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一直話題不斷
催生出不少「社交梗」:
街坊打招呼張口就問「你什麼垃圾?」
就連「拎得清」也被賦予了新義:
「手裡拎著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
最新款時尚挎包,
你值得擁有!!!
就在北京人盡情調侃上海垃圾之時
最新消息不期而至
北京市將通過立法約束垃圾分類
罰款上限將不低於上海!!
北京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罰款不低於上海。但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並不完全一致,分為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這條消息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信息量很大。
上海垃圾分為「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而北京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北京的「廚餘垃圾」 = 上海的「溼垃圾」;
北京的「可回收物」 = 上海的「可回收垃圾」;
北京的「其他垃圾」 = 上海的「幹垃圾」;
北京的「有害垃圾」 = 上海的「有害垃圾」;
北京的「廚餘垃圾」,為什麼在上海要被叫做「溼垃圾」呢?
為什麼要給垃圾取名叫「幹垃圾」或者「溼垃圾」呢?
它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幹垃圾最後的處理方法都是焚燒,但在焚燒的時候如果混有溼垃圾,就需要額外的能量來把水份加熱蒸發掉,這樣焚燒的效率就比較低。
而如果垃圾是幹的,這部分能量就可以節省下來。
所以,站在垃圾處理廠的角度,就一定需要把幹垃圾和溼垃圾區分開,於是在垃圾分類的時候,就把分類名稱叫做幹垃圾和溼垃圾。
可是,對於市民來說,區分幹垃圾和溼垃圾其實是一件十分費勁的事。
溼紙巾,是幹垃圾?
乾果殼,是溼垃圾?
餅乾,是溼垃圾?
溼垃圾袋,是幹垃圾?
……
你眼前的溼不是溼,你說的幹是什麼幹……
企業思維與用戶思維
上海的垃圾分類,是站在垃圾處理廠的角度來分的;而北京的垃圾分類,是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來分的。
深層次來看,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類背後,涉及到商業世界中兩種不同角度的語言:企業思維與用戶思維。
企業思維,是把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
用戶思維,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思維。或者更廣泛地說,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
顯然,從垃圾分類的名稱不同也可以看出,企業思維下的表達用戶接受度、理解度低,且還會給企業、社會造成後續的麻煩,比如製作垃圾分類手冊、增派人員指導等。
而用戶思維下的表達效率更高,用戶認知成本低。
也就是說,思維角度決定了溝通效率。
企業思維,能要了企業的命!
說自己的話,讓別人難受去吧!
這是絕大多數老闆在幹的事兒!
很多企業老闆,把自媒體當做廣告,公眾號裡塞滿了充斥著企業思維的廣告或是軟文,無論是讀者還是自家員工都不愛看。
另有一批老闆好一些,花重金請高手做熱點爆文,但同時又不斷的趁機打廣告。覺得這樣既能引來讀者,又能打廣告。結果本來忠誠度就不高的讀者粉絲,不勝廣告騷擾,很快流失,一邊引流一邊漏水,花了重金請了高手,企業的自媒體照樣遲遲無法積蓄流量。
這些都是企業思維導致的問題。
聰明的企業家會怎麼做呢?
他們會通過用戶思維,把用戶分成兩類人:
一種是對公司本身感興趣的,比如合伙人、各公司成員。這種人,做一份內刊給他們看,激勵士氣、表彰先進;這是企業內刊。
另一種,僅僅對內容感興趣,也樂於通過有趣的內容和巧妙的廣告植入,時不時的選擇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這種人,要真正做好內容服務,要保護好他們的讀者體驗,讓他們樂於把公司的自媒體內容與身邊的人分享,幫助公司擴大粉絲群;
所以,你發現,用戶思維的老闆,會做兩種自媒體。自家人看一種,粉絲看一種,互不幹擾。
廚餘垃圾真的就精準嗎?醬油瓶、調料罐頭算不算廚餘?換成「動植物殘留垃圾」是否更準確?
再比如,把幹垃圾溼垃圾,寫成可燃垃圾與不可燃垃圾……畢竟如果只是考慮燃燒的話,地溝油算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呢?
這才是用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