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熱衷升本,怎麼理性看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 中國青年報社(2020年9月7日 06版)
2020年,統招專升本(江蘇稱之為專轉本)再次迎來大規模擴招,計劃擴招人數32.2萬人,主要向職教型本科和應用型本科增加名額,向預防醫學、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傾斜。
根據記者查詢到的信息,具體到各省市,浙江省公布普通高校專升本計劃招生2.8萬人,比2019年數量增加近一倍;湖南省明確指出2020年專升本錄取比例擴大一倍以上;上海市專升本招生計劃由佔全市高校專科畢業總量的8%增加到10%;重慶市計劃擴招比例達200%;天津市擴招增幅近60%,等等。
「從一名專科生成長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工作人員,他是怎樣做到的?」「打通『最後一公裡』,專升本成績創新高」……這些是幾所高職院校在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標題,以此激勵更多專科學子向上攀升。
在高校招生專科專場諮詢會上,家長和學生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可以升本科嗎?」視覺中國供圖
其實,對很多專科生來說,專升本考試是「第二次高考」,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然而,有高職院校長從辦學定位角度思考,認為高職院校不應大肆宣傳專升本案例,否則可能導致學校的整體教育模式發生偏差,擔心高職教育從以就業為導向偏向以學歷為導向。
這種擔心是否多餘?各方如何看待?記者採訪了相關辦學者和專家。
高職生熱衷升本,原因在哪兒
「高職畢業生熱衷升本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學工部部長王懂禮注意到,從2016年、2017年開始,熱衷3+2專升本考試的學生在增多,這種趨勢在近兩年更加明顯。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該校專升本人數從215人增加到917人,報名數與應屆生的比例從7.58%增至27.23%,報名錄取比例從74.42%波動上升到83.64%。在今年報考的1000餘名考生中,有超過900人被錄取。
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同樣存在專升本學生比例擴大的情況。該學院招生與就業處處長張一嬋告訴記者,學校每年招收新生7000餘人,通過普通高考入校的有50%以上分數過了二本線。這些學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庭條件相對困難,希望畢業後儘快找到一份比較好的工作,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二是沒有達到二本公立學校分數線的學生,希望3年後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較好的公立大學學習。今年,學校有35%的畢業生報考專升本,其中82.55%被成功考取。
9月,賀子墨即將前往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CLan)攻讀本科學位,這個有想法的大男孩畢業於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是師生眼中不折不扣的時尚達人和超級學霸。
從2017年入校,他連續3年參加寧波國際服裝節,從穿衣助理做到後臺負責人。通過這個平臺,他認識了不少圈內知名時尚大咖,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時尚敏銳度,在浙紡服院老師的指導下,拿下一個個國家級比賽大獎,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政府獎學金,是浙江省優秀畢業生。王國海文並攝
--------------
張一嬋表示,專升本學生比例增加,與學生學業規劃、國家擴招計劃有關,也與疫情影響下一些被企業錄取的學生無法正常上崗,選擇升本有關。在今年被專升本錄取的1657名學生中,超過80%的學生進入了公辦本科學校。「這種情況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
「造成專升本人數快速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王懂禮表示,學校通過一個針對性很強的調研發現,最直接的原因是家長和學生有這種「自然而然」的需求。「考入我們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本科線左右的分數,屬於不考個本科不甘心的那種,『讀個本科』是這些學生一直存在的心結」。
其次是為了將來就業考慮,「能看到的招聘簡章對學歷的起步要求都要本科以上」,「想考基層公務員、中小學教師、事業單位招考都要本科以上」。此外,這一代學生的家長大多是70後、80後,家庭經濟條件總體較好,心態較為寬鬆,不著急讓孩子馬上就業,多讀兩年書,家裡能負擔得起。
在考試難度上,專升本考試對該校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浙江省3+2招生考試只要專業大類對口,文科考生只需考語文、英語,理科考生只需考數學、英語,「對於考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學生來說,考試並不難,他們基礎紮實,學風也好,一般稍做準備就能考上。」
王懂禮認為,近年來專升本培訓機構的無序競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學院周邊就有20多家培訓機構,從新生報到那天就開始鋪天蓋地地宣傳。對本來就有本科心結的學生來說,每天這樣宣傳引導,學生沒什麼抵抗力。你讀了,我也要讀」。
