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延緩皮膚衰老,口服和外用膠原蛋白效果缺乏科學支持
膠原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必需胺基酸不全,並非優質蛋白質
根據營養學專業人士王興國的說法:實際上,膠原蛋白並不稀有,是人類飲食中最常見和最簡單的蛋白質之一,而且人體內的細胞是可以很容易的合成膠原蛋白的。
而被鼓吹的「膠原蛋白」中的「特色胺基酸」羥脯氨酸和羥賴氨酸,其實都是人體的非必需胺基酸(人體可以自主合成的胺基酸),這兩種胺基酸在正常人體內,只要不缺乏營養和維生素C是都可以合成的。相反,從胺基酸平衡的角度來說,膠原蛋白還有硬傷,它營養質量比較低,完全沒有色氨酸這種必需胺基酸(人體不能自主合成的胺基酸)。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蔣卓勤教授就曾對媒體公開表示:膠原蛋白是質量比較差的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因為其胺基酸的構成不平衡。膠原蛋白是用下腳料做出來的,多數取材魚鱗或動物的皮。明膠就是膠原蛋白的一種,並沒有多大營養價值。相比之下,膠原蛋白的營養遠不如雞蛋和牛奶所提供的優質蛋白。
口服膠原蛋白會和其它蛋白質一樣分解為胺基酸,外用幾乎不能吸收
對口服的膠原蛋白產品,在消化過程中膠原蛋白也和其它蛋白質一樣。由於人體很難直接吸收蛋白質或多肽,口服蛋白質、多肽後,幾乎都會在消化道消化成胺基酸後才被人體吸收。而對於少部分可能直接被人體吸收的多肽,目前在相關領域的核心學術刊物上,也沒有證據顯示「膠原蛋白分解後產生的多肽」能對人體膠原蛋白的合成產生顯著異於其它蛋白質的效果。
而外用的「膠原蛋白」護膚霜在理論上同樣難以吸收,也沒有權威研究證實它的效果。
倫敦大學藥學院生物物理化學前教授哈德葛夫特認為:「如果它(膠原蛋白保養品)真可穿透皮膚,進入到血液裡面,那它就得歸類為藥物。」而英國巴斯大學藥學教授蓋伊態度更堅決:「許多這類(膠原蛋白)產品稱,膠原蛋白可穿過皮膚的上層組織,進入真皮層,並強化原本自然形成的膠原蛋白,這根本胡說八道。」
實際上,不管是口服還是外用,目前都沒有證據顯示額外補充膠原蛋白對延緩衰老和除皺有什麼特殊功效。而雅芳還曾因宣稱其產品能「在48小時內可以重建肌膚的膠原蛋白」這種不實廣告而遭到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警告。
被認可效果的僅有通過手術皮下注射膠原蛋白除皺,但存在風險
根據皮膚領域的權威組織「美國皮膚病學會」的說法,在各種膠原蛋白補充療法中,唯一被認為有短期效果的就是在皮下軟組織中直接注入膠原蛋白。這種療法被認為可以在短期內填充皮膚空隙,達到除皺的效果。不過由於牽涉到外科手術,風險自然也不容小覷。早在1991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就曾對注射植入膠原蛋白的手術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脅提出過「嚴厲警告」。
但從市場認知度看,膠原蛋白卻是「保健品界」的明星概念
「膠原蛋白」已成認知度最好「偽概念」之一,遍布各個領域
據中國保健協會今年年中發布的數據,他們預計,在未來三年內,中國膠原蛋白市場每年都會以20%的速度增長。而現實的感知也應證了這種「瘋漲」,根據媒體的綜合調查,目前在中國,膠原蛋白產品十分豐富,以各種形態出現,有口服液、粉劑也有片劑。除了各類口服產品標註為「膠原蛋白」產品外,不少外用產品也在打膠原蛋白的概念,除了一些面膜、護膚液等標註含有「膠原蛋白」,甚至一些女士內衣都標註含有膠原蛋白,稱可以「美膚」。
至於來源,既有國產的也有號稱是進口品牌的。
「膠原蛋白概念」被過分濫用,一些科學機構直接將其視為最惱人的「偽科學」
2011年10月英國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就曾報導,英國非營利組織「科學觀念」(Sense About Science)被問及何種「偽科學」最惱人時,直指坊間關於膠原蛋白保養品的效果位居榜首(「科學觀念」是英國以推廣正確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組織)。不止在英國,本月初,科普網站「果殼網」也把「口服膠原蛋白美容」評為「九大商業偽概念」之一。
實際上,無用的「膠原蛋白美容」受追捧是有規律可循的
膠原蛋白保健品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使其在「保健品界」大行其道,而這些特點其實是很多成功的「偽科學概念」所通用的:
特點一:膠原蛋白本身對人體的確重要,但在產生機制卻被偷換概念
膠原蛋白是人體組織結構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蛋白質,約佔人體蛋白質總量的30%,特別是人體皮膚成分中,有70%是由膠原蛋白所組成。
而且也有研究顯示皮膚是人體表面積最大、最暴露的器官,也是最早老化的器官。而造成皮膚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皮膚中膠原蛋白的數量逐年在減少,一年大約下降1%。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吃什麼補什麼」的樸素觀念下,市面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補充膠原蛋白的產品,並希望以此緩解衰老。
