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圖文丨清水高橋村:深度貧困村"變形記"

2020-12-18 澎湃新聞

高橋村:

駛上幸福的快車道

——清水縣山門鎮一個深度貧困村的"變形記"

8月20日,連日秋雨初歇,麓綠風輕。

通往清水縣山門鎮高橋村的鄉村公路蜿蜒起伏,道路兩旁五顏六色的菊花和格桑花隨風搖曳,延綿不絕的大山和滿目蒼翠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一進村就遠遠望見高橋村剛剛建成的新黨群服務中心,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院內規劃有序,「以人民為中心」幾個大字映入眼帘,這是共產黨人永遠的初心,也是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行動的指南。

高橋村下轄6個自然村167戶731人。曾幾何時,這個地處大山深處的深度貧困村交通信息閉塞,基礎設施欠缺,村集體經濟空白,2013年底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9戶40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6%。

改變源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為高橋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經過幾年脫貧攻堅,全村現剩餘貧困戶9戶4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02%。特別是今年脫貧攻堅掛牌督戰以來,市委書記王銳先後多次深入高橋村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工作,與縣、鎮、村幹部進行座談交流,詳細了解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

清水縣也對掛牌督戰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嚴格落實掛牌督戰機制,以上率下「督」,撲下身子「戰」,找準影響脫貧質量的突出問題,明確精準攻擊點位,組織精銳力量攻堅克難。在市、縣、鎮、村各級的共同努力下,讓這個深度貧困村發生了美麗嬗變。

初關鍵詞【勤勞】

好日子是靠雙手幹出來的

在高橋村提起樊建軍,沒有人不豎大拇指,「那可是我們村裡最勤快的人,勤勞致富的好榜樣!」

樊建軍家在高橋村南面的村口,遠遠望去,潔白的院牆與紅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襯,就像他家的日子一樣紅火。

今年49歲的樊建軍,家裡有4口人。老伴和兒子都在上海打工,兒子每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女兒在天水師範學院上大四,今年準備報考研究生。「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只要有人叫我幹活,我一般不討價還價,跟上就幹去了,閒坐著一分錢沒有,幹一點就有一點的收入。」樊建軍說,平時除了用電動車拉沙子打零工外,他還種了六七畝地,種的小麥、菜籽、洋芋,「家裡有糧,心中不慌,我家裡囤的糧食夠全家吃好幾年的。」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貟武軍告訴記者,樊建軍雖然是建檔立卡戶,但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於2017年就脫了貧,為全村人作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表率。

2016年時,樊建軍家享受了國家的危房改造政策,國家補貼了1.15萬元,他自籌17萬元蓋起了新房。「蓋房子的時候家裡賣掉了4頭牛,還欠下6萬元的債,去年才慢慢把帳還完。」樊建軍說,一邊要還帳,一邊還要供給女兒上大學,家裡負擔還是很重,全靠「肯幹」和「手細」才能存點錢。「黨的政策確實好,但國家的政策應該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像那些有重病的,或者孩子考上大學上不起學的人,我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項目,心裡很感恩。」他說,雖然窮日子過怕了,但一直明白「靠自己的勤勞才能過上好日子」的道理。

「我以前身體不好,房子蓋起來後,脫了貧,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身體也變好了,有使不完的勁。」任勞任怨的樊建軍像頭老黃牛,他也喜歡養牛,說起今後的打算,他說:「以後老伴年齡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打算老兩口一起發展養殖產業,養幾頭牛或者豬,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關鍵詞【幫扶】

扶起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群眾生活日新月異的背後,離不開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

長期貧困的制約,一度讓高橋村部分群眾過於依賴國家政策扶持,「蹲在牆根曬太陽,坐等政府送小康」成為部分群眾的心態。針對這一問題,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們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群眾「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提高大家脫貧的積極性。

