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具體到範蠡的傳奇故事描寫就省略了。喜愛範蠡的朋友可以去查找相關資料結合著本文總結看。
由於歷史久遠,中國古代名人的很多典故可能有後人藝術加工成分;也有可能將所有人的故事集結到一個人身上。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評價範蠡及其活動經歷的成熟性、或者說活的通透性。具體我總結歸納範蠡的一生,表現在其活的通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年少聰明,偶遇名師。我個人認為如果他從小不愛讀書學習,沒有名師指點,長大後,如何能夠成為越國的大夫,上將軍?著名商人?得到這些頭銜後又如何能夠勝任呢?(有史學家論證:範蠡的老師是計然,計然受業於老子)。
二、結交好友,受益良多。傳說範蠡和楚國名士文種是好友。實際上從他倆到越國後的同心協力可以看出他們確實是好友、益友。在越王戰敗過江入吳國前,二人根據自身所長,做了明確職責分工。可以說針對越王戰敗竭力事吳前,以範蠡、文種為首的越國大臣們為今後吳國的興起集思廣益、同仇敵愾。
三、忍辱負重,精忠報君。公元前493年,範蠡伴隨著越王勾踐入吳為奴三年。
四、長於經商、精於軍事。傳說青年範蠡家境並不是很富裕,其祖上也沒有為其留下財富(出身貧賤)。但是,由於他對民間有深入研究,加之他的經濟頭腦,很快就在楚國經商致富並且結交好友,博學多才,欲從政而沒有資格的情況下,邀請好友文種一道投奔越國政界。在公元前493年吳國越國之戰前,越王欲採取先發制人戰術前,不聽範蠡的勸說,兵敗後才認識到範蠡的遠見高明,並從此言聽計從的。
越王勾踐在臥薪嘗膽兵力國力轉強時,幾次三番要攻打吳國均被範蠡勸阻,一直等到吳王外出精兵不在國內的最佳時機發動伐吳戰爭,最後決戰時,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圍吳。越王採用範蠡的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公元前473年底,越國滅掉了吳國。
五、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傳說越王勾踐經過臥薪嘗膽的努力滅掉吳國後,範蠡根據勾踐的言行,看出勾踐不能共享樂,在臨行前曾經告誡文種要急流勇退。這種人生智慧可以保身,又不忘朋友情誼。最後是全家全身而退。
六、發現商機,致富不忘百姓。在齊國及陶地時隱姓埋名期間,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同家人一道勞動及經商,三次致富,範蠡對於錢財看得很淡,多次仗義疏財,支助窮人。有點兒類似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共同致富、與民同富的意思。
七、傳宗接代、名人輩出。他的後人比較著名的有:範武子、範履冰、範仲淹及現代商界政界人物。
如今人們對範蠡的評價很高。說:範蠡是我國民間傳說的四大財神之一,名為「文財神」,由於他退隱後研究農業、商業、養魚業等等,被後人尊稱「陶朱公」。
說範蠡活的通透,主要地表現在他一生集追求知識與真理、忠君報國、功成身退、高瞻遠矚、知行合一、仗義疏財、能文能武等等中國人推崇的仁義理智於一身。
如果範蠡傳奇故事都是事實,這樣的人生活的不通透,還有誰能出其右呢?
我認為古代戰國時期範蠡的傳奇一生,徹底闡明了活得通透的含義
世人讚譽範蠡說到: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也有人說:範蠡是中國有歷史以來,歷史上活得最明白的人,是2000多年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