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第二十五屆世乒賽在聯邦德國的多特蒙德舉行,容國團奪得男單冠軍,為中國奪得世界體育比賽中第一個世界冠軍。回國後,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了桌球代表團成員。周總理更將容國團奪冠和十年國慶視為1959年兩件大喜事,將中國首次生產的桌球命名為「紅雙喜」,桌球熱迅速在全國興起。
1961年4月,第26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次舉辦世界大賽。這也是12歲的年輕共和國向世界亮相的一個機會。在周密細緻地安排大賽組織工作的同時,國家體委加緊組織起一支朝氣蓬勃的集訓隊,從全國各地調來大批優秀運動員,最後又從108名集訓隊員中選出70名優秀選手,報名參加錦標賽。賀龍元帥親自作動員,鼓勵小將們放下包袱,信心百倍地去迎戰世界各路名將。
最終,容國團、王傳耀、徐寅生、莊則棟、李富榮組成的中國桌球隊獲得男子團體世界冠軍;莊則棟、丘鍾惠分別獲得男、女單打世界冠軍。此後,莊則棟又連續拿下來三屆桌球世錦賽的男單冠軍,成為至今為止唯一一位世錦賽男單三連冠的運動員——這一記錄直到今年才被馬龍打破。
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中國缺席了67年和69年的桌球世錦賽。1971年3月,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將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國代表團參加了這一次世錦賽,但是和中國隊最終捧起三座冠軍獎盃不一樣的是,這一次參賽最為引人注目的,也是震動了全世界乃至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卻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首次接觸!這就是被全世界津津樂道的「桌球外交」——小球推動大球!
這個時候的中日關係,已經日趨緩和。而在一年後的1972年9月29日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當時的中國桌球隊已躋身世界一流強隊行列,1961年至1965年,中國隊奪得11項冠軍,而在1965年的第28屆錦標賽中,中國隊奪得七個項目中的5個冠軍。日本友好人士迫切希望中國桌球隊能參加這次盛會,日本乒協會長後藤甲二先生認為,沒有中國隊參加的世界桌球賽不能算是世界級的比賽,他甚至不惜辭去亞乒聯主席的職務,專程來華邀請。而當時的國際乒聯主席羅伊·埃文斯也數次與周恩來總理接觸,介紹中國通過運動交流加強和世界聯繫的必要性。
周恩來總理指令有關人員就中國是否參賽問題展開討論,雖然「不去」的意見佔了上風。但周總理還是耐心地闡明了中國隊要去參賽的理由,並親自給毛主席寫了請示信。毛主席當日就做了明確批示:「照辦,我隊應去!要準備死幾個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就這樣,時隔6年、缺席了兩屆世錦賽之後,中國桌球球隊終於再次出現在了世錦賽的賽場上。雖然決定參賽了,但是跟美國桌球隊怎麼接觸是個問題。當時正處在冷戰時期,中美兩國處於敵對狀態,中美關係是一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所以中國隊事先專門制定了一個特殊規定——如果我方同美國代表團官員相遇,不主動交談和寒暄,如果同美國隊比賽,隊員們可以握手致意,但不能交換隊旗。
1971年3月28日,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名古屋的愛知體育館正式開幕。緊張激烈比賽的同時,中國代表團領導也在籌備邀請英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加拿大和奈及利亞桌球隊訪問中國的事宜。
但是就在此時,意想不到的事件出現了。
4月1日,中國桌球男隊奪得了男團冠軍。第二天恰逢假日,組委會安排各國選手觀光遊覽。在遊艇上面,中美兩國球員無意中站在了一起,先是美國球員稱讚中國球員球打得好,然後他們就笑著問,聽說你們已經邀請我們的朋友(指的是加拿大和英國桌球隊)去你們國家訪問,什麼時候輪到我們呢?
美國人在開玩笑一般的口吻,不知道是真是假,可能是隨口一說,也可能是在有意識的放風。中國代表團團長趙正洪答道:「會有機會的。」
一句「會有機會的」,卻在兩天之後迎來了機會!
4月3日,就在中國代表團坐在大巴車上準備趕往體育館的時候,從外頭竄上來一個長頭髮的人。大夥都不認識這個外國人,而他一看車上都是中國人,轉身就準備下車。無巧不成書,此時此刻,車門關上了。此時,他一轉身,大夥看見了他背上的USA字樣。
這個美國球員,就是當年19歲的來自聖莫妮卡市立學院政治系二年級的學生格倫·科恩。這位崇尚嬉皮士文化的美國青年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無意間上錯了車,卻成為中斷交往20多年的兩個大國重新握手的契機!
