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張連起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嘉賓:張桂貴 人民網強國論壇主編
主持人:孫秀豔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主持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提出建議。這些建議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先請張連起老師為我們解讀一下。
張連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起來考慮,對2035年遠景目標作了描述,就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4億人的國家整體進入現代化,這將是一個影響人類歷史的重大事件。
這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由原來最早的先富帶動後富,到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到2035年,我們實現共同富裕是什麼概念呢?
世界銀行2019年發布的高收入國家標準是人均GDP為12375美元。我們到2035年,預計人均GDP大約是2萬美元,實際上就相當於人均GDP比2019年翻了一番。這表明,中等收入群體在現有4億人的基礎上,大約要擴大一倍。
主持人:8億人左右,規模還是非常大的。
張連起:這也大致是五中全會提出的「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中的「顯著」對應的具體數值目標。同時,共同富裕也會使我們的健康指數,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包括教育、醫療、養老、託育等,比現在有明顯提升。
主持人:張桂貴老師,我們「十四五」要開啟美好生活的願景,您覺得過往的發展為「十四五」打下了怎樣的基礎?
張桂貴:要實現共同富裕,還要實現GDP的可持續增長,這都離不開很多具體的實務性工作。
「十四五」恰逢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又要乘勝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我認為,無論是五年規劃還是十五年的遠景目標,都體現了發展這個一以貫之的脈絡。
剛才張連起老師講共同富裕、共同發展的問題,我特別想講的是脫貧攻堅戰。「十三五」時期,我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它為我們到2035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奠定了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我覺得以脫貧攻堅為代表的各項扎紮實實工作,讓我們在「十三五」期間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為我們「十四五」的開啟,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主持人:我們也看到,這次「十四五」規劃建議,發揚民主、開門問策、集思廣益,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變化。張連起老師,您覺得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會起到什麼效果?
張連起:開門問策,讓老百姓參與「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我認為這是凝聚共識的過程。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未來的五年乃至十五年到底是什麼樣子,這是大家迫切想知道的。這個徵求意見的過程,讓我切身體會到了萬眾一心、上下同欲。
比如我的一個建議就是關於製造業發展的,建議的名字是:鍛長板、補短板,百折不撓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什麼提到百折不撓?主要原因是製造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
我在重大專項領域的建議是,「十四五」規劃要做一個全面的梳理,要把5G、集成電路、生物技術、大數據、大數據中心、裝備製造等納入國家專項計劃。我認為集思廣益和開門問策就是要把基層的聲音、社會各界的聲音傳遞上去。
主持人:我想請張連起老師從深層次給我們解讀一下規劃和遠景目標。
張連起:我們現在看到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是中共中央站在全局戰略性角度提出的建議,未來政府還要制定規劃《綱要》。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提出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我們倒推一下,每年經濟增長是多少呢?年均GDP至少增長4.73%。
還有城鎮化率,我們的城鎮化率現在名義上是60%,有些進城務工人員雖然也算城鎮化了,但一些公共服務並沒有享受,還沒有完全實現真正的城鎮化,所以我們的戶籍城鎮化率是45%。國際上一些發達經濟體大約是80%左右,我們差距還很大。城鎮化率看上去是一個普通的數字,但是背後是一個和內需相關的龐大市場。
主持人:拉動作用非常明顯。
張連起:對。還有涉及創新的研發支出比例。「十四五」規劃把創新放在前所未有的核心地位,道理很簡單,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唯有創新才能實現強國,唯有創新才能進步。因此,研發費用的比例也會提高。
主持人:張桂貴老師,你關注哪些指標?
張桂貴:從我工作中接觸的層面來講,現在大家都在談鄉村振興,我比較關心農民這個群體。在「十四五」期間如何真正地改變鄉村的面貌,增加農民的收入,改變這個群體的待遇,我覺得非常關鍵。在農業現代化、在科技賦能農業產業方面,我覺得也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張連起:今年我們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如何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還要需要有不斷地投入,這個投入和相關資源要向三農傾斜,這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張連起老師特別關心製造業,會不會有一個關於製造業的剛性指標,比如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比例,有一個什麼樣的增長?
張連起:製造業是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幾個字背後的含義重千鈞。為什麼這樣講?我們現在要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製造業是託舉我們的一個戰略支撐,如果製造業出現了「卡脖子」問題,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就無從談起。
主持人: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也會遭遇一些困難和挑戰。兩位覺得困難和短板會在哪些方面?
張桂貴:還是回到剛才關注的那個點,即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我覺得三農是我們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點。這個領域如果解決不好,可能會影響到我們整體目標的實現。另外一方面,還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張連起: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也會遇到一些挑戰,我們既要有底線思維,也要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自身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比如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和區域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怎麼彌合,這些問題都是挑戰。但是,不管風雲如何變幻,有一點我們是清楚的,我們有制度的優勢、政治的優勢、發展的優勢和機遇的優勢,還有我們的人民有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這些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大家都在看
責編:曲源 | 編輯:王先進
來源:強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