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村:
駛上幸福的快車道
——清水縣山門鎮一個深度貧困村的"變形記"
8月20日,連日秋雨初歇,麓綠風輕。
通往清水縣山門鎮高橋村的鄉村公路蜿蜒起伏,道路兩旁五顏六色的菊花和格桑花隨風搖曳,延綿不絕的大山和滿目蒼翠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
一進村就遠遠望見高橋村剛剛建成的新黨群服務中心,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院內規劃有序,「以人民為中心」幾個大字映入眼帘,這是共產黨人永遠的初心,也是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行動的指南。
高橋村下轄6個自然村167戶731人。曾幾何時,這個地處大山深處的深度貧困村交通信息閉塞,基礎設施欠缺,村集體經濟空白,2013年底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9戶40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6%。
改變源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為高橋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經過幾年脫貧攻堅,全村現剩餘貧困戶9戶4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02%。特別是今年脫貧攻堅掛牌督戰以來,市委書記王銳先後多次深入高橋村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工作,與縣、鎮、村幹部進行座談交流,詳細了解脫貧攻堅進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
清水縣也對掛牌督戰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嚴格落實掛牌督戰機制,以上率下「督」,撲下身子「戰」,找準影響脫貧質量的突出問題,明確精準攻擊點位,組織精銳力量攻堅克難。在市、縣、鎮、村各級的共同努力下,讓這個深度貧困村發生了美麗嬗變。
初關鍵詞【勤勞】
好日子是靠雙手幹出來的
在高橋村提起樊建軍,沒有人不豎大拇指,「那可是我們村裡最勤快的人,勤勞致富的好榜樣!」
樊建軍家在高橋村南面的村口,遠遠望去,潔白的院牆與紅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襯,就像他家的日子一樣紅火。
今年49歲的樊建軍,家裡有4口人。老伴和兒子都在上海打工,兒子每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女兒在天水師範學院上大四,今年準備報考研究生。「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只要有人叫我幹活,我一般不討價還價,跟上就幹去了,閒坐著一分錢沒有,幹一點就有一點的收入。」樊建軍說,平時除了用電動車拉沙子打零工外,他還種了六七畝地,種的小麥、菜籽、洋芋,「家裡有糧,心中不慌,我家裡囤的糧食夠全家吃好幾年的。」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貟武軍告訴記者,樊建軍雖然是建檔立卡戶,但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於2017年就脫了貧,為全村人作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表率。
2016年時,樊建軍家享受了國家的危房改造政策,國家補貼了1.15萬元,他自籌17萬元蓋起了新房。「蓋房子的時候家裡賣掉了4頭牛,還欠下6萬元的債,去年才慢慢把帳還完。」樊建軍說,一邊要還帳,一邊還要供給女兒上大學,家裡負擔還是很重,全靠「肯幹」和「手細」才能存點錢。「黨的政策確實好,但國家的政策應該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像那些有重病的,或者孩子考上大學上不起學的人,我享受到了危房改造項目,心裡很感恩。」他說,雖然窮日子過怕了,但一直明白「靠自己的勤勞才能過上好日子」的道理。
「我以前身體不好,房子蓋起來後,脫了貧,人的精神面貌好了,身體也變好了,有使不完的勁。」任勞任怨的樊建軍像頭老黃牛,他也喜歡養牛,說起今後的打算,他說:「以後老伴年齡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打算老兩口一起發展養殖產業,養幾頭牛或者豬,日子會越過越好的。」
關鍵詞【幫扶】
扶起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群眾生活日新月異的背後,離不開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
長期貧困的制約,一度讓高橋村部分群眾過於依賴國家政策扶持,「蹲在牆根曬太陽,坐等政府送小康」成為部分群眾的心態。針對這一問題,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幹部們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激發群眾「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提高大家脫貧的積極性。
見到趙愛霞時,她正在村裡合作社新建牛棚的工地上忙碌著。「要是沒有扶貧幹部的多次鼓勵和幫助,我過不上這樣的好日子。」說起現在的生活,趙愛霞滿是感激。
