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以《蹇錫高:做中國自己的高性能材料》為題報導了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的事跡。這是大連理工大學繼8月3日和8月7日兩次登上光明日報後,9天內第三次登上光明日報。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蹇錫高,雖已年過七旬,但他絲毫不顯疲態。&34;蹇錫高笑言。多年來,&34;是蹇錫高的口頭禪,身邊人無不為他的開朗、豁達所感染。
蹇錫高出生於重慶江津,父母都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箇中辛酸,不言自明。&34;的念頭,從小就深埋他心底。新中國成立後,江津辦起了學校,蹇錫高走進了校園,父母也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文化知識,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好起來。
在學校裡,蹇錫高總聽老師說只有科技發展才能改變國家落後的面貌。科技是什麼?年幼的蹇錫高知道是知識改變了家庭的命運,讓每個人過上了好日子,所以&34;的願望就此萌發。1964年,蹇錫高順利考入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前身)高分子化工專業。自此,一直專注於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應用新技術研究。
傳統塑料的突出優點是質輕、易加工,弱點是不耐高溫,但航空、航天等許多高科技領域,恰恰急需輕質高強耐高溫的材料。蹇錫高帶著使命感一頭扎進去:&34;
樂在科研中,蹇錫高一路高歌猛進。在國家&34;&34;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4;863計劃以及省市重大項目的支持下,蹇錫高從分子結構設計出發,首創性地研製成功含雜萘聯苯結構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溫又可溶解,是目前耐熱等級最高的可溶性高性能工程塑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這些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深加工產品,由於在高溫下仍能保持高強度、高絕緣、耐腐蝕等優異綜合性能,而且成本相對較低,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電氣、核能、石油化工、環保等高技術尖端領域和民用領域,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成果的重要價值也受到了肯定,他於2003年和2011年先後兩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年獲中國專利金獎、2016年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等,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0餘項。在他獲得的30餘項發明專利中,有兩項專利被評為世界華人重大科技成果。
蹇錫高說,自己的科研之路從來不是坐而論道,而是從實驗室走到工廠再到市場,走出了產學研一體化之路。多年來,他率領團隊開發的3個系列10多個牌號品種,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在蹇錫高的帶領下,他們團隊不斷創新發展,使我國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領域真正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走到了世界前列。因他的專利可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有外國機構多次提出要高價收購,但他一一婉拒:&34;
&34;蹇錫高心裡的目標從來沒變:振興民族工業,做中國自己的高性能材料。本已過了退休的年紀,蹇錫高卻依然鬥志不減,工作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作為有著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蹇錫高在自己所在黨支部&34;重溫入黨初心活動中,鄭重寫下這樣的話:&39;卡脖子&34;
8月3日,光明日報第11版&34;欄目整版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的事跡。
鍾萬勰,工程力學與計算力學專家,中國計算力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與執行理事。現為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執委會榮譽委員,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名譽教授。
鍾萬勰幾十年來致力於工程力學與計算力學研究,對經典彈性力學結構力學分析有重大推進,創建&34;方法;發明了精細積分法,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的模擬關係,參變量變分原理等,形成了鍾萬勰計算力學學術思想體系。他為我國建造首艘核潛艇制定了&34;的設計規範,曾主持完成多個重大結構工程計算分析項目,&34;等應用力學結構分析計算理論,在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國家重大工程關鍵問題作出重要貢獻。研製出大量具有先進水平的結構分析集成程序軟體,至今廣泛服務於社會經濟各領域,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其研究成果1991年、2010年兩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獲ICCES終身成就獎。1998獲國際計算力學協會FELLOW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34;稱號,已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參變量變分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等中英文專著。
8月7日,光明日報第8版報導大連理工大學學生黨員發揮頭雁作用,為大工人堅定信仰,踐行紅色信念,投身祖國建設的實際行動點讚。
&34;中國工程院院士殷國茂作為大連理工大學首屆畢業生,在1953年畢業時這樣寫下自己的&34;後,奔赴當時祖國工業化建設前沿——鞍鋼,為我國冶金工業作出了卓越貢獻。67年後,大連理工大學2020屆畢業生劉晉軒在就業時毅然選擇深入西部、奉獻青春,為祖國核事業、核安全貢獻力量。時隔近70年,兩代大工人同樣的心聲,相同的選擇交相輝映,訴說著一代代大工人對黨和國家的滾燙真情。他們心懷堅定信仰,踐行紅色信念,投身祖國建設的洪流中,在興校強國的偉大實踐中鍛造出彩青春。
面向未來,大連理工大學將傳承大工紅色基因,發揚大工精神,以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踐行&34;歷史使命,深化綜合改革,強化內涵特色,努力推動學校發展實現新的歷史跨越。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大連理工大學招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