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老師,最近在給學生改作業和輔導的過程中發現三年級學生普遍存在一些易錯點和易錯題目,特整理出來給大家。
一、混淆時間點和時間段的概念。
1、知識點講解
時間點:時間上的某個瞬間,也可以叫做時刻。
如8:00,9:30,4:50都是一個時間點。
時間段:指兩時刻之間的間隔,簡稱時間。
如8:00到9:00有一小時,那麼這個一小時就是一個時間段。
思考:3時和3小時誰是時間點,誰又是時間段呢?
2、例題
例題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320千米,一輛貨車平均每小時行駛30千米,它上午8時從甲地出發,中午12時能到達乙地嗎?
例題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320千米,一輛貨車平均每小時行駛30千米,它上午8時從甲地出發,行駛12小時能到達乙地嗎?
3、分析
咋一看,兩道題一模一樣,但細心讀題的同學就會發現,一個問的是「中午12時」,一個是「行駛12小時」,例題1問的是一個時間點,我們需要把時間段12-8算出來,而例題2直接告訴我們時間段是12小時,8時相當於一個無關條件。
4、解答
例題1:12-8=4(小時)30×4=120(千米)<320千米答:中午12時不能達到乙地。
例題2:30×12=360(千米)>320千米答:行駛12小時能達到乙地。
正確篩除無關條件
1、知識點講解
有些題目中會出現一些無關條件造成幹擾,考察學生們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和對信息的篩選能力。
2、例題
例題3:今天賣出50套風光明星片,每套12張,售價16元,今天一共賣了多少錢?
3、分析
這道題我們主要弄清楚什麼售價16元,是一套16元還是一張16元,一個「售價16元」前面沒有主語,所以應該和前面主語「每套」保持一致,另一個根據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不可能一張16元。
所以「每套12張」就是一個無關條件。
4、解答
50×16=800(元)答:今天一共買了800元。
注意單位陷阱
1、知識點講解
在數學題目中,經常會出現已知條件中單位不一致的情況或者是已知條件和問題單位不一致的情況,這就考察了同學們仔細讀題與細心理解的程度。
2、例題
例題4:一個未關緊的水龍頭一分鐘滴水50克,那麼這個水龍頭一小時滴水多少千克?
3、分析
那麼這個題目就需要我們仔細看問題和已知條件中的單位是否相同,問題中問的是「多少千克」,而已知條件中是「50克」,所以算出答案後我們需要進行換算。
4、解答
1小時=60分鐘50×60=3000(克)3000克=3千克答:這個水龍頭一小時滴水3千克
不要另設條件提出問題
1、知識點講解
我們經常會遇到「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並解答嗎」這類數學題目,大都出現在題目中的最後一問。在平時練習中,我們可以試著多提出一些問題鍛鍊思維,但在考試中一定要提出一個自己有把握的問題,越簡單越好,不能說提出一個問題自己都解答不出來,那就不行。
另外很多同學在提出一個問題時經常愛自己另外設立一個條件,而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丟到一邊,現在我以例題講解。
2、例題
例題5:學校買來11袋大米,每袋25千克,買了22袋麵粉,每袋20千克。(1)大米和麵粉各買了多少千克?(2)用載重1噸的貨車一次能運回來嗎?(3)1袋大米80元,1千克麵粉7元。你能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3、分析
這裡我們僅分析第3問:提出問題並解答。
①注意是1千克麵粉7元而不是1袋麵粉7元。
②不能另設條件,前面已經說了學校買了11袋大米22袋麵粉,你不能問10袋大米或者20袋麵粉。
4、解答
答案①11袋大米多少錢?11×80=880(元)答:11袋大米880元。答案②1袋麵粉多少錢?20×7=140(元)答:一袋麵粉140元。答案③22袋麵粉多少錢?140×22=3080(元)答:22袋麵粉3080元。答案④大米和麵粉一共花了多少錢?880+3080=3960(元)答:大米和麵粉一共39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