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來臨,食源性疾病進入易發、高發期,一些常見食材如果烹調方式不當,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還有一些有毒物誤食後可能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海口網記者22日從海南省食安辦了解到,為確保群眾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預防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省食安辦發布今年第3號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海南省食安辦提醒,消費者在餐飲單位就餐時應索取並留存消費票據等有關憑證,就餐後一旦發生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食物中毒典型症狀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並與就餐商家取得聯繫,同時可撥打食藥監部門投訴舉報熱線12331進行投訴。要注意保留病歷卡、檢驗報告、剩餘食品、嘔吐物、排洩物等相關證據,避免因錯過最佳調查時機和無證據而導致食物中毒認定困難。
此外,一旦發生東北油豆角、鮮黃花菜、河豚魚等食物中毒,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及時到醫院就醫;餐飲服務單位應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食藥監部門報告,留存食品以備檢驗。
2018年第3號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一、警惕易中毒食物
(一)東北油豆角
生的油豆角含有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甙毒素,如果烹調時加熱不徹底,毒性成分未被破壞,人食用後則可引起中毒,一般2~4小時發病,最快數分鐘發病。中毒症狀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四肢麻木、胃燒灼感、心慌和背痛等,此外還有頭暈、胸悶、出冷汗和畏寒等神經系統症狀。
東北油豆角。(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公眾尤其是食堂要煮熟煮透後再食用。具體方法為:一洗二浸三燙四烹調,洗淨的油豆角浸在開水中,至水再次沸騰後,煮一段時間,待油豆角豆棍由支挺變為蔫弱,顏色由鮮綠變為暗綠,口感沒有豆腥味,再進行炒、煎、炸、燉等,最好採用燉等加熱時間長的加工方式,切忌急火短時嫩炒。此外,油豆角兩頭及兩旁的絲毒素含量較高,要予以去除。
(二)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含有一種叫秋水仙鹼的毒素,經腸胃吸收氧化為「二秋水仙鹼」,有較大毒性。中毒症狀為口渴、喉嚨有燒灼感、發熱、嘔吐、腹瀉、腹疼和腎衰竭,還可能伴有呼吸衰竭甚至導致死亡。
生黃花菜。(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食用前將鮮黃花菜在開水中焯一下,然後用清水充分浸泡、衝洗,使秋水仙鹼最大限度地溶於水中,再行烹調,可保安全食用。
(三)未煮熟燒透的豆漿
未煮熟燒透的豆漿不宜飲用,否則對人體有害,甚至可能引起中毒。生豆漿中含有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劑和維生素A抑制劑等,對消化道黏膜有很強的刺激性,可引起充血、腫脹和出血性炎症,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症狀,還可抑制蛋白酶致甲狀腺腫等毒副作用;胰蛋白酶抑制能選擇性地與胰蛋白酶結合,形成穩定的複合物,從而使胰蛋白酶失去活性,致使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的過程中受到抑制,妨礙膳食中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降低豆漿的營養價值。
建議:應通過充分浸泡、磨細、過濾、加熱等處理方式,來消除胰蛋白酶抑制劑的不利影響。生豆漿加熱到80℃~90℃時,會出現大量的白色泡沫,這是一種「假沸」現象,此時的溫度還不能破壞豆漿中的皂甙物質。正確的煮豆漿方法應該是,在出現「假沸」現象後繼續加熱3~5分鐘,使泡沫完全消失,煮熟燒透後方可安全食用。
(四)木薯
木薯中可以析出遊離的氫氰酸,食用未經去毒或去毒不完全的薯塊可能會引起中毒。主要臨床表現為組織缺氧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回流中樞麻痺,甚至導致死亡。
木薯。(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正確食用方法為:先剝去內皮,反覆煮沸,能祛除內皮約90%氫氰酸,煮木薯的湯不能飲用。或者將木薯先在清水中浸泡6天,每天換清水1次,然後再切片、曬乾備用或煮蒸食用。
(五)發芽的土豆
發芽的土豆。(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發芽的土豆會產生一種叫龍葵素(又稱茄鹼)的毒素。如果一次性吃進200毫克龍葵素(約半兩已變青、發芽的土豆含量),15分鐘至3小時就可發病。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口腔及咽喉部瘙癢,上腹部疼痛,並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六)苦葫蘆瓜
葫蘆瓜又名瓠瓜、瓠子、蒲瓜等,通常味甜,但也有極個別葫蘆瓜由於生長過程中受異常氣候及土壤等因素影響,產生變異,攜帶苦味基因。甜葫蘆瓜有大量糖分、蛋白質、有機酸和多種維生素,可以放心食用,但苦葫蘆瓜含有一種植物毒素——鹼糖甙毒素,苦葫蘆瓜的毒素受熱不易破壞分解,食用數小時後就會發生口乾、頭昏、噁心、乏力、嗜睡等症狀;嚴重者則會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脫水,甚至帶有膿血等類似於中毒的症狀。
苦葫蘆瓜。(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如果不小心誤食了「苦葫蘆瓜」,可以先多喝點濃茶,衝洗掉胃部毒素,如果反應強烈就要到醫院就診。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醫院主要採用催吐、利尿等方法對症處理。關於網絡上流傳的「喝蛋清」解毒的方法,建議不要嘗試。
二、勿食有毒動植物
(一)河豚魚
河豚魚,又稱「河魨」「龜魚」「雞抱」「氣泡魚」「氣鼓魚」等,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中,但在淡水河流及海洋、河流匯合處也可發現,其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河豚魚因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後易因中毒而導致人員神經麻痺,進而發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潛伏期一般為0.5~3小時,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
河豚魚。(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應從合法渠道採購和購買河豚魚及其產品。河豚魚應來源於經農業部備案並公布的河豚魚源基地,且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和中國漁業協會河豚魚分會審核通過的加工企業加工的包裝產品。產品包裝上附帶可用於追溯的二維碼,並標明產品名稱、執行標準、原料基地及加工企業名稱和備案號、加工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檢驗合格信息等內容,同時應提供同批次產品檢驗合格證明。禁止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經營養殖的河豚活魚和未經加工的河豚整魚;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豚魚。
