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公布。招生專業為理學類(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工程力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基礎醫學類(基礎醫學)、人文歷史類(歷史學、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報名時間為5月10日至30日,每位考生限報一個招生組別,最多可填報不超過6個專業。具體可點擊查看:《浙江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浙江大學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古文字學方向)專業進行講解,具體如下:
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古文字學方向)強基班培養的目標是服務於新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需求,培養有志於從事漢語言文學基礎研究特別是關乎中國文化傳承的經典和絕學的拔尖人才,打造致力於建構中國話語體系、關注民族前途與人類命運的中國文化建設者和引領者。
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級「大中文」實驗區,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2.0實施基地。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國家級重點科學研究基地漢語史研究中心,國家級重點推廣基地語言文字推廣中心。具有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7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形成了完備的教學科研體系。本專業具有完備獎學金和助學金體系,包括國家獎學金、竺可楨獎學金、中文系「七七」校友獎學金等十餘項。
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始於1920年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及1928年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強基班的培養機制,注重銜接,既包括本碩博學制的銜接,更強調在厚實的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獻、古代文學的基礎上,經史文藝的銜接,如清波導引,使強基班的同學在經過紮實的學術訓練後,成長為未來的學術領軍人才。
強基班建立名師引領、骨幹支撐的高素質的博士導師隊伍,而且由這一隊伍從事本科生到博士生培養的全過程。重要舉措有一對一導師制,名師直接給本科生授課,學生可以參加導師的科研項目。
強基班學生本科畢業後直接免試攻讀博士研究生,這是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標誌著進入「強基計劃」就坐上了人才成長的高速直通車。
強基班在目標上,既培養解決國內實際問題的引領性人才,又培養具備國際話語權的後備高端人才。強基班利用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全國同類學科中的領先優勢,夯實古代漢語基礎,完善古典文獻學訓練,提高古代文學修養。以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為核心,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在經典和絕學領域能夠做出重要貢獻的優秀人才。設定「3+1+X」學制,本科階段重基礎,博士階段分方向。重點凝練為「文字學」「漢語詞彙史」「出土文獻與古典文學」「經學與小學」四個方向。以古文字學為基礎,又不限於古文字學。
學生體驗
潘石昀 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學習古代文學,不就是吟詩作賦,賭書潑茶;又或是尋章摘句,皓首窮經。我覺得加以綜合與折中,才是我們專業的特色,那就是實證與思辨、分析與審美的緊密結合。或許又有人會這樣問:時代日新月異,為何還要去鑽研古人的吉光片羽。我以為恰恰相反:古代文學本非獨向黃昏的青冢,我們駐足回望,也並不只為憑弔古丘下的衣冠。一方面我們把古人美的境界傳承下去;一方面我們也發掘存在於傳統中的全新可能。本著這樣的體悟,自然就不會有白髮死章句的困惑,取而代之的是承前啟後的責任感,還有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歡喜心。
張譯丹 漢語言文學專業2017級本科生
承載著樸學的歷史傳統,浙大中文系開設許多古典文獻學方向的課程。音韻、文字、訓詁,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版本、目錄、校勘、漢語史……「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這些都屬於古代漢語的範疇,在語言文字、古籍書目漫長的發展歲月裡,都是我們探尋的對象。
有人會覺得這方面的學習枯燥無趣,從我的「私心」角度而言,了解到任何一個時代的古人說什麼話、寫什麼字,都是非常精彩和有趣的。扎進故紙堆,字斟句酌、向上溯源,做著每一本現代人所讀的整理本古籍的幕後工作。對於讀好中國古代書籍、傳承古典文化而言,古典文獻學是難以或缺的。
諸佳怡 漢語言文學專業2015級本科生(直博保送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從我個人來講,對古代文學的喜愛很早就有了,但最初也不過停留於詩詞記誦和欣賞層面。真正開始接觸到文學研究層面,始於大二修習的一門《唐宋詞研究》課程,自己在修讀過程中完成了一首詞的箋注嘗試。在這之後,我才漸漸走進了古代文學的殿堂,略窺學術研究的門徑。古代文學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傳達深刻的審美體驗。我們期待更多人的加入,與古代文人一起,感受「悠然見南山」的詩意與適性,感受「窮年憂黎元」的民胞物與情懷,感受「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豪邁灑脫氣概。
(浙江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