學生升本不升本?因人而異
王懂禮認為,對於學生的專升本意願,學校過去「不反對」,但現在報考人數幾乎佔到應屆畢業生三成,要予以高度重視。「當前高職院校培養定位是面向基層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主體仍然是專科層次,高職院校不能成為學歷教育的中轉站,還是要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要突出特色優勢,不能又把學生引導到應試教育上去」。
在王懂禮看來,高職院校已發展到了新的階段,特別是「雙高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制定符合其實際的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進行分類分層培養。「有的學生進了高校,通過合理引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有些人選擇繼續深造當然是好事。例如我們學校幾年前一個畢業生今年考取了北大的博士,他就是在高職期間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也有學生不適合本科教育卻非要追求學歷,反而「浪費」了高職階段的教育。「我們金融專業有學生考到了本科學校讀旅遊管理專業,畢業後就很尷尬,最後還是用了她的高職畢業證在金融系統找到了工作。」王懂禮說。
張一嬋告訴記者,學生選擇就業還是升學,通常體現在最後一個學期。如選擇就業,就會到校企合作的企業實習頂崗,或做好校內畢業設計。如選擇升學,就會一門心思根據報考學校的要求複習。學校為選擇專升本的學生搭建了各種學習和培訓平臺,免費開展各項考前輔導,「比如外語外貿學院會派經驗豐富的英語老師為學生進行英語輔導,各學院選派優秀的專業老師為學生進行專業輔導,耐心答疑解惑,高效助力專升本。」
對於報考專升本卻沒被順利錄取的學生來說,準備考試是否會耽誤就業?對此張一嬋認為,受到的影響不會很大。她分析,在招生諮詢時,的確會有很多新生諮詢3年後能否專升本的問題,但經過學校兩三年的技能培養,70%左右的學生還是希望直接就業。況且,學校的培養方案不會按照專升本來設置,而是高度重視基礎課,以高技能培養為導向辦學。
專升本,個人點讚,辦學方向不提倡
「學生專升本,我覺得值得點讚;不過專升本不應全面開展,要分專業領域。」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技術與工程學院院長邵瑛說。
在邵瑛看來,與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相關專業的人才,如果能深造至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非常有意義。「因為,這些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紮實的根基和發展後勁,特別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帷幕已拉開,智能產品、智能控制已全面進入城市管理,上海國際化智慧城市產業對複合型人才需求迫切、標準更高,所以人才培育模式也要跟進時代發展要求」。
邵瑛分析,就她所在的專業領域就業情況來看,很多薪資待遇好、發展空間大的企業,對人才的第一學歷要求很高,而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學生的後勁。「大專畢業的學生受限於學歷,連敲門磚都沒有。」另外,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兩年半左右的培養時間,學生還不夠系統、紮實地完成學業。
她介紹,學校會按照學生的需求,引導個人發展。例如,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平時課堂上採取分層教學,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布置更有難度的項目作業。給學生充分的「第二課堂」空間,對某方面有鑽研的學生,可以參加技能大賽、職業大賽,每年都有學生獲獎。針對有專升本需求的學生,安排專業導師每周輪流值班,學生可以課後找相關科目的老師答疑解惑。
王懂禮從學校的角度分析認為,媒體和學校不宜大肆宣傳專升本案例,學校應通過學業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課,引導學生理性選擇。「國家給部分學生提供了專升本通道,但這不能視作辦學導向。如果過度宣傳導致高職院校出現『升學教育』導向,學生都一門心思升學,就與職業教育的基本定位相左了」。
對於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未來的變革,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馮新廣建議,應儘快打通職業教育上升通道。他認為,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當前部分專業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已不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需要,應該實施本科層次或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通過構建職業教育縱向貫通、職普教育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夯實職業教育基礎,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服務,更好地促進人人成材、人人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