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3、建立反應條件對反應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
三、突破難點措施:通過比較鐵與氧氣反應,鐵在乾燥空氣中、在水中、與空氣和水接觸的不同現象,分析原因,得出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不同的結論。
四、教學模式:
開放式「超前自學」教學模式。其基本環節是:學生開放學習--交流學習結果--師生總結評價--創新應用練習。
五、學法指導: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查閱資料。
六、教學媒體選用:常規儀器(略)、錄像片、實物投影儀、圖表、計算機。
七、提前準備工作:1、學生查閱有關資料;2、提前一周開始觀察鐵生鏽的三個實驗。
八、教學過程:
(一)專題討論,開闊視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鐵製成的?
2、你知道我國古代從何時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我國古代何時發現「溼法冶金」?
3、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鋼鐵工業生產狀況如何?
(二)學習交流,總結評價
1、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了解回憶鐵的物理性質:
_色,_態,_延展性,_傳導性,硬度_,密度_,熔點_,沸點_,_磁化。
2、鐵的化學性質:
[溫故知新] 鐵在氧氣中燃燒有什麼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設疑導入] 鐵在空氣中呢?
[展示] 一周前開始做的三個鐵生鏽對比實驗結果。
[實驗與觀察]
[分析與思考] 1、三個實驗的條件有什麼不同?
2、三個實驗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3、這說明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
4、如何防止鐵生鏽?
5、舉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鐵生鏽的例子,它們的原理是什麼?
[啟發與點撥] 1、鐵鏽的主要成份。
2、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結果相差很大,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來 避免鐵生鏽。
3、全世界每年因生鏽而浪費的鋼鐵約佔全世界年產量的1/4, 可見鋼鐵防鏽具有重要意義。
4、常見的防鏽方法。
[分組實驗] 鐵與稀鹽酸、稀硫酸的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
[啟發點撥] 1、根據該性質可用鐵與酸反應製取氫氣。
2、由該性質也可知使用鐵製品應避免與酸接觸。
[展示] 提前做好的銅樹的實驗結果。
[分組實驗] 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
[觀察] 有什麼現象發生?
[分析與思考] 原因是什麼?化學方程式怎麼寫?屬於什麼反應類型?
[啟發點撥] 鐵製品不能盛放硫酸銅溶液。
[小結與概括] 你認為應該如何歸納鐵的化學性質?
三、議議練練,創新應用
[想想議議] 由上述鐵的兩條化學性質,結合以前所學的制氫方法,你對置換反應有 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誘導歸納] 1、不同的金屬(如鐵、鋅)可以把同種酸中的氫元素置換出來,制出氫氣。
2、同一金屬(如鐵)可以把不同酸(如鹽酸、硫酸)中的氫元素置換 出來,制出氫氣。
3、金屬鐵還可以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
[練習與反饋] 把5.6克鐵放入足量硫酸銅溶液中,完全反應後, 溶液的質量有無變 化?為什麼?
[創新應用] 查閱有關資料,看看有哪些更先進的防鏽蝕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學小論文。
鐵的性質—多媒體電化教學課設計
作者:廣東省珠海市第一中學 張榮漢
[設計目的]
1.通過電腦、錄像等現代化手段,採用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動手實驗,便於觀察對比,得出正確的結論,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突出教學重點的情況下,逐一突破教學難點;
2.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下學習鐵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重點]
鐵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2.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結果有很大影響的觀點的建立。
[教學手段]
講授、學生實驗、錄像、微機及大屏幕投影設備。
[教學過程]
引言:前面幾章我們已經學習了氧、氫、碳等非金屬元素的一些性質,今天,我們將主要學習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用途廣泛的金屬—鐵。說到鐵,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鋼鐵這個名詞,可是鋼並不等於鐵,鋼和鐵究竟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學完這一章你就明白了,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鐵。
按健,大屏幕顯示[一.鐵的物理性質]
同學們的臺子上都有一根潔淨的鐵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顏色、狀態,用手彎一彎。教師略加講解後,電腦逐行顯示鐵的物理性質:
[1.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質軟;]
[2.密度是7.86g/cm3,熔點1535℃,沸點2750℃;]
[3.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4.是電和熱的導體。]
那麼,鐵又具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按健,[二.鐵的化學性質]
[1.鐵跟氧氣的反應]
引導學生回顧氧氣的性質一節中,鐵能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請一同學描述這一反應後,將實驗錄像投影在大屏幕上,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同時也便於與後面實驗對比。
[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物質.]
