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玩壺比較久,段位比較高的壺友談起紫砂壺製作來如數家珍,什麼拍身桶,推牆刮底,清線腳,明針等張口即出。對於新手來說,拍身桶這種還好理解,字面意思嘛,應該是拍壺身之類的工序吧,可這「明針」是什麼東東?做紫砂壺還需要用針麼?
「明針」是什麼?
明針是紫砂壺工藝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的主要功用,是在茶壺生胚製作完成時,將生胚表面作精加工的修整,刮平等修胚動作。「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便是古時紫砂壺藝人用來形容明針的作用和工序特性。
為什麼一道做壺的工序,會和「針」扯上關係呢?其實這個詞,最早寫作「明甄」,「甄」本指製做陶器用的陶質轉輪。後引申為用陶輪製作陶器;用調整陶輪快慢的方法觀察陶土的細膩度和拉伸性能,鑑別其可塑性。而明甄的作用,正如漆工對家具打磨,使家具更加光滑細膩,圓潤而日臻完美,一把紫砂壺經過明針光刮後,壺面光亮,泥門緊密,方可算一個工序完成。
至於為什麼從「甄」變「針」?可能與早期制壺師傅多文化水平不高有關,「甄」字生僻且難寫,所以就變成了「針」。
牛角的典故
紫砂明針又稱「牛角片」,因為以牛角製作的明針最普遍也最佳。為什麼是用「牛角」呢?這又是一個典故。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有一個制壺藝人正在趕製幾把茗壺,光坯的時間耗費了他大量的功夫,可是光了又光還總是不滿意。這一天,他坐在泥凳邊拿起一把壺坯準備光身。他的妻子正好在旁邊梳頭,碰巧把一隻插在頭髮間的發梳在桌旁,他以為是明針就拿起來用,因為這個發梳是牛角做成的,長期梳發已很光滑加上又軟又高彈性使得壺體很是光滑。從此做紫砂壺都知道牛角製作的各種明針來光坯是最佳之物。
不同形狀不同厚度的牛角明針可用於加工光壺身、壺嘴、壺把、壺蓋、筋紋等光潤細膩的表面。不同形狀的壺,所用的明針也不同常見的有身筒明針,嘴把明針,方頭,蓋頭,斜頭,等明針。例如作筋紋器時,也是有特殊的筋瓢明針。
「明針」的重要性
都說一把真正好的壺,一定是明針功夫到位的壺。明針的作用,不僅僅是在於把砂壺表面壓平刮整,也會使較細的顆粒(俗稱漿)溢上表面。同樣的窯溫度,明針工藝到位的砂壺燒結的程度就高。燒結到位,不僅砂壺的顏色周正,而且坯體強度高(不易破碎),紫砂透氣不透水的特性也會被充分展現出來。
明針的另一極重要的功用,是能將泥料、成型、燒成三者結合,能使壺體表面雖不像瓷器的施加釉料,卻富有光澤;有一定的氣孔率卻不滲漏。也就是說,明針功夫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到壺體表面「包漿」膜的形成。
好的明針功夫造就好壺,同樣的,明針功夫也是最考驗制壺人工手水平的重要指標。對許多壺藝人來說,自身明針功夫的精粗程度,決定了手中成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