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腦,就是我們每天吃的早點呀!肯定會有人這樣說的,但真正能說出他的典故來歷,我估計能說出來的寥寥無幾。
有些東西,熟悉的都會讓我們忽略,它本身的一些特質。豆腐腦從淮河到長江再到西北,進入尋常百姓家,而我們從幼年經常吃它,只知好吃而已,面對它的起源,以及如何來到這裡。我想,如果不是搞文史工作的朋友,也未必能說出來,熟悉的就像經常和一個人打交道,熟悉的都不知人家叫什麼名字,常常在一起會胡諞,當有人提起你認識某某人時,一臉的疑惑,當本人站在面前時,這時驚呼「原來是你」豆腐腦大家儘管熟悉,每天都和它打交道,一根油條或兩個包子,外加一碗豆腐腦,就是大清早的一頓飯了。豆腐腦,在各地的吃法不同,在安徽省淮南地區有雞汁豆腐腦、在長江兩岸的吃法也不盡相同、我在西北地區生活,早年遇到的是用瓦罐裝著做好的豆腐腦,沿街叫賣招攬生意,再後來就文明的多了,在店裡或店裡固定攤位,改用碗裝,放在籠裡蒸熟,賣給食客。它是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常與豆腐花、豆花混用,依據各地口味不同,北方多愛鹹食,而南方則偏愛甜味,亦有地區如四川等喜愛酸辣口味。
我每逢休息日,節奏慢下來的時候。早起忙完手頭的事,就會到離住所較近的集貿市場,或早點門店吃點來碗豆腐腦,有時吃油條、有時吃包子,有什麼就吃什麼。每當吃豆腐腦的時候,總是在想,這道貧民美食,它出自哪裡,又是如何,來到大西北,陝西這裡?大概在2001年,我來到安徽省淮南市,當我下了火車走出火車站,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巨型人物造像,騎著俊馬挎著寶劍迎風傲立好不威風。
後在這裡工作,聽當地人說「那個騎馬的人物造像是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我對此人也不是很了解,經當地朋友說「這個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武大帝劉徹的叔叔,封地在此 此人在歷史是很厲害的角色,搞文史工作的朋友,相比聽說過一本書《淮南子》在古代文學史上有它的一下之地,如果不是發動反對漢武大帝劉徹的政變失敗,那我們的歷史就要改寫。在古往今來就是成王敗寇,雖然他退出了歷史舞臺,他的無心之舉,卻給中國飲食文化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啊!話說:淮南王劉安,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相傳,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這就是豆腐腦的最大特點是豆腐的細嫩,故稱豆腐中的腦,因此要掌握點滷的技巧。它要求熬漿用微火,不能溢鍋,使豆腐腦不糊、不苦、不澀,勾滷時用急火,一開鍋就行。滷的烹製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磨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滷,才能保持滷的新鮮。
而我,更想知道是豆腐和豆腐腦又是如何來西北及陝西地區?那要從,漢武帝劉徹的即位過程說起,這與其非嫡長子、非皇后所生有很大關係,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他即位後,仍面臨著兩股勢力的打壓,即其祖母和母親。淮南王劉安也一直窺視大漢江山,淮南王劉安要發動政變心裡有沒底,此時要奪漢武帝劉徹的江山,恐實力不夠,就聯繫當朝的竇太后發動政變,竇太后又想讓小兒子梁王劉啟坐江山,希望淮南王劉安能來輔助梁王劉啟坐上皇帝寶座,自然積極響應劉安的串聯,此時淮南王劉安派郡主劉玲出使長安(現在的西安地區長安縣附近)來見竇太后,為博當今竇太后的歡心,獻上淮南地區的豆腐腦,幫父親走上權力之巔。事與願違,各自心懷鬼胎,自然不會有好的結局。竇太后的夢想破滅,梁王劉啟沒當成皇帝,淮安王劉安的政變失敗,郡主劉玲自殺。豆腐腦確從此留在這裡,開枝散葉,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成為乾州(今乾縣)四寶之一,陝西各地都能看到豆腐腦,風味不同各有特點。
我在想,豆腐腦能在我國大江南北推廣,也許是曾是西漢皇家御用品吧!外加陝西是十三朝古都,皇家吃的老百姓當然認為是好東西,肯定也想知道皇家吃的東西滋味。豆腐腦是最先出來的,比較嫩軟,用筷子難以夾起,需用湯勺盛用吃起來也必有風味,男女老少,皆易吸收,營養豐富,這也是大家喜歡的原因吧!
豆腐腦,就是我們每天吃的早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