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包案件年年有,越來越「別致」~
昨晚,媒體報導了一則新聞:警方破獲一起特大仿冒註冊商標案。
通俗點來說,就是抓了一批假冒LV名牌包的犯罪團夥。
注意,重點來了~
真包還沒上市,假包搶先上市了!
如若不是他們打著LV品牌的商標,可能還不知道誰仿冒誰呢!
原來,嫌疑人勾結了廣州該品牌專櫃的櫃員,讓其利用工作之便,在新品包包上市前提供給制假團夥進行仿製。
冒牌貨竟如此猖狂,帶著「作死」的節奏,敢在真品上市之前售賣!
先給大家普及下,假冒註冊商標的後果。
據了解,假冒註冊商標屬於刑事犯罪行為,相對應的是承擔刑事責任,受到刑事處罰。犯罪團夥一般是盜用他人品牌的款式設計、商標權,將產品冒充該品牌出售。犯罪事實一旦被查獲,不僅面臨巨額罰款,更嚴重的是面臨有期徒刑,涉及金額巨大的最高刑罰是無期徒刑。
再給大家羅列一下近來假冒名牌包註冊商標的案件。
2020年8月,也就是前不久,廣西貴港警方破獲一起涉及全國12個省市區的特大非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案,涉案金額高達4億元。
2020年4月,上海警方通報了兩起特大製售假冒註冊商標案,其中一起製售假冒知名品牌箱包原材料的案件,涉案金額超2億元。
2019年11月,中國警方和阿聯警方就聯手告破了一起跨境制假售假案,查獲假冒路易威登、假冒愛馬仕、假冒香奈兒等奢侈品達2萬8千餘件,涉案金額近人民幣18億元。
2019年8月,湛江警方破獲一宗特大假冒「LV」品牌名包案涉案金額高達5300多萬元。
一年間,上了媒體新聞的重大假冒註冊商標案件就有四起之多,那沒上媒體,甚至沒被抓獲的呢,會有多少?
言歸正傳~
據報導,該案中假冒品牌包袋2000餘只,涉案價值1億餘元。
你品,你細細地品!
暴利啊~
在2019年破獲的一起假冒名牌包商標案件中,媒體記者採訪犯罪嫌疑人,假冒品的生產成本是多少?
犯罪嫌疑人說,一百多元的也有,兩百多元的也有。
而且,這其中包括了人工費用。
記者震驚了,全部算下來才一兩百元?
那麼,他們的假包售價是多少呢?
答案是,幾千到幾萬元~
金錢無罪,人會犯罪。暴利驅使著他們踏入犯罪的道路,越走越投入。
膽子變大了,腦子也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為了以假亂真,這個犯罪團夥自主研發了「高科技」,生產出「NFC感應晶片」用於防偽,可以掃出真品官網的網址。
警方卻表示,正品的包袋裡面,沒有防偽的NFC晶片。
比真的還像真的!
網友不禁驚嘆:有這樣的頭腦,不走正途可惜了,就應該到氧趣網正正經經買個品牌包商標!
不僅生產線「技藝精湛」了,銷售線也逐步規模化發展。
網紅、微商、代購~
新興的網絡銷售模式,讓這些假冒品更好賣了。
同時,網紅、微商、代購們賣假貨的新聞層出不窮。
還記得嗎?
去年在我們朋友圈和微博裡炸了的一段視頻,
網紅們宣稱賣的是正品包包,但其實是民宅區的假冒品,進價只要3500元的「愛馬仕」,賣價3萬多,也就是說,一隻包淨賺就能達到3萬元。推算下,一個月只要賣個幾十個包,就能買輛奧迪了。
同樣,代購也成為假冒品的「偽裝」。
今年5月份,重慶市五中級法院判決了一起代購假包的案件。案件中的周女士加了一個自稱是國際導遊的人,輕信他朋友圈各種炫耀奢侈品的內容,請他代購三個名牌包,花了4萬多元,後來發現是冒牌貨,對方不肯退錢。於是她把那代購告上了法庭。
如此這般,假冒商標從生產到銷售,儼然成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灰色產業鏈。
這時,一定會有人對他們恨得牙痒痒。
然而有買有賣。
我們何嘗不曾在不經意間成為冒牌貨出世的始作俑者。
這個新聞上了熱搜,立馬就有網友引出話題。
「有的人說好看無關真假,買不起就用假的,你覺得這樣對嗎?」
「你有買到過假貨嗎?」
網友們義正言辭,紛紛表示不會買。
但不乏肯定的聲音。
假包,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電視劇中就經常出現有關「A貨」,「假包」的情節。
電視劇《安家》有個情節就是,翟雲霄買真包給女友,而找賣A貨的小哥,買了假包送給自己的得力幹將房似錦。
這類例子,還不少。
剛火過一陣的電視劇《二十不惑》裡也有,裡面的情節更發人深省,有錢人買假貨被當成真的,沒錢的人買真貨卻被認為是假的。
雖然最終買假貨的會被揭穿,會被譴責,賣假貨的會被警察抓,但無形中說明,在這世上假冒名牌這類商品的存在是常識,買賣假貨也很尋常。
買假貨的人似乎連綿不絕。
一種情況是明知是假的,但願意買;一種情況是被忽悠了,而上當受騙。
在被騙買到假貨後,有一定比例的人選擇忍了,不投訴~
根據2015年中國網購假貨現象調查報告(騰訊)的數據顯示,「忍了」這一做法在所有買到假貨後的處理方式中排名第一位。對假貨進行投訴且成功獲得退款的情況排名第二,佔比約32.2%。而同樣進行了投訴卻沒有成功獲得補償的用戶,佔比16%。
打假戰從未停歇過,關於如何防止註冊商標權被仿冒,資深商標人、氧趣科技的老方表示,我國的《商標法》保護商標權益不被侵犯,一旦發現仿冒,絕不姑息。但杜絕發生仿冒註冊商標事件的發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構建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市場環境,商家自覺遵守市場交易原則;消費者自覺不買仿冒品;註冊商標所有者積極舉報仿冒行為,並不斷加強防偽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