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青島:現市北區是老市北區和臺東區合成的

2020-12-17 半島網官網

  

1994年青島市區劃調整前的市區區劃圖

  行政區劃是城市管理的基礎,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由此展開。青島最近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是在1994年,當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青島市東部大開發以及黨政機關的東移,一幅大青島的藍圖初現端倪。但是,每當青島市要採取比較大的決策時,就會感覺到束手束腳,原因之一就是92平方公裡的老城區基本是沿膠濟鐵路展開,呈南北狹長的「帶」狀布局 ,嚴重束縛了城市發展,給市民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另外,當時的市南、市北、臺東、四方、滄口五區的面積、人口分布不均,差距過大,相應造成了生產、生活布局不盡合理,區劃調整成為必然舉措。  

1994年,兩區合成新市北

  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偶爾能聽到「老臺東」「老市北」的提法,不過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從外地來青的,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根據市史志辦的資料,青島市的市區行政區劃自1951年劃定之後,只有過幾次局部性的小調整,而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區劃調整,便是1994年,當時調整幅度比較大、人們念叨最多的,便是「撤銷臺東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市北區。將四方區的吳家村、錯埠嶺2個街道辦事處,嶗山區李村鎮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曲家庵子4個村和中韓鎮7號線以西的區域劃歸市北區,區人民政府移駐原臺東區人民政府駐地。」這段描述也是市志和年鑑上記載的內容。

  「1994年4月正式下文合區,這個我記得非常清楚」,時任新市北區第一任區委辦副主任的劉洪先老先生對於這段歷史記憶深刻。他說,過去市內的幾個區都比較小,也很擁擠,「老市北、老臺東更小,面積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兩三個辦事處」,作為青島的老城區,「這兩個區就是咱們青島市的居民大院」。

  「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有很多人生活在老市北、老臺東,卻每天來回奔波到四方、滄口的工廠去上班,每天南北的人流量都很大」,那時的臺東三路已經成為典型的商業中心,非常熱鬧,而老市北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也正是最為火爆的時候。

  「在我小的時候,市南區中山路一帶最繁華,商業發達,人們穿戴也時尚,就連說話也感覺要好聽一些,市南、市北、臺東、四方雖然相隔不遠,但光聽口音就能聽出是哪個區的,過一條馬路,口音就立馬不一樣了」,因此劉洪先對於時代的變化很感慨,「比如浮山後,剛剛合區的時候那裡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這些年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當時不願來,現在不願走』,房價更是噌噌地漲,你說變化有多大?」  

老臺東一平方公裡曾住三萬人

  1994年任新市北區第一任區委書記的辛毓明,也是老臺東區最後一任區委書記,算是身臨其境。「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和人口發展,老市北區、老臺東區更是地域狹小,人口密度特大,發展空間小」,辛毓明說,當時老臺東區一平方公裡上生活著三萬多人,老市北區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別的區原來還有農村,農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也能帶來一片發展空間,比如市南有浮山所 、辛家莊,一直到青島大學一帶,再加上海岸線,也算是有地方,而老市北和老臺東卻沒有農村,沒有地方發展,招來了項目也沒地方放」。於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為了城市發展,解決圍城困局,青島市進行了一輪力度較大、範圍較廣的區劃調整。

  市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老臺東區的面積僅有7.48平方公裡,人口卻達22萬人;老市北區面積僅為7.09平方公裡,人口卻達18.5萬人。兩區都沒有發展餘地,很多區屬企業不得不建在嶗山、四方區域內。「單純的二合一,人仍然很多,地方仍然不夠,所以,才從四方和嶗山划過來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正是城區協調發展的基礎和成效所在」,多位當時的黨政負責人表示認同當時的調整方法。  

兩套班子合併,人事安排最棘手

  市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介紹,1992年,市委、市政府開始著手研究行政區劃調整的事項,市民政局開始了前期調研。1993年,市民政局組織專人到武漢考察調整行政區劃工作,研究調整的可行性,在綜合考慮了自然環境、人口結構、生產發展、社會穩定等多項因素之後,最終形成的第七套調整方案於1993年年底在市委常委會上得到了通過。

