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信仰共產主義,或者曾經信仰過共產主義嗎?」——這句問話拉開了美國電影史上最黑暗時代的大幕:那些許多真誠相信美國也可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電影人遭到了清洗,那些對共產主義抱有同情的電影人被迫遠走他鄉。
當這些好萊塢精英被驅逐出電影界之後,美國電影產業也隨之進入了歷時20年之久的衰退期,而好萊塢左翼電影的黃金時代也一去不返。
在好萊塢,左翼的自由派思想似乎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支持和喜愛,直至今日,激進的自由派思想也一直被認為是好萊塢的主流和政治正確的標杆。但這些都不如上世紀四十年代,左翼統治好萊塢的時代。
1935年,在共產主義活動家、德國人芒曾伯格和卡茨的推動下,美國共產黨成立好萊塢支部,由美共中央文化委員傑羅姆領導,勞倫斯負責具體工作。
在這些左翼電影人的帶領下,好萊塢拍攝了一系列具有民主傾向和反法西斯色彩的電影,如《卡薩布蘭卡》、《告密者》、《東京上空30秒》、《人鼠之間》、《左拉傳》等等,甚至還有《北極星》《俄羅斯之歌》及《莫斯科行動》這些宣傳社會主義的影片。
隨著二戰的結束,美蘇關係開始走向對立日漸疏離,麥卡錫主義抬頭。時任美國眾議院極端反共的保守派在1947年成立了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時任HUAC主席的帕奈爾·託馬斯就是一名強烈反共的共和黨人,他以共產黨已經在政府和電影產業中形成巨大力量為由,宣布將調查共產主義對好萊塢的滲透。
1947年5月,託馬斯親自前往好萊塢主持了調查會見,以確定好萊塢哪些人可能是共產黨人,並為展開正式調查提供正當的理由證據。託馬斯把配合調查並提供名單者稱為「友好證人」,而19名拒不合作、拒絕告密者列為「不友好證人」。
隨後,託馬斯公開表示,調查將從三個方面展開:共產黨是否已經控制了編劇工會的領導權和各個製片廠的編劇部門;共產黨是否正在成功地進行顛覆影片宣傳;羅斯福當局是否迫使好萊塢在二戰期間製作贊成歌頌蘇聯的電影。
同年9月份,一份涉及43名製片廠管理者、工會領導人和影片製作者的國會傳訊名單就送到了好萊塢,這些人全部被要求出席10月20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共產主義對電影工業的滲透」聽證會,主題是「共產主義對電影工業的滲透」。
一批好萊塢作家、導演和製作人在HUAC聽證會上
HUAC在第二次問訊要求對他們的政治信仰進行「驗證」——即聲明與共產主義劃清界限。
問訊分為兩組:第一組由「友好證人」組成,首先是三位電影製片老闆商一傑克·華納、伍德、梅耶,他們都在贊同把共產黨設定為非法。
稍後,時任美國演員工會主席的隆納·雷根和迪士尼公司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聯袂出庭。作為好萊塢的右翼少數派,裡根提供了大量他與演員工會內的共產黨人鬥爭的例子。「如果美國人知道真相,他們就不會犯錯」,他說,「讓美國人民知道真相,盡我們所能讓美國純淨,這就是設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
前往聽證會的好萊塢代表團,走在前排的是亨弗萊·鮑嘉和勞倫·白考爾
第二組是「不友好的19證人」。在問訊開始前,好萊塢藝人包括亨弗萊·鮑嘉、勞倫·白考爾、金·凱利在內20位飛到華盛頓,遊行抗議聽證會,要求面見杜魯門總統。
「當時,我們感覺自己就像白衣騎士。」參加了示威聲援的影星保羅·亨雷如是說。然而一夜之後,他們就收到了來自所屬製片廠的訊息消息:老闆們迫於HUAC的壓力只能解僱他們,當然如果他們及時醒悟則另當別論。
面對被解僱的壓力,這些「不友好證人者」的武器僅有個人言論自由的護身符——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了。
相當狂熱的約瑟夫·麥卡錫
美國劇作家約翰·霍華德·勞森是第一位問訊對象。他認為HUAC問訊是非法的、不名譽不道德的,拒絕回答問題,同時發表即興即席演講,把自己描繪為誠實且忠於職責的作家,而作家的特殊職責是捍衛民主和服務於思想自由。他認為所謂「非美活動調查」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窒息思想,在「思想鉗制」與「自由表達」之間、在人民與貪婪的不愛賣國者之間發動戰爭。
託馬斯當庭要求把勞森帶走,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勞森當時高喊著「希特勒德國,希特勒政策!」隨後,他就被控以蔑視國會罪。
這種拒絕合作的行為在接下來的10個證人身上重複上演。
幸好,在訊問完11人後,託馬斯就停止了聽證會。
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在舉證一小時聽證會結束後便離開了美國返回歐洲,餘下其他10名證人則回到了好萊塢,迎接們即將來臨的風暴。這其中只有美國導演特朗勃是美共黨員,其餘10其他人完全沒有證據,然而HUAC的指控起到了效果。
抗議現場
11月24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對10名證人的蔑視國會罪的起訴,並勒令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約翰斯頓採取行動。約翰斯頓一直拒絕HUAC介入好萊塢,並試圖為十君子脫罪,但他最終他迫於壓力宣布解僱共產主義者。25日,約翰斯頓在紐約宣布《沃爾多夫聲明》,表示支持當局決定,並著手製作黑名單。
1948年春,勞森和特朗勃最先被判有罪。1948年12月,勞森和特朗勃等10人以蔑視國會罪被起訴,其中大部分人被罰款1,000美元,並判處舉止不當的最高期限刑期——一年監禁。後來,他們被稱為「好萊塢十君子」。
好萊塢十君子
這僅僅是悲劇的開始,HUAC建立了一個秘密的系統,把好萊塢激進藝術家劃分為黑名單和灰名單兩類。中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集美大學文學院教授王予霞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好萊塢左翼電影盛衰之歷史啟示》一文中詳細的介紹了這兩個名單。她指出,黑名單涉及214位藝術家,他們是立場堅定、名氣較大,公開與反對HUAC的左翼藝術家。這些人在法庭上援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和結社自由,以及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保護證人免做對自己不利的證明,據理力爭。灰名單涉及幾個較大工作室的藝術家和專業人士,他們因為支持新政,參加進步組織,訂閱進步報刊,為十君子請願,抵制告密等行為被列入名單。
1951年,HUAC宣布繼續問訊問好萊塢人士,一大批有才華的導演、演員、電影工作者被迫失業,或亡命流亡國外。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卓別林就是一個典型,他被指責從事「非美活動」,並懷疑傾向共產黨,於1952年遭到驅逐離開美國移居瑞士。
?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左傾,在當時被視為非常危險
在HUAC的打擊下,一個紅色好萊塢被摧毀了,整個行業瀰漫著一股恐晦氣氛,同時影響了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這場政治迫害使自由主義思想在好萊塢影片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以警察與強盜的故事或曲折離奇的間諜案為內容的庸俗影片。
而被迫出賣、背叛同行的噩夢餘波一直延續至今。曾經出賣同行的影星羅伯特·泰勒在死後數十年仍在一群劇作家及製片人的建議下,從片廠的一棟紀念性建築中除名,儘管他的擁護者辯白,他是出於當時米高梅電影公司所逼,並非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