見到趙愛霞時,她正在村裡合作社新建牛棚的工地上忙碌著。「要是沒有扶貧幹部的多次鼓勵和幫助,我過不上這樣的好日子。」說起現在的生活,趙愛霞滿是感激。

趙愛霞的丈夫閆碎銀身患精神殘疾,無法勞動,她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照顧兩個女兒,導致她雖然已經脫了貧,但還是對生活提不起一點勁頭。

「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幹部多次鼓勵我,幫助我們家解決實際困難。幫扶責任人自己掏了800多元錢,帶娃他爸去市上的醫院做檢查,還辦了殘疾證,以後就可以享受殘疾人的生活補貼了。幫扶幹部還帶我們在市裡吃了大盤雞,把我們送到回縣城的班車上,看著發車了才離開。」趙愛霞眼眶發紅,感動地說,「幫扶幹部每次來看望我們,為了我們過上好日子出錢又出力,我們不能在家裡躺著不勞動,日子是自己過的。」

現在,趙愛霞每天安頓好丈夫後,就去村裡的工地上打工,一天能收入80元,兩個女兒成年後也紛紛外出務工,替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新農村的房子住了2年多了,乾淨又舒服,娃他爸辦了慢性病卡,藥費有了著落,按時吃藥讓他的病情穩定多了,吃穿不愁,生活有保障,我現在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趙愛霞說。

村民王小平家因病至今未脫貧,是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重點幫扶的對象。

王小平家7口人,大兒子患有癲癇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女兒、女婿外出務工的收入維持。去年,看到同村村民們一個個日子越過越好,王小平也坐不住了,主動找到駐村幫扶工作隊表示自己也要做點什麼。駐村工作隊為王小平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他成了村裡的保潔員。「精準扶貧這幾年,村上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好了,生活在這裡心情很舒暢。現在我能為村裡的環境衛生做自己的貢獻,很榮幸,也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王小平家除了女兒、女婿外出務工每年收入3萬元以外,再加上他公益性崗位的1.2萬元,還有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區收益帶貧分紅、六大產業分紅、生豬養殖帶貧收益等,全家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今年保證實現穩定脫貧。

「這幾年,確實是幫扶幹部的真情實意感動了村上的每一個人,他們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次來講政策、送溫暖,樹立了我們的信心。今年一定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不能再拖村上的後腿了,明年我打算養幾頭牛,發展養殖產業,把日子過到人前頭去。」王小平感慨地說。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貟武軍告訴記者,為了助力脫貧攻堅,生豬代養、苗木代育代銷、食用菌帶貧等一系列幫扶項目陸續落地實施,加上公益性崗位給貧困戶帶來的收益以及扶貧車間的啟動運營,讓貧困戶開始有事做、有錢掙,極大地鼓舞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

關鍵詞【產業】

培植產業夯實村民脫貧致富夢

扶貧的關鍵在增收,增收的關鍵在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把產業發展、增產增收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路徑,克服發展局限性大、缺資金、缺技術等難題,在摸索和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

走進高橋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大棚,裡面一派忙碌景象。只見菌棒層層疊疊,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發著陣陣清香,工人們正在進行香菇採摘。「香菇長勢很好,在市場上也很搶手,每天都有從市裡過來的客商等著拉我們村的香菇。」正在採摘香菇的工人王小會介紹到。

王小會現在日子過得很舒心。作為第一批被吸納到香菇種植基地工作的工人,目前,她每個月能拿到2400元的工資,既能照顧兩個在山門鎮上初中的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對於能在家門口獲得這份工作,她很滿意。

「以前娃他爸出去打工,我只能待在家裡給娃做飯,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每個月我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從家庭婦女成了工人,讓人很有成就感。」王小會欣喜地說。

和王小會一樣,變成家庭增收主力的還有李秀玲。在高橋村的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裡,女工李秀玲熟練地穿針引線、拉線調整,不一會兒功夫,一袋袋包裝好的成品有機肥就整齊的碼放在了車間。李秀玲說:「過去農閒時大家都是靠著牆角曬太陽,如今的高橋村在農閒的時候,村裡幾乎看不到一個閒人,車間就在家門口,村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人。」每個月2400元的穩定收入讓李秀玲很安心,「脫貧後的日子也有保障了,只要勤勞而篤實地打拼,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2019年,清水縣盛農農業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出資50萬元,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高橋村建成佔地9.2畝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價值20萬元的菌棒5萬棒。同年,縣農發公司又在高橋村投資建設了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裝備兩條先進的自動化有機肥料生產線,可年產有機肥料、花土10000噸。

