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農創客在青創農場培育龍蝦苗 |
「青手描繪新農村」鄉容鄉貌美化行動 |
團幹部走訪鄉村與青年開展交流 |
青年農創客在青創農場研究火龍果種植技術 |
寧波市(慈谿)青創農場舉辦青年農創客聯誼交友活動 |
記者 黃合 通訊員 施寒瀟
本版圖片由團市委提供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隨著黨的十九大吹響鄉村振興戰略「集結號」,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實踐在向我們證明:廣袤的農村,大有可為。
激情點燃夢想,讓青春在農村綻放。近年來,共青團寧波市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紮實推進「青春建功鄉村振興」專項行動,以選育青年涉農人才為核心,打造青年鄉村建功新業態、新生態和新隊伍,匯聚鄉村振興的青年力量,全面助推鄉村「五個振興」。
織好一張網 打造青年鄉村建功新業態
在位於慈谿市坎墩街道都市農業園,規劃面積3280畝的寧波市(慈谿)青創農場,活躍著一群「80後」大學生農場主。用熱情逐夢田園,用智慧引領風向,在他們的努力下,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特色園正在成片崛起。
「雖說我學的是計算機,做農業一開始只是『門外漢』。但和傳統農民相比,畢竟我們大學生被知識武裝過大腦,又有著開闊的眼界,還保有願意嘗試新鮮事物的好奇心,通過引進名特優新品種,研究優質栽培技術,可以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多可能性。」瑞林果蔬農場的農場主徐特佳說。
農業有奔頭,青年才會來。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讓有能力想幹事的青年人才到農村能幹成事,是留住人才,讓人才發揮作用的關鍵。因此,團市委積極整合各類涉農優質資源,推出「青創農場」青年農業創業新品牌,為青年農業創業搭建容錯試錯的資源保障網,有效助力農村產業振興。
在這張「資源保障網」裡,首先是一整套以市級青創農場為「核心」、各區縣(市)青創農場為「分部」、基層各大農業園區為「堡壘」的「一核多點、多環輻射」青年農業創業就業立體網絡。
團市委牽頭,制定市級青創農場評定標準,按照標準規範開展青創農場建設,充分發動青聯、青農協等團屬組織,吸引基層農場、園區基地加盟;同時聯合黨委部門、金融機構和社會有關單位,為符合條件的青年提供地租減免、免費創業培訓、基本報酬補助、小額貸款利息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打造包括資金、政策、項目、培訓在內的全市共享的青年農業創業生態圈。
不僅如此,各級團組織還藉助文創、電商、媒體等資源渠道,開展農創青年、青創農場主題推介活動,拍攝「舌尖上的寧波——十二道青味」專題紀錄片宣傳青農創客事跡,疫情期間更是廣泛開展「團團青代言」等直播帶貨活動,打造青創農場專屬直播間,助力農產品銷售。
寧波市(慈谿)青創農場的負責人,坎墩街道團工委書記魯仲凱就是這樣一個為青創農場努力奔走的基層團幹部,疫情期間,為了解決青創農場缺少工人的問題,他創新開展一人一棚的復工方式,既避免了人員的接觸,又加快了復產。他還帶頭開起了青創直播間,吆喝起了農場裡的農產品,為青農創客解決銷路問題。疫情期間,寧波市(慈谿)青創農場的青農創客收入不減反增,同比提高2倍。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已經建成青創農場72家,其中省級示範性青創農場22家,市級示範性青創農場40家。目前,全市青創農場年銷售額達39824萬元,共吸引1537名青年返鄉,安排農業就業青年2187人;青創農場培訓班納入市農辦培訓計劃,已舉辦培訓23期。
「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農村的美,而農業也一定會成為前途光明的行業……」在今年舉辦的浙江省「老鄉說小康」農民故事大賽總決賽上,來自鄞州的「90後」農創客汪琰斌穿著汗衫、戴著鬥笠,赤腳上臺講述自己「稻花香裡話小康」的故事,最終獲得一等獎。
回憶往事,汪琰斌表示,自己也經歷過一次次跌倒,也經歷過一次次重新起步。「我想,之所以能咬牙堅持到今天,除了一點點倔強,更重要的是黨和政府給予的幫助。正是一次次的政策優惠,一步步的打開市場,讓自己深切體會到了國家對農業的重視。」