當時的大環境是怎樣的呢——「打倒美帝國主義」的標語,在中國人人在說,隨處可見!
將近十分鐘的時間裡,整個車廂鴉雀無聲。科恩自己也非常尷尬的站在車門口。從練習場到體育館的路程不遠,但這幾分鐘的車程卻顯得漫長。在快到終點的時候,既聰明靈活又頗有政治頭腦的莊則棟主動上前,通過翻譯與科恩簡單攀談起來。
多年以後,莊則棟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當時我就想,周總理給我們講的是,這次你們出國要貫徹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方針。人家既然已經上了我們的車了,我們應該以禮相待,禮儀之邦嘛。」
在和科恩聊天的時候,莊則棟說「美國政府雖然對中國不友好,但美國人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為了表達我們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友誼,我送你一個禮物做紀念。」他送給科恩一件印有黃山風景的杭州織錦。科恩當時非常高興,說他認識莊則棟,對這個三屆單打冠軍十分佩服,並祝中國隊取得好成績。
當車子到達目的地停下來時,等待中國代表團的各路記者驚訝地發現車裡居然有一個美國運動員,於是拿起照相機一陣猛拍!第二天,莊則棟與科恩的照片及報導佔據了日本各大媒體的顯著位置。
這條新聞引爆了全世界的媒體!
當天,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宋中立即找到莊則棟,一再叮囑他千萬不要再跟這個美國運動員來往,專心打比賽。但是到了第二天,科恩竟然刻意等在了中國隊經過的地方,將一件別著美國紀念章的運動衫送給了莊則棟。
而到了第三天,事情又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美國副團長哈裡森來到中國駐地請求接見!一進門這位副團長就說,他這兩天被中美兩國運動員的友誼所感染,所以向中國乒協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世乒賽結束後,是不是也能邀請美國訪問中國!?
第一時間,中國代表團打電話到體委報告。國家體委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做出了一份《關於不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的報告》。周總理把體委這份報告圈閱後,送毛主席審批。毛主席經過了反覆考慮後,最終決定——歡迎美國隊訪問中國。
毛主席最終拍板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是在4月6日晚上11點——就在世錦賽即將全部結束前,壓哨決定!
一場舉世聞名的「桌球外交」就由這次偶然的搭錯車引發了。
1971年4月10日,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批來自美國的客人。美國運動員們按照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的日程表,遊覽了長城、天安門、故宮、頤和園等名勝古蹟,並與中國桌球隊進行了友誼賽,和中國運動員們切磋球技——這一情節在奧斯卡獲獎影片《阿甘正傳》中也有展示。
4月13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舉行歡迎儀式,歡迎前來中國進行訪問的美國桌球代表團。
4月14日,周恩來總理接見了前來訪問的美國桌球隊員。
4月17日,美國桌球代表團離開中國。
回國後,美國乒團團長斯廷霍文應尼克森總統的前往白宮,將中國桌球隊送給他的中國製造的桌球轉贈給尼克森。尼克森發來電報,感謝中國送給他的桌球。
1972年2月21日,就在美國桌球代表團訪華的八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抵達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的歡迎。
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布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
從此,中美關係開啟了全新篇章!而這恰恰緣於一隻直徑只有3釐米的小小桌球。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桌球外交」!這就是小球推動打球的精彩過程!!
48年之後,擁有最多中國球迷和中國贊助商的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莫雷,發出了那條「死亡推特」。而美國全球化戰略進行的最為成功的NBA總裁肖華,連續做出了兩次讓中國人民憤怒異常的不當聲明。
一場雪崩就這麼突如其來的發生了!NBA在中國市場40億美元的估值,騰訊剛剛籤下的5年15以美元的合同,多家中國企業的贊助,NBA比賽在中國的播出,無數愛好體育、熱愛籃球的球迷的熱情......這一切,都成為了這條推特的犧牲品。
莫雷事件,已經完全超越了體育範疇,上升到了意識形態、價值觀,波及到了政治領域和外交領域!
雖然我們一直在說,體育讓政治走開。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體育和政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關鍵在於——搞體育的,要知道承擔責任;搞政治的,要知道對方的底線;不管是體育還是政治,都需要有智慧和包容!
我們都清楚,2019年的世界和1971年的世界有多麼不同。但是我們也都清楚,那時候的「桌球外交」,需要怎樣的大智慧,需要怎樣的包容!
莫雷、肖華,你們要不要重溫一下那一段歷史?你們要不要好好學習一下48年前的故事?
正如網友吐槽的那樣——中美民間交往,始於桌球,終於籃球。
會是這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