫、獸醫四類,其中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殺之濟。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療之,以五味節之。」記載了最早的醫學分科,把黑紅傷,統歸於瘍醫。即使在今天,民間草醫也常把黑紅傷同歸一門的。黑傷為潰瘍類,另外討論;紅傷為創傷、骨折類。為了方便於中醫門派特點的闡述,這裡將與手法有關的放在一起,故曰:正骨推拿。
正骨即今天中醫分科的「中醫傷科學」,包括診療骨折、關節脫位、傷筋、損傷、內證。按摩即今天中醫分科的「推拿學」,包括傷筋、骨關節病以及內、外、婦、兒科雜證。
傷科是中醫形成較早的一支。繁體字醫寫作醫,字的左上方的「醫」,為從受箭傷的軀體裡的取出箭頭納於匚形器內,下方的「酉」,表明在商代以前已經開始使用酒劑來診療傷病了。
正骨推拿手法各派簡介
中醫正骨推拿在發展過程中,廣布民間,以其實用性而著稱。不如中醫內科、針灸、兒科、婦科等科目那樣「專業性」強,表現出了正骨推拿獨特的景觀。直至解放初期,正骨推拿還廣泛地存在於民間。理髮匠也會推捏幾下,而其中的佼佼者,也是獨成一門,享譽天下的。
中醫正骨推拿以手法為特點,吸收了中華武術的基本功,在中醫中獨成一門,分派龐雜,現在已很難分清有多少門派。從現存門派看,大致分析,多由明清時期四大派別演化而來,其代表門派必帶有當年的行業特點。
上駟院派
上駟院既御馬圈。給皇帝養馬的人,在養馬、騎馬過程中,多見脫臼之傷,故善於脫臼、傷筋之類的手法治療。又有接近皇族的機會,生活條件也相對優越,可以潛心研究醫術,在傷科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最正統。其醫術之精湛,可謂「嘆為觀止」。只可惜基本功要求太高,已很難傳承。
綽班派
中國古代衙役中手綽殺威棒的人,古稱綽班,其機構為綽班處。綽班以診療棒傷為最,多見紅傷、骨折。大清解體後,衙門的飯吃不了,就拿起醫術,救命活人。綽班派的人依靠在衙門中練就的處理人事關係的技能,廣泛發展,成為中醫推拿正骨中壯觀的一支。
據老中醫說,現在北京學院派推拿由兩支發展而來。一支是練家南派,解放初期在上海舉辦中醫學校,全國中醫學習,編寫教材,回各地後開課教學。另一支為北京中醫藥學院聘請劉壽山傳授,劉壽山剃頭匠出身(現在叫美髮師),為綽班派正傳,綽班派手法從此具有正統的學院派地位。學院學生學成之後,大多進入醫療單位,有合法的行醫資格,其地位被國家承認。
練家
所謂練家是指練功,包括道教、佛教、雜技三個派別。正骨推拿在中醫技術裡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與傳統武術有緊密的聯繫,正門傳授都有站樁等武術動作要求。中華文明的整體觀也體現了武術的醫藥部分,均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各家武術自身的特點。
武術從拳種上分,有太極、形意、八卦、大小紅拳、通臂、綽腳翻子等拳種,從實際應用上分有技擊、戲劇、雜技等,練家正骨按摩也就分出派系來了。但是,我們不能按拳種分派,拳種分派與實際情況也不符。武術派系有相互「串活」(融合)的過程,正骨按摩也有融合武術的過程,推拿正骨與武術時分、時合、相互學習都在所難免,未必武術派推拿正骨就是練武之人。因此借用武術界的粗分方法,把武術粗分為武當派(或者說道家武術)與少林派。道家的特點是柔,少林的特點是剛。柔與剛的特點在正骨按摩手法上的區別也是很突出的。
傳統武術的最後一個高峰期是晚清至民國,到今天有代表性的人物、見證人多已辭世,而中醫正骨按摩晚至文革期間還有正門傳承。只要考察,就可以明顯分出派系。其派系的分類標誌也是柔(軟)與剛(硬),或者說內功與硬功之分。柔與剛用道家武當、佛家少林作為分類也就最為合適。
具體的考證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例如:武術界譽為「中華武術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位見證者」——李仲軒老先生所言「形意拳是內家拳,以道家為歸旨,所以有醫藥、內功,是衣缽弟子」。「唐維祿將那藥方傳給了李仲軒,讓他受了自已拳術、醫藥、道法的全部傳承,為衣缽弟子」。「武家的藥方是一寶,同時也是師承的見證」。「薛顛(李仲軒的正傳師傅——筆者注)有《靈空上人點穴秘訣》一書,上面都是藥方子,要找專業中醫人士請教,方能實踐此書上的藥方。」同時,李仲軒老先生又說:「主要是拜達摩。」(《逝去的武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9頁,第80頁,第61頁)。形意拳從「道、術、醫」三位一體的特點看,推拿正骨或紅傷是否應獨成一派呢?以道家為歸旨,又拜佛家達摩,應是哪個派別?我未考究,也未見證。何況我只是考察臨床手法為主,歷史源流的考證工作只能以後再說了。
