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會這樣:當孩子生病需要吃藥的時候,就會在藥的旁邊準備一個糖果或者是甜甜的維生素、鈣片,有的孩子不喜歡藥的苦味,但在看到糖果以後,往往就不會對吃藥這件事表現得那麼排斥了,因為孩子知道,吃完苦苦的藥以後就能馬上吃到甜甜的糖果了。
其實不只是吃藥,當要給孩子打針、想讓孩子吃補湯等等,總少不了糖果。糖果在這個時候就仿佛是萬能的,總能讓孩子對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提高接受程度。這種做法好像沒什麼理論說法,但大家一直就這樣做了,那麼為什麼給個糖,就能讓孩子們更願意接受做不喜歡的事呢?在2002年的時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做過一項實驗:
他進行了兩組實驗,第一組時長60秒,參與實驗的志願者要將一隻手放入14度冷水裡面,等到60秒之後再拿出來;第二組實驗是90秒,志願者同樣是先要把手放到14度的冷水中60秒,但是在60秒之後,研究人員會偷偷在冷水裡加入熱水,這時候水的溫度是15度了,志願者的手還要在這15度的水裡再放30秒。
每個人都進行了這兩組實驗,不分先後,在測試結束之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現在必須要重複兩組實驗,但你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個。結果居然有80%的人選擇了那個90秒的實驗。
一開始聽起來也許有些不可思議,為什麼90秒實驗要多花30秒的時間,卻有更多人選擇呢?經過分析研究,科學家得出了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意識,分別是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
體驗自我是我們每時每刻的意識。對於體驗自我來說,如果手放在冷水中,就是每時每刻都不舒服,時間越長越不愉快,就像你要嘗試苦藥的那種心情似的;但是體驗自我並沒有記憶能力,它主要就是當下的體驗感受。
而敘事自我則是將你經歷的整個事件的體驗進行串編,就像是一個記者,把時間的重點標記起來,就像是冷水體驗,在90秒當中,它把前60秒的水非常冷和後30秒的水沒那麼冷合在一起平均了,就會得出「水稍微溫暖一點」的結論。也是因為這樣,實驗結果大部分人都願意繼續選擇90秒體驗。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決定都是來自於「敘事自我」,因此儘管孩子知道藥很苦,但如果在孩子吃完藥的時候,再給他吃一顆糖,那麼孩子的敘事自我就會把「藥好苦,我不喜歡」的感受和「這個糖果真甜,真好吃」的感受進行平均,最後自己就會認為「藥好像也沒有那麼難吃」。因此就會比較願意吃藥,其他方面也是一樣的,也許孩子不喜歡吃苦瓜,不願意打針,不喜歡剪頭髮等等,加上糖果就可以把他的這種不喜歡的感受加以均衡,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你平常都會在什麼時候給孩子糖吃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