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用地示意圖
此前,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工程勘察設計招標預公告已對外發布(詳情點此可看)。近日,灣區大學又有好消息傳來,在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大灣區大學的籌建。據「i東莞」南方號2月1日消息,從市大學籌建辦了解到了項目的最新建設進展👇松山湖校區250畝用地和濱海灣校區一期550畝用地將在年內完成供地。
力爭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區教學區的建設,並實現招生辦學。
過去一年,東莞舉全市之力推動大灣區大學建設,堅持高起點、新機制加快推進大灣區大學籌建工作,爭取項目儘快落地。在籌建過程中,東莞也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用地保障方面,在東莞土地資源極其緊張的情況下,從發展的核心區域濱海灣新區威遠島劃撥約2100畝土地和松山湖高新區劃撥250畝土地用於大灣區大學建設;在資金保障方面,市財政全力保障學校建設費用,明確投入至少100億元用於大灣區大學建設;在人才保障方面,結合組建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的目標要求,在已出臺引進人才政策總體方案的基礎上,謀劃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在創新團隊、人才管理、重大項目、科研立項、生活環境等方面提供優質精細的服務,大力支持大灣區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市大學籌建辦表示,結合省政府常務會議精神,東莞會同省教育廳對大灣區大學選址地塊開展多次實地調研,結合學校辦學思路——主要是結合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以及龍頭科技企業資源,建立「學校+大科學裝置(科研機構)+龍頭科技企業」的「科教產合作共同體」,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明確了大灣區大學開展「一校兩區」建設。其中,濱海灣校區選址濱海灣新區威遠島,佔地約2100畝,主要開展主體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產教合作和國際高校合作、創新創業孵化以及行政辦公等工作;松山湖校區選址松山湖科學城內的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南側地塊,佔地約250畝,主要建設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關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融合辦學的學科領域,設立相關領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大灣區大學計劃會同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先行開展人才培養,力爭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區教學區的建設,並實現招生辦學。目前,大灣區大學的籌建工作進展如何?市大學籌建辦表示,自2019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導下,東莞市全力推進大灣區大學籌建工作。
組織領導方面,成立了由東莞市和省教育廳主要領導牽頭的大灣區大學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另外,成立了包括王恩哥院士在內的20多名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大灣區大學專家諮詢委員會。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會同廣東省教育廳以及專家組共同起草了《大灣區大學辦學初步方案》。2020年7月,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大灣區大學辦學初步方案》,明確大灣區大學的辦學定位,著力打造成為以理工科起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2020年5月,明確了大灣區大學創校負責人。目前,創校負責人正牽頭組建創校團隊,部分人員已到位開展前期工作。
穩步推進校園建設前期工作。目前,東莞市抽調精幹人員組成校園建設專班,松山湖校區250畝用地和濱海灣校區一期550畝用地將於年內完成供地。
今年1月15日,發布了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工程勘察設計預審公告,校園設計工作正式啟動。
繼日前媒體報導在珠海市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建議新建珠海科技大學後,近日又有珠海市新建大學的建議消息傳出。
羊城晚報(記者吳國頌)報導:在珠海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九次會議上,珠海市人大代表保金鳳提交了在珠海經濟特區建立珠海大學的建議。
她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國經濟特區中,僅珠海經濟特區沒有自己的大學,與珠海現代化、國際化定位不匹配。
同時,她呼籲要儘快明確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的轉設方向。
保金鳳表示,在我國的經濟特區中,深圳經濟特區有深圳大學,廈門經濟特區有廈門大學,汕頭經濟特區有汕頭大學,海南經濟特區有海南大學,喀什經濟特區有喀什大學,唯獨珠海沒有自己的「珠海大學」。這與珠海現代化、國際化的定位是不匹配的。
保金鳳舉例,目前深圳大學的綜合實力和科研水平,已經躋身世界較出色的高校之列。前幾年設立的南方科技大學,也在短短幾年時間內,成為了國內頂尖的大學。「不得不說,這種發展速度,快得令人咋舌,也令世界驚嘆。」
保金鳳認為,珠海未來必將發展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大量與之相適應的高學歷人才。珠海現有的高校整體實力較弱,其規模、層次、專業設置等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珠海迫切需要建立一所自己的高水平大學,助力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她建議珠海市委市政府統籌考慮、科學決策,圓「珠海大學」夢。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獨立學院轉設的路徑主要有三種:轉為民辦、轉為公辦、終止辦學。
位於珠海的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已經轉設為珠海科技學院。但同樣作為獨立學院的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卻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
保金鳳在珠海市九屆人大九次會議香洲團分組討論時呼籲,要儘快明確該校轉設的方向。她認為,也可以考慮利用獨立學院轉設這個契機,建立珠海自己的大學。
據南方都市報(記者楊亮 實習生丁莉)報導,在集成電路產業受到國家空前重視的背景下,珠海市政府於2020年印發了《珠海市大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於促進珠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珠海市人大代表呂營等人在其「關於攜手澳門共同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議案」中肯定了珠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可喜成果,他們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集成電路產業在產業規模、空間布局、產業鏈等方面不斷趨於完善。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珠海市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僅次於深圳,位列灣區第二,全國第八。呂營等人認為,橫琴新區對珠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功不可沒,2020年橫琴新區集成電路產業產值突破10億元,佔全市比重達12%。他們提出,進一步推動珠海集成電路發展要立足於澳珠合作,實現兩地優勢互補,「珠澳兩地一衣帶水,兩地要藉助澳門在國際專業人才方面的聚集優勢,以及珠海在產業鏈上趨於完善的運行機制的優勢,快速推進珠澳集成電路產業布局和發展。」對此,呂營等人也指出了珠澳合作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限制,並對當前困局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呂營等人認為,高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澳門人對產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從而制約了澳門的可持續發展。他們在議案中提出,激發產業活力關鍵要靠政府主導,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做好頂層設計,謀劃好珠澳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藍圖。「珠澳兩地相關機構應共建『珠澳芯走廊』,為中小微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流片服務、人才培訓、人才對接會、晶片設計服務等一系列配套服務,為集成電路產業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政府,兩地行業協會也可發揮合力作用,積極互動。議案進一步解釋道,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技術研討會,探討項目對接及合作的可行性,通過上下遊及同業間的橫向合作,開拓珠澳兩地需求。呂營等人認為,一直以來,澳門以出口加工業、旅遊業、金融服務業、建築地產業等作為主導產業,缺乏工業體系支撐;同時,澳門土地資源也嚴重不足。這就需要珠澳兩地優勢互補,呂營等人指出,可以藉助澳門大學的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勢資源以及橫琴的土地資源優勢,在橫琴新區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大力引進先進生產線和技術研發中心,出臺政策鼓勵知名的本地或外地的晶片封測企業與澳門展開合作,將合作企業落地珠澳晶片封測產業園,促進兩地創新成果的融合和轉化。」議案中還提到,澳門和珠海在培養、留住人才方面面臨相似的困境,人才培養力度遠遠不足以支撐兩地集成電路產業的長遠發展。為解決人才困境,議案提出,可以利用澳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科優勢,在珠海合作共建集成電路產業大學,按照澳大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企業需求出發,為珠海培養一批具有產業化經驗的人才來彌補人才缺口。此外,議案還提到,通過發揮行業協會的能動性來培育人才。「也可以成立以珠海澳門兩地集成電路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珠澳集成電路工程師協會,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技術交流、專業培訓、技術研討,培育一批集成電路產業化人才。」
各類招考政策 各校招生章程
投檔和專業分 諮詢交流進步
按排位或成績 查往年可填志願
點擊下圖馬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