  1994年2月28日,市政府正式向山東省政府提出了《關於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的請示》。在得到省政府和省民政廳同意之後,將市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上報國務院。4月23日,國務院批覆山東省,同意調整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4月29日,省政府批覆青島市,同意調整市區行政區劃。跟新市北區有關的區劃調整如下:「撤銷臺東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市北區。將四方區的吳家村、錯埠嶺2個街道辦事處,嶗山區李村鎮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曲家庵子4個村和中韓鎮7號線以西的區域劃歸市北區,區人民政府移駐原臺東區人民政府駐地。」

  老市北區和老臺東區原本是兩個獨立的建制區,領導班子和各個部門原本是完整獨立的,合二為一以後,要重新整合成一套班子,人事安排、幹部的思想工作和職務確定成為最棘手的問題。

  「要秉公辦事、考察推薦,同時還得適當平衡,一定要公開、透明、公道、公正地對待幹部,不能搞親疏關係,厚此薄彼」,一位當時的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老市北區、老臺東區每個區都有包括街道辦事處在內的三四百名幹部,一旦要合起來,「工作規律、人事關係都打亂了,合二為一還意味著將近一半的人要『下崗』」,這位老同志表示,街道辦事處一級暫時不動,先忙區機關,「區委、政府、人大、政協、紀委、武裝部六套班子,兩個合一個,各自下邊都有些部門,也是兩個合一個」。「六大班子的40多個人,當時在新的市北區機關駐地(原老臺東區機關)開會,連個能放開這麼多人的會議室都找不到」,六套班子的負責同志從自身做起,誰也不許給自己的部下講情,並研究出了一套「上級給下級打分,下級給上級打分,主管部門拿意見」的遴選方式。

  「兩個部門合一個,兩個正職中就會有一個一把手變成二把手,我們就研究出了這個辦法」,具體操作起來就是,區級領導各自給自己原來區的所有中層幹部打分,原來各個部門的一般幹部,各自給他們正職領導打分,「難就難在部門的正職上嘛,這樣下級給上級打分,上級給下級打分,然後上市裡的主管部門去,市北一個,臺東一個,讓市裡給劃勾,三張票確定一個名額,工作好壞,能力高低,一目了然」,這位老同志表示,這樣的操作方法還真挺管用,「沒選上的幹部更是一點意見都沒有,找自己的老領導也不好使」。記者了解到,幹部工作完成了,之後的各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開。  

新區成立七年財政收入翻三番

  說起新市北區成立之初的城市面貌,時任新市北區第一任區長的王增元告訴記者,1993年市委市政府確定進行棚戶區改造,新區合併以後,工作繼續推進,「新市北區的棚戶區佔到了全市的60%,其中主要在老臺東的範圍內,比如仲家窪、下板坊都是當時棚戶區的典型代表,老市北區也有一部分,主要在泰山路上」。

  說起當時的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狀況,王增元仍然很感慨,集體用水、集體用廁所、每天都要排長隊,還有人家提著家裡的馬桶往古力裡倒,「青海路水淹片,就是因為一下雨就淹而得名」,對於新市北區而言,「棚戶區改造量大,難度也大,資金和開發力量都有缺口,當時區裡成立了十幾個開發公司 ,棚戶區改造成為區裡主要領導的工作重點,白天晚上連著幹」,換來的成效也很大,「棚戶區改造在新區合併以後迅速推進,到1999年底就全部完成了。而改造的棚戶區,除了就地安置的之外 ,主要是去了浮山後,群眾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浮山後也發展起來了,真正實現了城區協調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區劃調整帶來的另一個好處,王增元深有體會,兩區合併之外 ,四方區的兩個街道辦事處和嶗山區的五個行政村也划過來了,加上這些人口少、面積大的區域,新市北區的面積就達到了28.63平方公裡。「區劃調整合理配置了資源,拓展了發展空間,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環境改善,有利於群眾生活的提高」,王增元說,「當時老城區有很多工廠,但都規模很小,受到地域的限制,發展不起來」,新區成立之後,市北區陸續打造了遼寧路科技街、昌樂路文化街、敦化路家具街、婚紗街、延安三路建築材料一條街等,「我當時就提出打造商貿一條街,從國貨公司 、熱河路、遼寧路到威海路、遼源路,同時實行工業改制,退二進三,和工廠外遷等」,到2000年前後 ,市北區為了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還在城陽棘洪灘徵地10平方公裡,用於引進新項目,後來,就逐漸成為了青島高新區的前身。