貟武軍說,按照香菇基地目前的出菇率來看,今年預計總收入可達40萬元。扶貧車間目前已吸納23人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農戶17人,戶均可實現年收入3萬元以上。這兩個項目都能有效拓展延伸高橋村的產業鏈條,促進「種養加」一體發展。

去年以來,高橋村還先後在黃臺、閆家、羅莊三個自然村新建養牛小區3處,發展18戶建檔立卡戶養牛56頭。下午3點,午後小憩一陣之後,羅虎兒、羅求娃、羅得吉、羅得善幾個專業養牛戶就像提前約好的一樣,前後腳來到羅莊肉牛集中養殖點,打開牛舍的門,吆喝著牛兒上山吃草。

一磚到頂的牛舍寬敞亮堂,裡面飼料槽、飲水槽一應具備。「我養了一輩子的牛,以前都是在家門口搭個簡易棚,牛的生長環境差,牛糞到處都是,也影響了人的生活環境。現在為了讓我們發展養牛產業,農民不花一分錢就用上這麼好的牛舍,比過去我們住的房子條件還好,全都是託了黨的福啊!」羅求娃趕著幾頭黃牛,腳步輕快地朝著後山而去。

如今的高橋村,有機肥加工車間、香菇種植基地、黃牛養殖小區等產業齊頭並進,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問題迎刃而解,「種養加」一體發展的產業鏈條初具規模,貧困戶也當上產業工人,在決勝決戰之年,高橋村走出了一條穩健有力的脫貧新路徑。

建檔立卡戶王小平:

幫扶幹部們都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儘管我們村比較偏遠,可是他們每個月都來看望我們,不僅自己出錢給我們買米麵油、買生活用品,還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宣講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幫助我們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脫貧的信心。如今,村裡的環境衛生大變樣,我們家吃穿不愁,今年肯定能脫貧,我對未來的生活很有信心。

建檔立卡戶樊建軍:

習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農村人窮日子過怕了,需要幫扶,但是也不能抱著「等、靠、要」的思想只等幫扶,國家這麼大,每個人都坐著等政策,給國家的負擔太重了,所以還是應該靠自己的雙手,爭取過上好日子。2016年我家蓋房子時享受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017年脫了貧,雖然早出晚歸幹活很辛苦,但人的精神面貌卻比以前好多了,身體也比以前好了,心裡滿足得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

建檔立卡戶羅海祥:

這幾年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村陣地建起來了,群眾都有了精氣神,村上建起了扶貧車間解決了村民們就業的問題,家家日子都過得好了。最明顯的變化還是村民思想上的變化,以前守舊、懶散,現在有發展養殖產業的,也有發展種植產業的,還有的以外出務工為主,反正家家都想辦法要掙錢呢,都行動起來了,都知道好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不能「等、靠、要」,國家政策這麼好,扶持力度這麼大,可是給多少錢自己不動彈也就用完了,只有自己動起來,任何東西就會從沒有變成有。

記者手記:

為這樣的"變形"點個讚

腰包鼓了,環境好了,精神面貌變了……記者透過一張張笑臉,看到了屬於高橋村的「變形記」。這樣的「變形」,不由得令人要為之點個讚。

三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用心、用情、用力」,完善了一攬子的基礎設施,牽住了產業的牛鼻子,探索了增收的新路子,而最大的變化,是村民思想的變化,貧困戶積極融入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把「等、靠、要」的思想變成了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的內生動力。

