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愛心屋」創立於2006年,其作用在於收集舊衣物,幫助有需要的人。「愛心屋」承載著「助人為樂和保護環境」的理念。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愛心屋」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目前,「愛心屋」的模式,已在全國多個省市複製。如今,朱新民又將「愛心屋」演變成了「愛心書屋」,11月28日,由愛心人士朱新民出資建造的一處「愛心書屋」在永修縣艾城鎮朱村落戶。
留守兒童在看書
讓書香伴隨孩子們成長
「愛心書屋」是由祠堂改建而成,外觀設計很是文雅,裡面的一間房擺滿了書架,放置了大大小小的書籍,內容涵蓋非常廣,村裡的留守兒童聞訊來到這裡,一個個捧著書籍如獲至寶。學生朱祖軒對潯陽晚報記者說:「我很喜歡這裡,書很多,有圖畫書、課外書、還有一些關於作文的,我喜歡看的就是那種有插畫的,以後會經常來,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另一名學生朱雨涵說道:「這裡的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有童話和字典,什麼類的都有,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
據了解,「愛心書屋」是愛心人士朱新民四兄妹投資建立的,他們從小在朱村這片土地上長大,也是這個村莊的第一批留守兒童,正是有著同樣的成長經歷,所以他們為村裡的留守兒童帶來了閱讀福利。朱新民稱:「這塊土地,生我養我,現在我已經70歲了,我在想怎麼回報我的故鄉,我就想利用這樣一種形式,建一個圖書館,我記得我這輩子最大的得意就是讀書,但是農村孩子,還存在想讀書卻找不到書的情況,所以我想盡我一點微薄之力,讓孩子們可以在家門口看上書。」
愛心人士朱小蘭說:「我和哥哥實際上都是留守兒童,也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們更懂得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更加關注留守兒童。」
據了解,「愛心書屋」裡的圖書大部分都是社會上的一些愛心人士捐贈的,舊書籍新書籍都有,承載的都是一份份愛心。趙倩是一家培訓機構九江校區的校長,這次她花了3000元購買了200多本新書,希望給留守兒童送上她們的一份心意。她告訴潯陽晚報記者:「想讓這個村的留守兒童能夠都有書看,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們今後也會對這個圖書屋的書進行補充,把愛心一直傳遞下去。」
「愛心屋」演變成「愛心書屋」
「愛心屋」演變成「愛心書屋」,在更廣闊的範圍幫助不同人群,這對於許多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愛心屋」的創立起因是7年前的一個夜晚,朱新民接診了一位病人。醫生拿起剪刀,準備剪開褲腿。那小夥子說:「別別,別剪,幫我脫下來吧。」醫生說:「你的大腿粉碎性骨折,一動會很痛的。」「痛一點我可以忍,別剪吧。」醫生耐心地說:「不行,斷開的骨頭,會刺破動脈血管,危及生命的。」小夥子吞吞吐吐地說「我只有這一條褲子。」傷勢太重,醫生果斷地剪開了褲腿,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朱新民的心情卻很沉重,他不明白怎麼現在還有這麼困難的打工仔?回到宿舍,他拿了一套衣服,送給了那個小夥子。當晚,朱新民所在醫院的幾位領導在一起商量,既然病人有這方面的需要,咱們就應該幫幫他們。於是,大家紛紛把家裡的舊衣服捐出來。「愛心屋」就這樣誕生了。從此,遇到類似的情況,就從「愛心屋」拿出衣服來,送給那些有需要的病人。「愛心屋」接收到社會各界捐贈的許多衣物,幫助了不少需要幫助的人群,如今,「愛心屋」向不同的層面發展,演變成了「愛心書屋」,這無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
據了解,永修縣共有147個村,每個村裡都有很多的留守兒童。這次不僅僅在朱村成立了「愛心書屋」,永修縣婦聯還將兒童之家示範點選在了這裡。永修縣婦聯副主席熊欣說:「對於我們鎮的孩子不僅僅是獲得經濟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他們將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溫暖,我們今後要讓他們通過知識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好好努力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讓大家按照『跳起來夠得著』原則選擇目標。我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成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潯陽晚報記者 黃泰(謝仁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