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改編自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在被德軍佔領的法國,莫裡斯和喬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父親經營著一家理髮店,一家人生活溫馨又美滿。直到納粹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在外衣上縫上一個黃色的六角星以示區別,由於當時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同學對他們的態度也開始轉變。眼見猶太人的處境越發困窘,父親命令兩兄弟立刻先行前往自由區逃難,一家人約定在尼斯匯合。臨走前父親囑咐不能告訴任何人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在離開的火車上他們才真正親眼看到了納粹對於猶太人民的迫害。漫長的逃亡之路,納粹仿佛無處不在,而他們驚人的機智與勇氣以及陌生人的出手相助讓他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脅,兩兄弟相依為命只為與家人再次團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小兒子Jo的視角講述一家猶太人二戰逃難的故事,節奏把握很好,煽情點到為止,小演員演技可。
片末Jo站在桌子上大呼「我是猶太人」是全片的一次大爆發。PS,算Happy Ending,Jo和媽媽、3個哥哥巴黎大團聚,但核心人物爸爸死於集中營。旁邊的人都看哭了。第14屆法國電影展西安站看的影片,意外非常優秀。敘事流暢、景色優美、鏡頭靈巧、細節足料、感情細膩。雖然劇情是簡單的猶太家族坎坷逃難,配合戰爭創傷二戰背景,納粹的暴虐與刁難,與一路上熱心的人物,形成強烈的對比,結尾「我是猶太人」一幕呼應全文,很能打動人心。對這種二戰溫情題材百看不厭,小正太們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有一種看總有一天的感覺,願每個被戰爭洗禮過的人都能幸福安康……看到最後只覺得,手握權力並攜帶私心的時候,立場就不重要了,用孩子的視角和看待逃亡、戰爭,苦難或許是最大劑量的成長催化,很多畫面都太美好了,但背後卻是眼淚和心碎,有被兩兄弟煽情到。
感覺弟弟有點蠢,有些情節不太喜歡,例如強行暗戀妹子,又是小弟弟暗戀大姐姐……最後很感動,特別是有聲勝無聲的感動。雖然我是所謂元首控和德棍,看到納粹的東西都會莫名興奮饒有興趣起來,但我真的痛恨他們所做的一切,迫害猶太人算個屌?感覺納粹和某一樣都是獨裁,而且洗腦都很成功……完全沒有戰爭場面的描寫,卻讓你完完全全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作為個體在大時代背景下的飄搖。但就在這樣一個殘酷的背景中,從小孩子的視角來記錄下來,更濃重的筆墨無不落在光輝的人性上。這樣的文字和影像,才是真正讓人反思戰爭守護和平的。影片改編自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在被德軍佔領的法國,莫裡斯和喬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父親經營著一家理髮店,一家人生活溫馨又美滿。直到納粹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在外衣上縫上一個黃色的六角星以示區別,由於當時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同學對他們的態度也開始轉變。
眼見猶太人的處境越發困窘,父親命令兩兄弟立刻先行前往自由區逃難,一家人約定在尼斯匯合。臨走前父親囑咐不能告訴任何人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在離開的火車上他們才真正親眼看到了納粹對於猶太人民的迫害。漫長的逃亡之路,納粹仿佛無處不在,而他們驚人的機智與勇氣以及陌生人的出手相助讓他們躲過了一次又一次死亡的威脅,兩兄弟相依為命只為與家人再次團聚。完全沒有戰爭場面的描寫,卻讓你完完全全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作為個體在大時代背景下的飄搖。但就在這樣一個殘酷的背景中,從小孩子的視角來記錄下來,更濃重的筆墨無不落在光輝的人性上。這樣的文字和影像,才是真正讓人反思戰爭守護和平的。可以說,這部影片拍得較踏實,用足實的細節表述,以孩子的視角看二戰時的法國及彼時的各色人等,保留了童孩的內心活動和真情實感。
不算多,但十分點睛,當喬終於喊出自己是猶太人時,他打工店的店主,那位親德分子的面部表情堪稱精彩,想必內心也是奔潰的,而片中飾演喬的小演員巴蒂斯特·弗勒裡埃爾表現也不錯。影片的有些段落多少有些平鋪直敘的嫌疑,但不時突發的狀況起到了調節節奏的效果,某些節奏還帶得不錯,既有情緒的釋放,也遠沒到煽情的地步,最終的團聚,也帶著不小的遺憾。在後來德國戰敗後,全劇最激動人心的一幕出現了,鎮上所以的人拿出藏在家中的法國國旗,奔走相告,一伙人湧入書店老闆家裡,打砸書店,毆打老闆和他的妻子,小男孩衝進書店,喊到,「不要打了,他曾藏匿過一個猶太人」大家都不相信,覺得他不可能,因為他是個通敵分子,結果問他那個猶太人,弟弟高聲回答「我!,我就是那個猶太人,我是一個猶太人!我是一個猶太人!」'這裡的吶喊不光啊要幫助書店老闆,同時也是對他自己的一種身份認同,自己不用在把自己的身份藏著了,自己就是一個猶太人,那一刻他擁抱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