雄雞一唱天下白。決戰決勝時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高橋村將依託完備的產業結構,持續發揮產業「造血」功能,探索更多增收的途徑,實現真脫貧、高質量脫貧,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讓老百姓也演上一出「變形記」。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如今,已經逐漸摸索出脫貧之路的高橋村,幹群齊心,並肩作戰,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中形成了強大合力,正一步步走上幸福的快車道,向著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的目標邁進。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景春燕 李旺旺)

▌來源:新天水客戶端

原標題:《視頻+圖文丨清水高橋村:深度貧困村"變形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清水縣高橋村:一個深度貧困村的巨變
    高橋村:一個深度貧困村的巨變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雙勝 緱玉明  深秋季節,通往清水縣山門鎮高橋村的鄉村公路兩旁色彩斑斕,各種野菊花和秋英花隨風搖曳,映襯著不遠處青黛色的鬱郁森林,儼然一幅生機盎然的水墨畫卷。  高橋村是典型的林緣區,處於小隴山森林邊緣,以前由於交通不便,群眾居住分散且生活困難。
  • 秦安縣青林村: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深度變化
    一個深度貧困村的深度變化——探訪秦安縣王鋪鎮青林村「摘帽」背後的奧秘□新天水記者 楊璟初冬時節,一層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羊毛毯子,覆蓋在了大山深處。記者從秦安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40多公裡,來到了王鋪鎮青林村,只見一條條水泥道路像飄落在村中的玉帶,點綴在整齊的村居和農田間;一排排紅白相間新居在白雪的映襯下格外醒目,給這美麗的小山村增添了無限活力和生機……然而,誰能想像如此魅力的青林村,過去由於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沒有可發展的產業、貧困發生率較高,被認定為全市的深度貧困村
  • 義烏高橋村:打造跨境電商的「雄鷹」孵化基地
    的問題,中國義烏網記者在11個代表義烏電商發展現狀的地點,採訪電商行業代表,訴說電商人的夢想,記錄電商人為1111忙碌的身影、故事,全景展現義烏創業氛圍,全媒體報導深度剖析義烏電商發展源動力。2009年11月11日,淘寶網舉辦了「光棍節」促銷活動,誰能想到僅僅7年時間,一場平淡無奇的促銷活動演變成為全球消費者的狂歡。「雙十一」也成為了一個電商消費的新名詞。
  • 石堤高橋村:「愛心超市」助推鄉風文明
    本報訊 (通訊員 盧遠明 吳朝用)近日,筆者在石堤鎮高橋村「愛心超市」看到,櫃檯裡洗衣粉、牙膏、牙刷、香皂、肥皂、毛巾、油鹽醬醋等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建卡貧困戶、低保戶、特困戶100餘人,正手持《愛心超市積分手冊》有序地進入超市兌換物品。「愛心超市的運營,給我們貧困戶帶來了福祉」。
  • 織金縣阿弓鎮深度貧困村 脫貧攻堅「變身計」
    吳維敏說,吹聾村是織金縣深度貧困村,在畢節市紀委駐村工作隊後,織金縣紀委也選派了駐村幹部加入到阿弓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中。 現在的阿弓鎮狗場村已舊貌換新顏  認真選派駐村幹部 結對深度貧困村幫扶  2018年,織金縣紀委選派
  • 獅子口村:省定貧困村演繹「變形記」
    王廣娟高興地說:「我們獅子口村是個偏遠小村,也是個貧困村,多年來村集體沒有產業,也沒有經濟收入,真是窮怕了。有了黨的扶貧政策,我們安裝了光伏發電站,實施了文化扶貧、產業扶貧,獅子口村的日子是一天天好起來啦!」2014年獅子口村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幫扶單位坊子區水利局,由水利局幹部孫延剛掛帥駐村扶貧。
  • 全省25個貧困縣累計摘帽18個 192個深度貧困村年底全退出
    有「十三五」貧困村3058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69個。2013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6萬人,貧困發生率9.21%。192個深度貧困村將全退出深度貧困村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2017年,江西確定了269個深度貧困村。一年多過去了,江西在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省扶貧辦副主任饒振華介紹,全省269個深度貧困村,已實現退出77個,剩餘192個預計今年年底全部退出。