(二)銅鑄蟹
銅鑄蟹。(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銅鑄蟹,又稱銅鑄熟若蟹,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青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寬約10公分。可能含有麻痺性生物毒素,中毒病人表現為口唇、手腳發麻,步態不穩等症狀。
(三)海鱟
鱟亦稱馬蹄蟹,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主要有中國鱟、圓尾鱟等品種。我國沿海地區食用的是中華鱟,圓尾鱟與中國鱟外形相似,從外形上較難區分。圓尾鱟成體及幼體的卵、肌肉、黃色結締組織均富含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易導致中毒,主要表現為頭暈、胸悶、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痺而危及生命。
海鱟。(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為有效預防海鱟中毒,在圓尾鱟和中華鱟難以區別的情況下,儘量不要購買或食用鱟類;餐飲單位要嚴格把好進貨渠道和採購驗收兩道關,禁止採購和加工有毒鱟類。一旦誤食後出現口周麻木、四肢無力等症狀,應立即上醫院治療。
(四)蟾蜍
蟾蜍是兩棲動物,俗稱癩蛤蟆,身體表面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其分泌出來的黏液含有劇毒,對人體心臟、消化道及中樞神經產生嚴重損害。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會出現昏迷,甚至導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蟾蜍的毒性物質,不單存在於耳下腺和皮膚腺,其毒性物質還存在於肌肉、肝臟和卵巢。蟾蜍可作中藥,但必須通過加工。含蟾蜍成分的中藥如果過量服用,也會導致中毒。
蟾蜍。(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為防止中毒,切勿隨意食用蟾蜍,購買食用蛙類時要辨清青蛙與蟾蜍,慎防中毒。餐飲單位禁止加工製作蟾蜍。目前對蟾蜍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發生誤食蟾蜍中毒,應立即採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膚染毒也要迅速用溫開水衝洗,並儘快到醫院就診。
(五)織紋螺
織紋螺。(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海南沿海。織紋螺的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釐米左右、寬度約為0.5釐米,約指甲蓋大小。織紋螺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後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
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
(六)麻風果
麻風樹又名假花生樹、青桐木、黃腫樹、臭油桐、亮桐、水漆、桐油樹等,屬大戟科灌木,高3~4米。果子呈長圓形、灰黑色。麻風樹全株有毒,莖、葉、樹皮均有豐富的白色乳汁,內含大量毒蛋白,但以果子含量最高。食用2~3粒即可中毒,食用7~8粒可致死。進食麻風樹果子後數小時至10餘小時發病,中毒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也可出現畏寒、發熱、腰痛、醬油色尿、黃疸、貧血等溶血症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皮膚乾燥、口乾、面部皮膚潮紅、瞳孔輕度擴大、心率快等症狀。
麻風果。(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請勿自採自食麻風果,以免誤食發生中毒。中毒後,應立即採取刺激口咽催吐或藥物催吐等措施,並儘快到醫療機構救治。學校及家長要教育學生勿採摘麻風果,提高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預防麻風果中毒事件發生。
(七)洋金花
曼陀羅又稱瘋茄兒,其花稱洋金花,是常用的中藥之一。洋金花種類很多,各地稱呼也不一致,為一年生的草本,大多是野生,全株有毒,主要成分是莨菪鹼、阿託品及東莨菪鹼等生物鹼。各種洋金花所含毒性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根、莖、葉、花、果實含毒量也不等,以種子含毒量最高。誤食種子,漿果或幼苗可引起中毒。患者主要表現有口乾、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皮膚乾燥、潮紅、發熱,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壓升高、頭痛、頭暈、煩操不安等症狀。
洋金花。(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建議:要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教育兒童識別並不吃曼陀羅的漿果,防止曼陀羅的種子混入可食豆類,防止曼陀羅的幼苗、葉子混入菠菜等蔬菜中,在食用菠菜等蔬菜時,要挑除菜葉中的雜草雜葉。
(八)野山芋
野山芋。(圖片來源:海南省食安辦)
野山芋又稱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塊毒性最強烈。野山芋根莖含有生物鹼和草酸鈣,又稱含毒皂甙;另一種毒性成分帶有刺激性的辣味,生食葉和根都會引起口腔、舌強烈刺激和燒灼感。其毒性有季節性變化,以旱季末最高。野山芋的毒性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機體缺氧,還會伴隨有消化道刺激症狀,嚴重者可因呼吸受阻致死。
(九)毒蘑菇
海南野生蘑菇資源比較豐富,每年都發生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的毒性成分複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噁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目前沒有特效療法,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全年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為主,中毒事件主要由家庭誤採、誤食導致。鑑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可靠的鑑別方法。民間、網絡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並不可靠,不要輕易相信網絡和一些非專業機構宣傳資料上鑑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
建議: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勿採、勿食、不買、不賣不明品種野生蘑菇。一旦因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症狀,要立即進行催吐,並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