趙愛霞的丈夫閆碎銀身患精神殘疾,無法勞動,她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照顧兩個女兒,導致她雖然已經脫了貧,但還是對生活提不起一點勁頭。
「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幹部多次鼓勵我,幫助我們家解決實際困難。幫扶責任人自己掏了800多元錢,帶娃他爸去市上的醫院做檢查,還辦了殘疾證,以後就可以享受殘疾人的生活補貼了。幫扶幹部還帶我們在市裡吃了大盤雞,把我們送到回縣城的班車上,看著發車了才離開。」趙愛霞眼眶發紅,感動地說,「幫扶幹部每次來看望我們,為了我們過上好日子出錢又出力,我們不能在家裡躺著不勞動,日子是自己過的。」
現在,趙愛霞每天安頓好丈夫後,就去村裡的工地上打工,一天能收入80元,兩個女兒成年後也紛紛外出務工,替母親分擔生活的壓力。「新農村的房子住了2年多了,乾淨又舒服,娃他爸辦了慢性病卡,藥費有了著落,按時吃藥讓他的病情穩定多了,吃穿不愁,生活有保障,我現在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趙愛霞說。
村民王小平家因病至今未脫貧,是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幫扶責任人重點幫扶的對象。
王小平家7口人,大兒子患有癲癇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女兒、女婿外出務工的收入維持。去年,看到同村村民們一個個日子越過越好,王小平也坐不住了,主動找到駐村幫扶工作隊表示自己也要做點什麼。駐村工作隊為王小平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他成了村裡的保潔員。「精準扶貧這幾年,村上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好了,生活在這裡心情很舒暢。現在我能為村裡的環境衛生做自己的貢獻,很榮幸,也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如今,王小平家除了女兒、女婿外出務工每年收入3萬元以外,再加上他公益性崗位的1.2萬元,還有食用菌產業扶貧示範園區收益帶貧分紅、六大產業分紅、生豬養殖帶貧收益等,全家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今年保證實現穩定脫貧。
「這幾年,確實是幫扶幹部的真情實意感動了村上的每一個人,他們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次來講政策、送溫暖,樹立了我們的信心。今年一定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不能再拖村上的後腿了,明年我打算養幾頭牛,發展養殖產業,把日子過到人前頭去。」王小平感慨地說。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貟武軍告訴記者,為了助力脫貧攻堅,生豬代養、苗木代育代銷、食用菌帶貧等一系列幫扶項目陸續落地實施,加上公益性崗位給貧困戶帶來的收益以及扶貧車間的啟動運營,讓貧困戶開始有事做、有錢掙,極大地鼓舞了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
關鍵詞【產業】
培植產業夯實村民脫貧致富夢
扶貧的關鍵在增收,增收的關鍵在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
高橋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把產業發展、增產增收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路徑,克服發展局限性大、缺資金、缺技術等難題,在摸索和實踐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之路。
走進高橋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大棚,裡面一派忙碌景象。只見菌棒層層疊疊,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發著陣陣清香,工人們正在進行香菇採摘。「香菇長勢很好,在市場上也很搶手,每天都有從市裡過來的客商等著拉我們村的香菇。」正在採摘香菇的工人王小會介紹到。
王小會現在日子過得很舒心。作為第一批被吸納到香菇種植基地工作的工人,目前,她每個月能拿到2400元的工資,既能照顧兩個在山門鎮上初中的孩子,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對於能在家門口獲得這份工作,她很滿意。
「以前娃他爸出去打工,我只能待在家裡給娃做飯,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每個月我也有了固定的收入,從家庭婦女成了工人,讓人很有成就感。」王小會欣喜地說。
