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飛機上能不能使用手機,手機到底是怎麼影響飛機飛行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飛機上對手機的禁令最早始於1991年。當時的一些飛行員和空乘人員反饋稱,電子設備會影響飛機的導航設備﹐可能干擾駕駛艙與地面的通訊,美國政府就著手展開了相關調查。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和美國航空無線電技術委員會(RTCA)召集了來自政府、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各路專家,開始了種種相關研究。
儘管拿不出足夠證據,給出一個確切答案,但他們表示:電子設備的無線電信號的確「有可能」幹擾客機的飛行操作。於是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出臺了禁止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的規定。
理論上來說,飛機需要通過天線接收來自地面塔臺和軌道衛星的信號,以進行通信和導航。而機上乘客一旦使用電子設備,其發出的電波就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幹擾這一過程。
比如這些電波會從玻璃窗和艙門的縫隙逸出,被飛機上的天線接收從而影響原來接收的正常信號。
產生幹擾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在FAA、FCC和RTCA等多個機構經過曠日持久的調查,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分析之後,最多僅能得出「有可能」這三個字,其程度就跟喝咖啡會致癌、轉基因食品存在安全問題一樣,屬於非常難以下定論的領域。
一方面來說這種幹擾確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另一方面,發生的概率大概比你出門被雷劈還小,為這麼小的概率禁止乘客使用手機,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萬一出事兒代價不小
並不是說用手機就會導致飛機墜毀,而是手機發出的各種電波有可能會導致飛行員和機上通訊受到一定程度的幹擾,特別是在應對飛行的關鍵時段如起飛降落時,一點點的幹擾都最好沒有。
考慮到這「有可能」產生的影響涉及整架飛機的安全,手機能造成的影響還是不能小覷。
國外開始解禁
然而畢竟考慮到產生影響的機率實在太小,近年來各個國家分別對在飛機上使用手機「解禁」。2013年,美國和歐盟允許飛行全程可使用「飛行模式」的手機和其他可攜式電子設備。
2014年,新加坡也發布放寬可攜式電子設備在航班上的使用限制,但語音通話仍然被嚴令禁止。
近年來,國外不少航空公司有了機上WiFi的服務,讓乘客得以在空中使用自己的便攜設備,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直接進行上網。相比之下,國內的航空公司就表現保守得多,對上網的要求非常嚴苛。大多數航空公司都嚴格禁止乘客機上使用手機,連開啟飛行模式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