雖然這些保健品「補足皮膚膠原蛋白」的目的是對的,但卻如前文所講,它們有意的隱瞞了膠原蛋白在人體中易於產生的事實,將本來可以在人體內輕鬆完成的正常生理過程渲染為了「高科技」,並套上了各種「特殊功效」和「高效利用」的幌子。
特點二:單純的「膠原蛋白和其衍生品」對正常人無毒副作用,相對安全
其實食品級明膠也是膠原蛋白的一個「馬甲」,由於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動物骨骼,皮毛中都有),蛋白質結構簡單,製備和分解過程都不複雜。所以只要原料有保證,安全上是不用擔心的。歐盟科學委員會於2000年4月確認了膠原蛋白產品的食用安全性能,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也認可膠原蛋白為「廣泛安全食品(GRAS)」。實際上,除了少數腎病、肝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長期大量服用外,膠原蛋白的確是個「無害」產品。而這一點,大大降低了這些保健品生產廠家因為安全驗證所帶來的成本和風險。【進一步了解點擊查看專題:《「皮鞋變果凍」是真的嗎》】
特點三:膠原蛋白及其衍生品製取成本十分低廉,容易獲得高額利潤
前不久,曾有媒體稱自行送檢的7款口服膠原蛋白產品中3款並未檢出膠原蛋白的特徵胺基酸―羥脯氨酸。不過,問題曝光不久,相關企業就均強烈否認並亮出檢測報告「自證清白」。
實際上,關於膠原蛋白造假的新聞很難「成真」,因為僅從成本角度看,企業根本沒有造假必要。只要採用一般魚類,畜類加工的「邊角料」進行水解就能提取膠原蛋白。即便是不法之徒使用皮革下腳料水解提取,在營養指標上也無太大差距,只是有害雜質更多。
低廉的成本,幾乎無技術門檻的提取技術,也難怪各個企業都一窩蜂的湧入「膠原蛋白」市場。
特點四:膠原蛋白美容效果難以量化判斷,還常添加其它有效成分,謊言不易被戳破
美容和延緩衰老這種功效本來就難有標準,而正因為沒有標準,謊言也自然不容易被戳破。
此外,其它保健品常用的套路膠原蛋白製品也在使用,聲稱是A物質,其實是B物質在起作用。說是低聚果糖其實起作用的是酚酞(瀉藥);說是左旋肉鹼其實起作用的是西布曲明(減肥藥)。專業人士也普遍認為,口服膠原蛋白製品的作用來自安慰劑效應和添加其它物質(雌激素)。
而對於外用面霜和乳液,則常常添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E等這些已經被皮膚學明確肯定能夠幫助皮膚保持彈性且同樣成本低廉的成分來達到圓謊的效果。(維A和維E對皮膚效果的資料來自美國匹斯堡大學皮膚學系副教授於2006年2月發表於《科學美國人》的文章)。
總結來看,膠原蛋白類保健品掛著部分科學理論的「幌子」,原料成本低廉,製取技術相對容易,安全性有保障,此外效果也不易評估。而這些特點幾乎是「抗輻射產品」、「小孔視力保健儀」和「磁化水」等等「保健產品」所都具備的。
最後,在膠原蛋白保健問題上科學界和公眾認知的矛盾值得深究
民眾的科學素養欠缺,容易被概念混淆,而商家也樂得加劇這種混亂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依據國際可比標準設計並組織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對比一下歷史上的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的公民科學素養與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時水平相當。而在所有與科學相關的信息中,中國公眾最感興趣的科技發展信息是「醫學與健康」,選擇比例為82.7%。(需要補充的是,即便在今天,美國民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也僅有28%,民眾科學素養欠缺是世界通病。)
一方面對「健康和醫學」領域有強需求,一方面卻不具備判斷相關領域問題的能力。所以不僅是美容產品,整個「保健品」行業,都是靠這種「混沌的公眾需求」支撐的。
在中國如此,在美國也同樣,因為這個行業的虛假營銷過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曾經打算像藥品那樣,採取「不經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審批,不得上市」的法規。然而,公眾的激烈反對,迫使國會否決了這一計劃。結果,FDA只能退而求其次,僅負責禁止「保健品」的虛假宣傳,以及打擊添加藥物成分。而相比之下,在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保健食品相對寬鬆的監管下,這些產品更是如魚得水。
這種矛盾也成了保健品商的盈利秘訣。由於市場實在太大,有些商家甚至有能力通過贊助研究的方式獲取有利於自己的「科學支持」。膠原蛋白口服和外用補充劑的效果也是如此,在英國、德國和日本那些已經公布的證實口服和外用膠原蛋白有效的研究中,幾乎都有贊助商的影子,而且這些研究都沒有獲得領域內核心期刊的認可。(英國雷丁大學認為基肽有效的研究是與某國際知名日化品牌合作的,日本的京都府大學的研究經費來自該國某保健品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