畫好一張圖,打造青年鄉村建功新生態
在餘姚梁弄鎮橫坎頭村,有一名青春靚麗的「90後」海歸,她的名字叫黃徐潔。2014年在德國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後,她主動放棄德國發展的良好機會和優越條件,立志要為家鄉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毅然回到餘姚老家,並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
「我的老家就在革命遺址的對面,我從小就『泡』在裡頭。現在,我把這些從小聽到大的紅色故事拿出來,跟更多人分享。」作為村裡有文化的年輕人,黃徐潔自告奮勇當起了橫坎頭村紅色旅遊產業的帶頭人,帶領鄉親們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業,累計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為推動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要想青年在農村留得住,農村就必須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近年來,團市委堅持畫好紅色文化圖、綠色環保圖和彩色生活圖,邀請青年人回到家鄉、來到一線,在美麗鄉村示範創建、鄉村精神文明引領等行動中主動作為、積極奉獻,描繪鄉村生態振興和文明振興的美麗圖景。
學習宣講、扶貧幫困、文藝演出……以弘揚文明鄉風鄉俗為重點,團組織積極發揮市青聯、青企協、青年文明號等「青字號」品牌作用,建立各類鄉村青年志願服務隊542支,開展「三下鄉」活動305場,實現鄉村貧困青少年「微心願」2738個。
鄉愁要有人守護,綠色得有人堅守。從生態環保入手,目前全市建立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585支,開展技能競賽、實踐體驗等各類垃圾分類活動3330場;重點圍繞基層社會治理和農村公廁管理髮起活動倡議,共有50餘個青年文明號集體參與農村公廁志願服務;組建了「河小二」共建聯盟27個,突擊隊1486支,註冊「河小二」100204名,開展各類巡河護水活動1萬餘場,參與青少年超34萬人次。
與此同時,團團牽線,搭建「項目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城鄉團組織活動圈,不斷豐富鄉村文體生活,促進城鄉青年融合發展。目前,各地已開展「青年茶藝師技能大賽」等涉農類技能比武活動75場,舉辦鄉村青年歌手大賽、鄉村青年文化藝術節等文體活動125場,走進鄉村體驗行15場,參與的城鄉青年達50萬人次。
北侖張人亞黨章學堂紅色記憶遊、餘姚橫坎頭村「紅領巾」親子遊、象山斑斕海岸藍色環保遊……22條青年特色旅遊路線各有長處,同時依託高校規劃設計、繪畫藝術專業資源,開展「青手描繪新農村」鄉容鄉貌美化行動,打造一批特色村落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讓鄉村變得更美好。
在象山,按照「民宿+」理念,建立了「象山青宿聯盟」,並建立起農創客、青年主播與青年民宿的合作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網絡銷售等形式,把象山土特產、海鮮、文創產品等不同類型商品搬上市場,實現農創客、青年主播與民宿主共贏。目前聯盟已帶動銷售8000餘單,銷售金額達55.6萬元。
養好一片林,打造青年鄉村建功新隊伍
2018年,寧海縣教育局團工委書記蔣倩通過競聘演講、集中面試和項目評審等考核,成為寧海第二批選派入村的團支部「第一書記」。走村入戶,了解村情,帶著課題駐點調研,村裡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和村莊的美麗圖景至今仍留在她的腦海中;而她也為小山村帶來了新氣象。
4年前,從鄉村發展缺少人才的困境出發,寧海在全國率先探索選派團支部「第一書記」到村任職模式,帶動團幹部、團員青年到派駐村開展各類活動,目前累計參與者12500餘人次,農村團員青年認領社會崗12000餘個,幫助所在村發展致富項目50餘個,依託村便民服務中心等場所建成青年之家26個。
鄉村的蓬勃發展需要大片的「人才森林」。對此,團市委按照選才育才、招才引才、管才用才的要求,吸引並凝聚一批產業發展、生態改善、文明促進等方面的優秀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年輕和活力。
