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潮網 4月8日訊(記者 杜峰)條碼互聯互通再進一步。
日前,網聯已成功完成央行標準條碼互聯互通「付款掃碼」(即C掃B)多機構的生產交叉驗證,標誌著央行條碼互聯互通各項功能技術驗證工作基本完成。
對此,專家認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為商戶、客戶提供便利的同時,還有助於加快推進支付標準的統一,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條碼支付互聯互通迎來突破
網聯除了近日完成「付款掃碼」多機構的生產交叉驗證外,2020年春節前,網聯牽頭的條碼互聯互通已在寧波、杭州、成都三地試點城市成功完成「收款掃碼」現場驗證,平安付、現代金控、通聯實現了「付款掃碼」業務的互掃互認。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隨著「收款掃碼」和「付款掃碼」場景的相繼打通,網聯條碼互聯互通已具備所有線下條碼支付場景的承接能力,可支持不同錢包帳戶與不同收單機構各場景下的交叉互認互掃。
除了網聯,銀聯也在加快 「付款掃碼」互聯互通的步伐。
中國工商銀行宣布與中國銀聯、支付寶合作,率先實現工銀e生活與支付寶主掃支付功能。
3月30日
中國銀聯福建省分行官方微信號推出「紅綠支付」使用「雲閃支付」應用掃描微信支付代碼獲取紅包,這表明,作為首批試點城市,福州已經可以實現用戶通過銀聯「雲閃付」APP掃微信「收款碼」完成付款。
3月26日
中國銀行也宣布與中國銀聯、財付通合作,率先實現手機銀行掃描微信「面對面二維碼」收款碼的支付功能,成為首家與微信實現互認互掃的銀行。
1月13日
中國銀聯還聯合40多家商業銀行正式推出了銀聯標準二維碼產品,開啟了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時代。
早在2017年
實際上,在監管層面,央行一直在大力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央行去年8月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研究制定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標準,統一條碼支付編碼規則、構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體系,打通條碼支付服務壁壘,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
互聯互通為商戶和客戶帶來便利
為什麼要大力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
對於商戶和消費者來說,二維碼的互聯互通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
目前,我國支持不同場景的條碼支付APP就有近400個,有近10種條碼支付標準,但不同的APP與碼資源尚無法實現互認互掃,用戶每次掃碼支付都需要切換不同的手機應用程式,影響了支付體驗,降低了支付效率。在條碼互聯互通後,消費者無需識別和區分微信二維碼、支付寶二維碼、銀聯二維碼,打開APP即可掃碼支付,實現一掃通。
對商戶來講,此前支付櫃檯上不得不擺下多個二維碼,未來商戶可有效整合紛繁複雜的二維碼桌牌,只需一個二維碼,就可讓客戶使用任意一家支付機構或銀行的APP完成掃碼支付,更加方便快捷。
同時,此舉還能夠減少相關風險,助力條碼支付市場更加安全規範。缺乏標準和規範不僅容易滋生欺詐性條形碼交易,還可能導致支付費率的無序競爭和代碼集的套利,導致條形碼支付市場的混亂。近年來,由於各機構條碼不能通用,一些沒有支付業務牌照的聚合支付服務商,實際上從事了一些支付業務,產生一定風險隱患。
對此,有業內人士坦言,從技術角度出發,條碼支付實現互聯互通的技術壁壘並不高,央行從上而下推動有利於整體把控風險以及提高對資金的監控。
中國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也表示,隨著互聯互通的推進,更多的二維碼支付交易將通過銀聯、網聯進行清算,交易將更加規範和統一,有利於風險信息共享及風險識別,有利於監管部門整體管理和監控,使整個支付體系更加安全。
行動支付市場空間充分釋放
據普華永道2019年全球消費者洞察力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有86%的人口使用行動支付,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另據權威數據,我國去年行動支付規模保守估計將超過600萬億,有研究表明,行動支付可使消費頻次增長23%以上,從而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
對此,華創證券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用戶近些年的支付習慣變化,條碼支付已越來越為大眾接受和使用。市場各方的相繼接入,使得條碼支付無限的價值與增長空間將會得到釋放。
一旦二維碼支付實現互聯互通,相關金融科技概念股有望直接受益,中小支付機構將迎來更大的有序發展空間。有業內人士認為,二維碼互聯互通將會影響支付「巨頭」長期形成的線下支付格局。
對此,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二維碼互聯互通能夠為各類支付機構帶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對中小支付機構相對有利,但不會對市場格局帶來根本性改變。在他看來,這與20多年前POS機、ATM等資源實現共享後,銀行間市場格局未有大變化如出一轍。
不過,此舉對於銀行顯然是利好的。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亦認為,過往銀行和支付機構在線下支付的競爭中,接入的商戶不夠多,單個銀行的用戶數量及活躍度不足。互聯互通後,打開任何支持掃碼付的APP都可以互認互掃,使銀行和支付機構在某種意義上,重新處於同一競爭起點。
更多科技生活相關信息,請關注公眾號「曉說通信」(ID:txxx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