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從宿州市文明辦獲悉,經過基層推薦和評審小組評議,10月「宿州好人」名單出爐。他們分別是孝老愛親好人雷麗夫婦、劉小豆,見義勇為好人王鴻雁,敬業奉獻好人李梅、王群和節儉養德好人徐鎮英。
雷麗夫婦。
雷麗夫婦:將重病侄女視為己出
雷麗是蕭縣張莊寨鎮鄺莊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丈夫王連學在鄰校屈樓小學教數學。他們的侄女果果在10個月大時,不能像同齡孩子一樣抬頭、轉頭,也不會踢腿、翻身,經多家醫院診斷為腦癱。果果的媽媽無法面對現實,在康復治療面對的重重困難下,棄兒遠走他鄉。果果的爸爸是一名現役軍人,本打算轉業照顧孩子,但是被姐姐雷麗勸住了。此後,雷麗夫婦就把果果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來照顧。3年來,果果一直不會咀嚼,雷麗就把食物嚼碎餵她;果果不知大小便,每天拉在身上是常事,雷麗總是默默地給她擦洗。為了給果果治病,雷麗夫婦帶著她先後到徐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就診。許多人說果果活不到10歲,勸雷麗夫婦放棄,但他們總是堅定地說:「只要孩子還有一口氣,我們就不會放棄。」
劉小豆。
劉小豆:用柔弱的肩膀支撐一個家
2003年,22歲的劉小豆與泗縣大路口鄉大張村的李光本喜結連理,第二年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三口之家可謂是和樂融融,幸福美滿。然而,2009年的一場車禍,讓她的丈夫癱瘓在床,不認識任何人,不會說一句話,生活無法自理。住院的治療費加上精神的打擊,使得劉小豆家的生活一落千丈。面對年邁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劉小豆選擇了堅強。每天早上,她照顧好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後,就把丈夫抱到輪椅上,推到室外曬太陽。後來慢慢地扶著讓丈夫坐起來,一段時間以後,試著架著讓丈夫學站立。就這樣,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煎熬,在劉小豆悉心的照料下,丈夫現在已經能在別人攙扶下,試著邁出腳步。
王鴻雁。
王鴻雁:勇救落水老人
今年9月23日上午9點多鐘,碭山縣市容市場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鴻雁和隊員董勝利、梅忠等人,巡查至北河西路實驗小學北門時,突然聽到環城河裡傳出「撲通」的聲音。王鴻雁警覺到有人落水了,他急速跳下兩米多高的城河護堤。在離岸邊一米多處,他發現水面上露出一雙掙扎的手。由於岸陡水深,施救十分困難。王鴻雁急中生智,趴在河岸上,讓董勝利、梅忠拉住自己雙腳,他多半個身子探入水中,伸長胳膊,竭盡全力抓住落水者的手,三人費了好大的勁,密切配合終於把落水者救上岸來。王鴻雁及隊員立即對落水者進行急救,並向聞訊趕來的群眾打聽,終於用手機聯繫到落水者的家屬。等其家人趕到後,落水者已無大礙。事後,落水者及家人經多方打聽,得知三位救人者的單位和姓名,送來了一面寫有「河水無情人有情,見義勇為暖人心」的錦旗。面對感謝,王鴻雁表現得很平靜,他說:「救人是我們應該做的。」
李梅。
李梅:一心為村民辦實事
自1997年參加工作以來,靈璧縣徐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梅就一心為村民辦實事,在患上腦瘤後,仍然忘我工作。在她的參與和推動下,徐楊村先後修鋪水泥路3500米,修橋24座,打井10眼,修沙石路4300米,裝太陽能路燈8盞;順利完成羅河西路、38號地塊、新汴河治理及五星級賓館等項目的拆遷工作。並且按照規定,全面落實新農合、新農保、城鄉低保、廉租房等各項惠民政策,有效解決了廣大群眾就業、養老、上學、看病、住房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徐楊村也成為靈璧農村基層黨組織各項工作開展的一面旗幟。
王群。
王群:愛崗敬業的消防兵
1985年12月出生的王群,2007年6月入伍,現任宿州市消防支隊特勤中隊中隊長。入伍以來,王群以隊為家、愛崗敬業、苦練精兵,在平凡中譜寫消防人生。在訓練場上,他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訓練,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鑽研訓練技巧。作為中隊長,王群總是主動將評優評先的機會讓給戰士,生活上他以「大哥哥」的身份關心、幫助、激勵戰士,為考學戰士購置複習資料,聯繫補習老師。在任務面前,他總是身先士卒,先後參加各類滅火戰鬥1300餘次,搶險救援1600餘次。王群2014年被省消防總隊評為「全省優秀帶兵人」並榮記個人三等功一次,同年11月,被評為宿州市首屆「十佳消防衛士」。
徐鎮英。
徐鎮英: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建設節約型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之一。家住宿城北關第三勘探隊的徐鎮英,就有著一套當下頗為時尚的綠色生活方式。她一般都挑選節能環保的家用電器,燈具也全都使用LED節能燈。而且十分注意節電細節:看電視時,會將電視的亮度和聲音調好,以免亮度過亮和音量過大造成用電浪費;每次電器使用完,她都會把電器的電源拔掉,避免電器待機時的用電消耗;將電冰箱放置在陰涼通風的走廊上而不是多熱源的廚房內,以保證冰箱散熱片很好地散熱;夏天開空調時,溫度也設置在29℃或30℃。雖然家裡電器不少,但她家每個月的電費單差不多都在70元左右,就連最熱的七八月份,電費也都沒有超過100元。徐鎮英常說,勤儉節約是種生活習慣,精打細算是種生活態度,以前生活貧困需要勤儉節約,現在生活富裕了還需要勤儉節約。(記者 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