  新區合併以後取得的發展顯而易見,「在1993年年底,兩個區的財政收入各有兩千多萬,兩區加起來四千多萬,到2000年年底,新市北區當年的財政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個億左右,7年翻了近三番,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王增元說。

  記者 郝春梅(圖片由青島市史志辦提供)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

相關焦點

  • 青島臺東商貿區將徹底大變臉市北區政府下月開始綜合改造
    青島臺東商貿區將徹底大變臉市北區政府下月開始綜合改造  市北區政府下月開始綜合改造並將其劃成大商貿集聚區、特色商貿區、休閒文化娛樂區和民俗餐飲區  大商廈、小特色店、來自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寫」著啤酒發展史的啤酒特色街……昨日,記者從市北區政府獲悉,下月開始,在三到五年內,臺東商貿區將徹底大變臉。
  • 青島市北區臺東步行街——「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背後的故事
    這條承載豐厚歷史底蘊和商貿基因的百年老街,將正式開啟迭代升級的蝶變之路。據不完全統計,該區域擁有40餘條公交線經過,2條地鐵直達,是青島傳統綜合大商圈集聚區,擁有特色商貿區、休閒文化娛樂區以及大型綜合體。
  • 老樓加裝電梯可用公積金!市北區臺東街道家門口搭臺辦提取業務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公俐 通訊員 夏素素 青島報導  近日,在市北區臺東街道歷城路37號居民樓前,青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現場搭起了辦公平臺
  • 市北區總工會到臺東萬佳廣場開展調研工作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姚軒 青島報導  12月2日上午,市北區總工會常務副主席杜傑,副主席李學良來到臺東街道萬佳廣場進行現場調研工作。
  • 接二連「三」 市北區臺東街道第三部老樓加裝電梯正式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公俐 通訊員 夏素素 青島報導  11月2日上午,市北區臺東街道老樓加裝電梯開工儀式在長春路46號舉辦,市北區愛國衛生運動工作委員會主任蔡立
  • 青島市北區發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
    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關於牟曉文等任免職的通知  區政府各部門、區直各單位、各街道辦事處:  區人民政府研究決定,任命:  牟曉文為青島市市北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試用期一年);
  • 新貿易之戰打響,青島市北區如何布局?
    新貿易,時代的選擇從2019年青島提出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攻勢,市北區接下核心區重任開始,其囊括「航運、貿易、金融」的創新發展格局便已然明了。而其作為青島的主城核心區之一,亦被寄予了「趟出一條老城區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子來」「力爭成為推動青島經濟和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的驅動器」的厚望與使命。
  • 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開展元旦期間市場主體聯合執法檢查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0日訊2021年元旦前夕,為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措施、提升垃圾分類水平、規範市場經營秩序,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辦事處綜合執法辦公室牽頭,聯合街道綜合執法中隊、綜治中心、城管辦、應急辦、市場監管所、相關社區等多部門成立聯合執法檢查組對轄區步行街周邊市場主體開展聯合執法大檢查。
  • 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走出「1335」商圈黨建特色化路子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6日訊2020年以來,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創新黨建工作,著力打造「1335」模式,走出了一條商圈黨建創新的新路子。「1」即緊扣「統」字,建強一個核心加強街道黨工委的領導核心作用,突出黨建統領「臺東商圈紅色聯盟」的核心地位,不斷擴大「紅色聯盟」的成員版圖。
  • 「紅色臺東」再添新引擎市北區委黨校臺東街道分校正式揭牌成立
    青島新聞網11月27日訊 為深入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健全轄區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升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和素質能力,根據山東省委、青島市委推進黨校辦學體制改革的要求,11月26日上午,中共青島市市北區委黨校臺東街道分校正式揭牌成立。
