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研究生分為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日本,也有兩種研究生,叫作「學部研究生」和「大學院研究生」。
但是,日本的研究生,跟我們國內的碩博研究生有本質上的區別:所謂「學部研究生」是指正式入讀修士課程之前的過渡學習階段;「大學院研究生」是正式入讀博士課程之前的過渡學習階段,學制通常是半年至一年半。
「研究生」是日語中的漢字,有自己的發音。國內留學教育機構經常把「研究生」翻譯成「預科」、「旁聽生」。
研究生階段,也沒什麼固定的課程,一般是由指導教授來安排學生的課題內容,或指導學生選修一些跟入學考試相關的課程。學生也可以旁聽研究室前輩們的發表,甚至參與其中,對於一些專業領域的難題,可以跟前輩們、導師請教、討論。
在國內考研,我們有很多的複習參考資料,依照報考大學的考試科目來複習就行。而日本的碩博入學考試,則沒有什麼固定的複習資料,歷年真題又沒有答案可以參考,就導致留學生考試比較困難,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畢竟,人已經在日本了,學校裡的各種資源都可以使用,研究室裡的學長學姐都是「過來人」,多向他們請教學習,對考試非常有幫助。
所以說,「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為了順利通過入學考試而設置的。即便在研究生階段就有機會把正式的修士、博士課程學分提前修了,也不會給學生記入檔案的。
只有通過入學考試,才是真正的「院生」,正常修完30學分,完成導師要求的論文,之後才能順利畢業,拿到相應的學位。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日本的研究生,沒有學分、不發學位了吧!
怎麼做,才能順利申請到「研究生」呢?
首先,提升自身軟、硬體條件。軟體條件通常指學生的科研經歷、獎項、活動和實習等;硬體條件通常指三大成績和一大出身——績點、日語、英語,國內出身大學。日本的知名大學也是比較注重學生的出身的,對於國內985、211院校的學生一向比較青睞。
如果你是「雙非」院校的學生,也不要太過焦慮,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可以提高成績、豐富自己的經歷,也是有很大機會進入日本TOP10院校的。
其次,掌握「查教授」的技能。很多同學認為出國留學,只要成績好,文書材料好,基本就靠譜了。但是,你精心準備的申請材料,與你選擇的導師,真的很匹配嗎?日本碩博是導師制,所以,我們必須對要申請的教授十分了解,包括這位教授近幾年發表過的論文、著作,正在研究的課題內容等,都是需要申請者熟知的。
所以,去哪找教授、怎麼找就格外重要了。一般來說,大學官網都會列出教授的名字、所在研究室、課題和著作,甚至還有教授的郵箱,這些內容只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就不難找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查全面。
比如一個同學要申請東京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進入官網,首先鎖定了經濟學研究科,發現這個研究科只能直接參加修士考試,沒有設立研究生制度,就以為東京大學經濟學方向的修士都只能去直接考了,沒有研究生可以申請。
其實不然,在工學研究科,也「隱藏」著不少交叉領域的教授,而他們研究的內容,很多都是跟經濟學相關的,比如環境經濟學、農業經濟學等。
第三,準備專業的文書材料,打動教授。申請文書主要包括第一封信、簡歷、推薦信和研究計劃書。
一到申請季,教授的郵箱就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申請郵件,教授通常快速瀏覽一下郵件內容,如果「第一封信」寫得比較好,申請理由邏輯清晰,真誠、有亮點,打動了教授,那麼他會進一步查閱學生的簡歷、研究計劃書。
反之,很可能教授看一眼就直接關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DIY同學反映,投遞了好幾十位教授,卻一個回信都沒收到的原因了。
簡歷比較好製作,重點是要有素材,「素材」主要就是你的軟硬體條件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要儘量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提高各方面的成績,簡歷才有得寫。
第四,把握好重要的時間節點。很多同學受周圍去歐美留學的人的影響,不了解日本大學的申請時間,以為日本也是在年底申請,因而錯過了最佳套磁時間,影響最終的錄取。
日本研究生的申請分為兩個時間階段。第一個時間段,每年的9、10月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的4、5月,這段時間叫做套磁期,需要跟教授或學校的教務直接溝通,爭取對方學校的「內諾」。
第二個時間階段,是每年的4-6月,叫作出願期,需要按照發放內諾的學校的要求,準備相關的紙質材料,並在規定的時間段內把所有材料郵寄到日本的大學。
之後的時間,主要是等待日方院校的審核以及協助申請在留資格。通常在每年的8、9月,開始準備籤證材料,辦理籤證。
第五,掌握「套磁」小技巧。申請留學是雙向選擇的過程,我們按照之前篩選出來的意向教授來一一發郵件申請,在溝通過程中,教授在考察學生,而學生也在「求證」這個教授到底是否適合自己。所以,免不了需要一些技巧了。關於套磁技巧,以後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關於日本的研究生,你有什麼問題和看法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互動~(如果覺得有用,歡迎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