群雁高飛頭雁領。團市委首先重點發掘、選育各級各類農村青年人才「領頭雁」,依託各級青聯、青農協、青企協等團屬協會做好人才吸納,通過專業化培訓、系統化實踐、精準化指導、常態化互動等方式,加強對青年農業人才的凝聚。短短3年,我市已推選全國、省級、市級「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88人,寧波青農創客還獲得省2020年青春助力鄉村振興帶頭人「青牛獎」1人,提名獎3人。
不僅要有根基茁壯的「大樹」,還得培育好新生的「樹苗」。團市委藉助深入開展「家燕歸巢」、「雙百雙進」、大學生暑期掛職等活動,在寒暑假和春節期間,以崗位服務、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田野調查、聯誼連情等為載體,幫助學子了解家鄉,培養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成為寧波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
「這支團隊相當於農村青年人才的『預備役』,可以藉此吸引大學生返鄉,進而成為寧波鄉村振興的有生力量。」團市委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兩年,我市已推出家燕歸巢實踐崗位550個,村(社區)青年服務崗位1640個,發動2000支大學生實踐團隊深入農村為群眾提供入戶登記、政策諮詢等服務。
除此以外,團市委還重點選好「護林人」,打造農村團幹部「先鋒隊」,深化團幹部密切聯繫青年的「最後一公裡」。
針對軟弱渙散的農村團組織,開展「雙百雙提升」工作,3年來團市委本級直接培訓鄉鎮一線團幹部273人次;針對農村團組織「四缺」問題,與銀保監局聯手打造農村創業夥伴計劃,已排摸147位農創青年與金融系統青年幹部結對,為農創青年免費提供各項金融服務;針對學習調研不深不透的問題,推動團幹部直接面向農村基層青年開展調研走訪,已有1143名團幹部走訪4811名青年,解決問題959個……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接下來我們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當代年輕人,更應該牢記使命,擔當作為,接過接力棒,在鄉村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說。
「青農創客」有話說
1、葉寧,德國漢諾瓦應用科技大學傳感與自動化技術專業碩士,寧波海上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平凡如你我,既然沒有雄厚的家底,沒有傑出的天賦,那麼唯一能拼的就是咬牙堅持和不懈努力。3年裡,1000個日日夜夜我保持每天16個小時的工作狀態,三天趕四個城市拓展區域、七天進京三次訪名師專注學習,在創業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
2、貝伏,青雲青創農場負責人,奉化籍青農創客:
「農村是一塊蘊藏著寶藏的福地,大有可為。作為95後,我喜歡這種不停創新探索的感覺,而帶領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起走向致富之路,則是我更深層次的追求和願景。鄉村需要更多青年加入,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返鄉創業,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3、戚幼囡,悠暖花開青創農場負責人,北侖青農創客:
「育花這條路,一開始只是純粹的愛好,在自家小小的陽臺種著玩。後來,我們的事業越做越大,從花卉新品種的引進、培育、引入市場,再到被市場認可,發展成為主流品種——正是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才有了如今的繁花燦爛。」
4.夏傑,福猴青創農場負責人,果憶鮮果連鎖店總經理,海曙青農創客:
「2015年從法國留學回到寧波的我,被農村這片希望的田野所吸引。可能是從小耳濡目染的原因,對農業充滿興趣,也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新型果農,為傳統農業注入創新理念,提升農業產品的競爭力,打造『學院派』多彩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