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文學中,有很多關於和珅與紀曉嵐的趣事。除了相聲之外,熒幕上也經常出現這對「黃金搭檔」的身影。如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與紀曉嵐就時常相恨相殺。作為乾隆的左膀右臂,和珅先後擔任和兼任了很多關鍵職務,包括: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等。嘉慶三年,白蓮教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後,和珅還因功晉升公爵。那紀曉嵐作為老對手,他最高做到了多大的官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首先需要和大家強調的一點是,紀曉嵐與和珅並不是同齡人,他比和珅整整大了26歲。也就是說,他考中科舉當官時,和珅才剛出生。紀曉嵐本名紀昀,字曉嵐,於1724年出生在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莊。3年後,他才第一次見到父親。雍正八年,6歲的紀曉嵐參加童子試,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神童」的稱號。
乾隆五年,17歲的紀曉嵐娶了自己的第一房媳婦馬氏,之後又陸續娶了六位妾室。所以,紀曉嵐並不像電視劇中那般悽慘,不僅有老婆,而且還是7個。乾隆十二年八月,紀曉嵐正式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在應天府鄉試中,他以第一名解元奪魁。乾隆十九年四月,紀曉嵐在正科會試中考了22名,殿試中他中二甲第四,任庶吉士,後散館授編修,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與和珅成長的路子不同,紀曉嵐一直是靠纂修史書來積攢功績,所以升遷速度比和珅要慢了好幾倍。直到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奉命視學福建,才被任命為提督學政。為父親守孝服喪期滿後,紀曉嵐回朝。大臣們原本推薦紀曉嵐出任貴州都勻知府,但乾隆皇帝卻認為紀曉嵐專於學問,可能不太擅長地方事務的處理,所以便將他留在身邊,加四品銜,留庶子。
後來紀曉嵐因為在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的事情上洩密,所以被乾隆發配到烏魯木齊贖罪。在烏魯木齊整整待了3個年頭,紀曉嵐才被準許回京。乾隆三十八年,清朝開啟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紀曉嵐被大學士劉統勳推薦為總纂官。之後,紀曉嵐在官場上起起伏伏,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
而這禮部尚書官職為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中央宣傳部部長,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長。和珅雖然比紀曉嵐步入官場要晚得多,但官職卻在紀曉嵐之上。當然,歷史上二人的關係並沒有文學和影視作品中那般惡劣,因為就他們從事的工作來說,基本上談不上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