  • 重點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坐落於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南部的井楊村,兩年前還是遠近聞名的亂村窮村,產業發展滯後,信訪矛盾突出,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生活生產條件亟需改善,被評定為省級重點貧困村。如今的井楊村,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富農產業方興未艾,一躍成為脫貧攻堅「優等生」,村集體收入逾25萬元,15戶貧困戶的生活有了奔頭,一場井楊「變形記」正如火如荼上演。
  • 浙傳美術館館長為廣西深度貧困村記錄脫貧影像檔案
    從2018年起,傅擁軍多次走進廣西百色田東縣深度貧困村——梅林村開展攝影家駐地調研項目用鏡頭記錄梅林村脫貧路上的變化。2020年4月,梅林村草木茂盛,疫情得到緩解後,傅擁軍再次來到梅林村,他遠遠看到兩位小朋友很專注地玩手機,起初以為她們在玩遊戲,近看才發現她們念念有詞,原來正在釘釘上語文課。她們是梅林小學四年級學生,羅彩甜和羅彩妹姐妹。
  • 中國鐵建地產集團華南公司援建廣西深度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
    中新網4月10日電 日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反饋2019 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村脫貧摘帽實地核驗結果的通知》。通知顯示,中國鐵建房地產集團華南公司對口幫扶的廣西深度貧困村——南寧市上林縣塘紅鄉弄陳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 新華視點|新莊變形記
    新莊村,寧夏南部山區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製片人:李傑編導:李暢記者:劉海 盧鷹配音:王若凡(實習)統籌:王健監製:張平鋒出品人:孫志平新華社音視頻部出品
  • 濟南韓氏素人變形記丨減肥鍛鍊不能解救的大粗腿,玲瓏體雕能
    韓氏醫美集團旗下【Hans素人變形記】,是一檔集合真人故事、照片對比、短視頻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素人整容前後「變形」的全過程。本期的坐鎮嘉賓:Summer。   韓氏醫美集團旗下【Hans素人變形記】,是一檔集合真人故事、照片對比、短視頻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素人整容前後「變形」的全過程。本期的坐鎮嘉賓:Summer。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甘肅清水: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甘肅清水: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2020-12-11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遠見ESG丨「益」路同行,龍光助力桂林貧困村脫貧攻堅
    桂林市平樂鎮老埠村是國家「十三五」貧困村,也是平樂縣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當地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0戶,1262人。該村地少人多,村民增收單一,年輕人均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和少年兒童,嚴重製約該村發展。在得知村民困境和需求後,龍光迅速與當地政府聯繫,並籌集50000元資金專項用於老埠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 廣西賀州:深度貧困村的土瑤學生到新成立的民族學校讀書了
    趙榮菲所在的鵝塘鎮槽碓村與鵝塘鎮大明村、明梅村,沙田鎮金竹村、獅東村、新民村等6個「土瑤」村是賀州深度貧困村,在2015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62戶7075人,貧困發生率為61.42%,是賀州市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廣西乃至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
  • 李莊鎮高橋村
    這就是位於李莊鎮的 高橋村 宜賓南岸出發,只需20分鐘便可到達! 這裡,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康熙年間,高橋村童生胡雨霖在四川鄉試高中舉人,為李莊近代唯一舉人。
  • 一起來玩變形記,感受詩與畫的天作之合丨圖像詩導讀策略
    10月10日晚7點,楊老師以《一起來玩變形記》為題,拉開了她的精秒分享會。楊老師以共讀書目的雙封面、孫悟空變蟠桃、愛麗絲變小、變形金剛等為切入點,引出了今晚的關鍵詞—變形,並順勢導出「如果詩歌會變形」的話題。
  • 這期「變形記」的主角原來是TA
    這期「變形記」的主角原來是TA 2019-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磁縣 作貢獻 | 80後幹部「變形記」
    愛磁縣 作貢獻 | 80後幹部「變形記」 2021-01-08 2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