  • 問政青島問題回復|來了!市北區居民反映的一百多個問題回復來了
    答覆意見:針對《問政青島》欄目反映的恆苑小區物業服務企業交接問題,市北區政府高度重視,張永國區長下線後,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召開調度會議,要求區城管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合肥路街道辦事處等責任單位立即組織整改,制定整改計劃、列出時間表和路線圖。
  • 黨建引領全面起航 十大事件回顧市北區臺東街道2020這一年
    一起來看看吧~  01  開展「雲逛臺東」線上購物節  5月1日,「這裡最青島」青年網絡主播城市推介行動—雲逛臺東在臺東商圈啟動。  03  臺東步行街入選國家級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  作為提振消費的重要舉措,步行街是一個城市商業資源的聚集地,對居民生活和豐富城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2日,商務部舉行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青島市北區臺東步行街成為全國第二批12條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之一。
  • 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幾名大學生主動報名志願者,每天走街串巷,他們...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為了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市北區臺東街道的志願者們臨危不懼、挺身而出,堅守在戰役一線,用他們身上的那抹「志願紅」譜寫著志願者的生動故事。大學生主動報名走街串巷值崗守備董博斐是家住市北區諸城路的大學生,看到小區裡社區招募志願者的通知,他馬上在高中同學群裡發布了報名意向,當即獲得了同學王俊博、韓坤容、宋明哲的支持,第二日他們四人就到了臺東街道步行街社區報名。
  • 好戲連臺 元旦期間青島市北區惠民活動來啦!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郝玉君 王恩全元旦期間,從文化演出到景區、酒店、商超優惠,吃喝玩樂購「一包裹」,市北區將推出一系列文旅惠民活動,讓市民和遊客在市北看得過癮、玩得開心,度過一個歡快祥和的元旦假期。
  • 青島最初的樣子,臺東商業街
    臺冬季是一個外地人來青島必去打卡的地標,也是老青島人充滿回憶的地方,臺東步行街,說這裡是青島人氣最旺的商圈一點也不為過,不管什麼時候去臺東,這裡永遠是熱熱鬧鬧摩肩接踵。臺東到底擁有怎樣的魅力,能讓他在青島新興商圈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在青島,老人們習慣把臺東叫東鎮,這是因為早在德佔時期,臺東被德國當局規劃為臺東鎮。
  • 青島市市北區人民政府臺東街道辦事處利津路批發市場周邊綜合改造...
    青島平建建築安裝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市平度市平古路78號 41.473288萬元 主要中標(成交)標的信息:(包含名稱、規格型號、數量、單價、服務要求或標的基本情況)    詳見附件>七、評標委員會成員名單:1包:趙秋芬、王學軍、於翠萍、靳永磊、蔣志鵬八、評標委員會成員評審結果:1包:青島平建建築安裝股份有限公司(67.0、67.5、68.0、69.2、70.0)、青島藝高城市建設工程有限公司(62.0、63.0、63.5、63.5、63.6)、青島青房建安集團有限公司(57.0、62.0、62.0、63.5、63.6
  • 青島臺東步行街未來將進行南北擴容 打造中心商貿區
    昨日,記者從市北區特色街管委辦了解到,市北區政府曾於2003年、2008年、2009年先後3次對臺東商業步行街進行提升改造,實現了臺東商貿業的全面振興,營造成「朝觀壁畫夜賞燈,休閒購物在臺東」的商業氛圍。舒適的購物環境、濃厚的現代化氣息吸引了眾多知名商家入駐,形成了品牌薈萃、行業齊全的現代商貿產業集群,成為寸土寸金、締造商貿神話的地方。
  • 大青島 新跨越:臺東市北合併後開始大手筆規劃
    「市北區政府這棟新大樓,說起來用的還是原來四方的地兒。」王增元說,1994年前,當時的臺東區和市北區還是兩個獨立的區,市北區的政府大樓在陵縣路上,位於島城西部,臺東區的政府大樓在順興路上,靠近臺東商業區,兩區合併後,新區名字用的是市北區,但辦公地點卻選在原臺東區的辦公點。「因為這裡更中心一些。」王增元表示。
  • 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延期給居民做核酸檢測,居民感動不已
    青島市北區臺東街道延期給居民做核酸檢測,居民感動不已
  • 2020青島·臺東步行街商業創新周啟幕
    此次2020青島·臺東步行街商業創新周為期17天,橫跨「雙12購物節」,預熱跨年、元旦等多個年終大促重要節點,以「商業創新賦能場景」為理念,聯合本土優質品牌,齊聚紮根青島創新、嘗試、付出的優秀品牌及創業青年共同打造集展示、交流、合作及場景體驗為一體的商業創新平臺,以文化、場景、流量、科技多維賦能商業創新,為臺東步行街再續百年「頂流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