基於以上認識,也為尊重給我講解手法源流的中醫前輩,我不敢造次的另立它說,也沒有必要另立他說。
道教、佛教正骨按摩多見於硬傷;雜技正骨按摩多見於關節紊亂。中醫正骨按摩在練功中強調硬功、內功的練習,有正骨、按摩、內科按摩之分。
練家多流存於民間,其中一支最有名。據老師講,中國骨科研究所馮天有,早年給周總理、陳毅診病,為兩位所稱道,大力推廣之,馮天有的技術得以在中醫骨科界推廣,也成為正骨的正統派。馮天有的淵源來自雜技一門。
武學派和少林派在清未、民國年間流入江湖,按門規有著嚴格的傳承要求,其手法和方藥是嚴格保密的,若傳不得其人,洩露機密,輕則逐出師門,重則按江湖規重罰。最高機密是蒙漢藥(一般叫蒙汗藥,師門傳授用「漢」字,我不敢造次),若用葦管裝一管黃色粉沫狀的蒙漢藥,吹入屋中,睡眠中的人可一天一夜不醒。若放在水中飲用,可以讓人幾天昏睡。武行用它是萬不得已方可用之。若流散出去,當然要會流害社會。近幾年就有類似方藥用於行竊偷盜之類,造成刑事案件發生。
醫家派
醫家派是指其祖上或傳承人本有中醫內、外科基礎,進而學習推拿正骨。
醫家派沒有練家、上駟院派和綽班派的深厚基本功,但是治療用藥講究。除個別的在計劃經濟時期進入醫療機構,多數已隨民間草醫散見於民間,這一流派很難被稱為流派了。只是有一些獨道的方藥,尚有留存。方藥是其最後「家底」,是概不外傳的,傳承人能否繼承用藥的竅門已很難說清。
近幾年還對這些人時有耳聞,河北聽到過三家、北京二家,天津一家。流傳到今天,說它不正宗,又確有流傳,用藥很有奇特之處。例如,河北一家是一位工程隊夥夫。工程隊裡一個小夥子右手食指骨折,上醫院檢查、診斷,治療的錢不夠,回到工程隊被夥夫看見,夥夫說:「不用上醫院。」就把病人叫到一邊,上了一些黃中帶綠的中藥。一天之後,藥物成了一個硬管,像石膏一樣把手指固定住了。整七天後打開藥,手指完好如初,又去幹小工活去了。同我講這個例子的朋友是部隊衛生員,同我講完之後說:「中醫確有神奇之處,按西醫的診療是萬萬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的」。我一聽樂了,我也有一張方子,藥配好後是又黃又綠的顏色,只是沒試過,或許同出一門哪。
醫家派實質上與其它派別互有融合,雖很難稱為正宗,但多有繼承,且有「絕活」也就歸為一派了。
另外,民間還有一些雜家。雜家是指那些找不到歷史淵源的按摩師,或有技術而無門派,或兼收並儲,只存在於民間。由於多無正規的傳承特點,也很難稱為派別了。
在中醫推拿正骨傳承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廣安門中醫院和中醫骨科研究所等單位開辦的高級按摩學習班,培養的勞動部發給證書的按摩師,有一部分水平很高的技術傳承下來。只可惜他們無法歸入正宗一流,多在洗浴中心和按摩院中生存,沒有正統地位。之所以特意說到他們,是因為使用傳統手法上講,他們人數最多,也就不能不提。
總的說來,社會上流傳下來的派別,練家派最多,綽班派次之,醫學派傳承散見,上駟院派還有奇葩存世。
以上的分類是以各大派的淵源來分的,以區別各自的特點,實際各派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再過一些年也許無法分派了。不過,正統門派由於學習難度大,傳承人終其一生的努力,能繼承下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如能傳承就應保留其派系特點。
清朝未年以來,隨著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北京做為全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御醫、綽班、鏢師、雜技雲集,正骨按摩得到蓬勃發展。為多數正骨按摩門派在北京的留傳創造了條件。歷史的機緣使我能親身接觸幾大派別中有代表性的幾支,只是,有我的機緣的人也是不多了。
現實是正骨推拿有代表性的門派難以傳承。
曾經教過九個中醫大本畢業生、兩個中醫研究生,他們對推拿正骨很有興趣,知道我有些真東西,很想學。只可惜,真學起來不得其門,掌握不了要領。現代教育已成了知識教育,真正的學問沒學多少,也很難掌握學問。此後就再也不談論中醫正骨推拿了。今天寫出來,也是為這些東西失傳了,給後人留個念想吧!
本文摘自黃梓峰碎語中醫的新浪博客。
點擊頁面最底部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可查看《【揭榜反饋】腰上痛點治療一周已好一半》
閱讀更多:回復「好文目錄」,把近期18篇最受歡迎的文章發給您。
=========聯繫我們=========
歡迎通過郵箱、客戶端聯繫我們。無論您是醫師還是學生,無論您是投稿還是提建議,我們都歡迎。回復「投稿」,把「投稿指南」發給您。如您是學生,回復「英雄帖」,把最新的活動詳情發給您。
郵件發送至:zhongyisiwe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