[反應方程式:3Fe+2O2 Fe3O4]
由此可見,鐵在氧氣中點燃,能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那麼鐵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演示實驗 鐵跟氧氣反應,因實驗約需一周時間,可將整個實驗過程拍成錄像,從第一天到第六天的實驗現象逐一排列在屏幕上,便於同學們觀察對比,第七天的實驗現象可現場展示給同學們,引導他們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按鍵:[1.在常溫下,鐵在乾燥的空氣中很難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
[2.在潮溼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鏽。]
引導學生觀察鐵鏽的顏色、狀態,提問鐵鏽是不是四氧化三鐵?學生一般會根據鐵鏽的顏色回答不是,緊接設問鐵鏽是什麼呢?
解釋:鐵生鏽,實際上是鐵與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鐵鏽的成份很複雜,主要是氧化鐵。由此可見:
[鐵與氧氣的反應,條件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2.鐵跟酸的反應]
同學們在學習實驗室製取氫氣時,已知道鐵和鋅能與酸反應製得氫氣。為了鞏固、加深所學知識,同時也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演示實驗鐵跟酸反應改為學生實驗,並增加鋅與鹽酸和硫酸的反應,便於學生觀察、比較,得出鐵能與酸反應,但沒有鋅活潑的結論。
按鍵,
[現象:都有大量氣泡產生,但鋅的反應速率更快。]
[結論:鐵沒有鋅活潑。]
註:學生實驗時,注意指導學生正確的操作方法,如鐵釘怎樣放入試管內等。並通過實驗告訴同學們在使用鐵製品時避免與酸接觸。
[3.鐵跟硫酸銅的反應]
演示實驗鐵跟硫酸銅反應也採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方法,便於學生觀察、提問一學生,觀察到了什麼?說明了什麼?並將學生的回答整理後,顯示在屏幕上。
[現象:1.鐵絲表面上覆蓋了一層紅色的銅;
2.藍色硫酸銅溶液逐漸變成淺綠色的FeSO4溶液。]
[說明:鐵能與硫酸銅反應,將銅置換出來。]
[Fe+CuSO4=FeSO4+Cu][置換反應]
又問:為什麼鐵能從硫酸銅溶液中將銅置換出來,而新生成的鋼不會從硫酸亞鐵溶液中將鐵置換出來呢?
引導學生從離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討論,鐵比銅更容易失去電子形成離子,當鐵絲插入到硫酸銅溶液中,鐵失去2個電子給銅離子,銅離子得到電子變成金屬銅,而鐵轉變成離子後與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硫酸亞鐵。由此可見,鐵比銅更容易失去電子,說明了鐵比銅活潑,也說明了在置換反應中,一定是活潑的物質將相對不活潑的物質置換出來。
為了生動、直觀地解釋這一問題;便於同學們理解;用電腦將整個變化過程模擬下來。(模擬圖略〕
[小結:從上述幾個實驗可知,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與氧氣反應生成不同的產物,其化學活潑性雖不及鋅,但比銅活潑。]
[三.鐵的重要性及防鏽]
從鐵是人類生活和生產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及鋼鐵的生產和使用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兩個方面,闡述鐵的重要性,並配合一些圖片加以說明,尤其是在講到鐵製品容易生鏽,全世界每年因生鏽而損失的鋼鐵約佔世界年產量的四分之一這一驚人數字時,配合一些機器、橋梁被鏽蝕得零亂不堪的畫面,使同學們觸目驚心,產生一種強烈的願望,保護鐵製品,防止它們生鏽。可是如何防止鐵生鏽呢?教師及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上進行討論,最後得出正確的方法:
[防鏽的原理:隔絕空氣和水份。]
[方法:塗油、塗漆、電鍍及生成氧化膜等](配錄像畫面)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試管中放入一根潔淨的鐵釘,請問在a、b、c三處,哪一處最易生鏽?(學生回答正確後,b點閃動幾次)
2.在託盤天平兩邊各放一隻燒杯,調節至平衡,各注入相同質量的稀硫酸,然後在左邊燒杯中放入一塊鐵,右邊燒杯中放入相同質量的鋅。鐵和鋅全部溶解,問在溶解過程中至完全溶解後,天平的指針有何變化?為什麼?
學生討論解答後,電腦模擬兩邊燒杯氣泡產生的量,並模似指針慢慢向產生氣泡少的一邊偏移(即盛有鐵的一邊),最後鋅反應完,鐵繼續反應,生成的氣體的總量比鋅多,指針又慢慢向放有鋅的燒杯一邊偏移(右邊)偏移。
注釋:[ ]表示每按一次鍵,屏幕所顯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