和王小會一樣,變成家庭增收主力的還有李秀玲。在高橋村的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裡,女工李秀玲熟練地穿針引線、拉線調整,不一會兒功夫,一袋袋包裝好的成品有機肥就整齊的碼放在了車間。李秀玲說:「過去農閒時大家都是靠著牆角曬太陽,如今的高橋村在農閒的時候,村裡幾乎看不到一個閒人,車間就在家門口,村民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人。」每個月2400元的穩定收入讓李秀玲很安心,「脫貧後的日子也有保障了,只要勤勞而篤實地打拼,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2019年,清水縣盛農農業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出資50萬元,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高橋村建成佔地9.2畝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價值20萬元的菌棒5萬棒。同年,縣農發公司又在高橋村投資建設了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裝備兩條先進的自動化有機肥料生產線,可年產有機肥料、花土10000噸。
貟武軍說,按照香菇基地目前的出菇率來看,今年預計總收入可達40萬元。扶貧車間目前已吸納23人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農戶17人,戶均可實現年收入3萬元以上。這兩個項目都能有效拓展延伸高橋村的產業鏈條,促進「種養加」一體發展。
去年以來,高橋村還先後在黃臺、閆家、羅莊三個自然村新建養牛小區3處,發展18戶建檔立卡戶養牛56頭。下午3點,午後小憩一陣之後,羅虎兒、羅求娃、羅得吉、羅得善幾個專業養牛戶就像提前約好的一樣,前後腳來到羅莊肉牛集中養殖點,打開牛舍的門,吆喝著牛兒上山吃草。
一磚到頂的牛舍寬敞亮堂,裡面飼料槽、飲水槽一應具備。「我養了一輩子的牛,以前都是在家門口搭個簡易棚,牛的生長環境差,牛糞到處都是,也影響了人的生活環境。現在為了讓我們發展養牛產業,農民不花一分錢就用上這麼好的牛舍,比過去我們住的房子條件還好,全都是託了黨的福啊!」羅求娃趕著幾頭黃牛,腳步輕快地朝著後山而去。
如今的高橋村,有機肥加工車間、香菇種植基地、黃牛養殖小區等產業齊頭並進,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問題迎刃而解,「種養加」一體發展的產業鏈條初具規模,貧困戶也當上產業工人,在決勝決戰之年,高橋村走出了一條穩健有力的脫貧新路徑。
建檔立卡戶王小平:
幫扶幹部們都有繁忙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儘管我們村比較偏遠,可是他們每個月都來看望我們,不僅自己出錢給我們買米麵油、買生活用品,還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宣講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幫助我們樹立克服困難的決心和脫貧的信心。如今,村裡的環境衛生大變樣,我們家吃穿不愁,今年肯定能脫貧,我對未來的生活很有信心。
建檔立卡戶樊建軍:
習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們農村人窮日子過怕了,需要幫扶,但是也不能抱著「等、靠、要」的思想只等幫扶,國家這麼大,每個人都坐著等政策,給國家的負擔太重了,所以還是應該靠自己的雙手,爭取過上好日子。2016年我家蓋房子時享受了危房改造補助資金,2017年脫了貧,雖然早出晚歸幹活很辛苦,但人的精神面貌卻比以前好多了,身體也比以前好了,心裡滿足得很,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
建檔立卡戶羅海祥:
這幾年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村陣地建起來了,群眾都有了精氣神,村上建起了扶貧車間解決了村民們就業的問題,家家日子都過得好了。最明顯的變化還是村民思想上的變化,以前守舊、懶散,現在有發展養殖產業的,也有發展種植產業的,還有的以外出務工為主,反正家家都想辦法要掙錢呢,都行動起來了,都知道好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不能「等、靠、要」,國家政策這麼好,扶持力度這麼大,可是給多少錢自己不動彈也就用完了,只有自己動起來,任何東西就會從沒有變成有。
記者手記:
為這樣的"變形"點個讚
腰包鼓了,環境好了,精神面貌變了……記者透過一張張笑臉,看到了屬於高橋村的「變形記」。這樣的「變形」,不由得令人要為之點個讚。
三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村兩委「用心、用情、用力」,完善了一攬子的基礎設施,牽住了產業的牛鼻子,探索了增收的新路子,而最大的變化,是村民思想的變化,貧困戶積極融入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把「等、靠、要」的思想變成了自力更生、不等不要的內生動力。
雄雞一唱天下白。決戰決勝時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高橋村將依託完備的產業結構,持續發揮產業「造血」功能,探索更多增收的途徑,實現真脫貧、高質量脫貧,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讓老百姓也演上一出「變形記」。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如今,已經逐漸摸索出脫貧之路的高橋村,幹群齊心,並肩作戰,在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中形成了強大合力,正一步步走上幸福的快車道,向著美麗鄉村、美好生活的目標邁進。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景春燕 李旺旺)
▌來源:新天水客戶端
原標題:《視頻+圖文丨清水高橋村:深度貧困村"變形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