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資本創始人、201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 |
在喧囂的國際私募基金界,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是一家「安靜」的公司。當黑石、凱雷等大型私募基金掀起一個個併購重組巨浪時,不少人還將貝恩資本和貝恩諮詢(Bain & Company)相混淆。
美國媒體稱,自1999年以來,貝恩資本就沒有CE0,它的26名合伙人平等合作,遵循集體智慧。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代表人物,只能是離開貝恩已10年的合伙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他的另一個身份也許更為人所知——美國前麻薩諸塞州州長,201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
建立機制
米特·羅姆尼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和法學院,1978年從波士頓諮詢公司跳槽進入貝恩諮詢,並很快成為貝恩諮詢7名高級諮詢師中最年輕的一員。因為「既非常聰明,又不甘於只做分析師,具有對企業家的興趣」等種種品質,1983年夏天,貝恩諮詢的創始人比爾·貝恩把他叫入辦公室,提出了一個奇特創意:由羅姆尼創辦一家基金,這可以吸納他們的客戶在股票市場上賺進的錢,也能利用公司的諮詢背景改善客戶管理系統,並獲得利益。
面對此倡議,時年36歲的羅姆尼並未喪失獨立的思考。當比爾·貝恩表示,合伙人決議,這家公司仍要處於貝恩諮詢的管理之下時,羅姆尼回答說,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情,何況對於一家諮詢公司來說,做投資可能會和自身業務產生利益衝突。最終,在羅姆尼的說服下,雖然貝恩投資的第一筆基金來自貝恩諮詢,但它成為了一家獨立運作的公司。
由此,雖然貝恩資本早期擁有4名一般合伙人,羅姆尼仍毫無爭議地成為新公司的統帥。在其他3個合伙人傾向於財務模型和投資項目管理時,他成為公司對外談判的代表和內部文化與機制的塑造者。時至今日,貝恩投資的其他合伙人仍認為,羅姆尼的最大貢獻正是對整個機制的建立。
早年的貝恩資本也曾有一些向中、早期企業的投資,但羅姆尼認為,應該選擇一些更容易賺錢、風險更低的投資方式,那是什麼呢?少數熟悉20世紀80年代私募股權資金運作的老牌投資家會告訴你——槓桿收購。
藉助於財務槓桿的力量,羅姆尼和他的繼任者們率領貝恩資本徵服了很多管理乏力、運營效率低下的企業,貝恩所涉足的行業也越來越多,玩具商、超市、娛樂,還有高科技。
槓桿收購明顯增強了貝恩資本的胃口和談判實力。收購完成後,等待那些被收購企業管理層和僱員的將是嚴酷的改革舉措,包括縮減各類被認為不必要的開銷以及最令人不快的裁員計劃。
就這樣,從波士頓起家,只有7個人的貝恩資本,在20多年間創造了許多財富神話。就連競爭對手Thomas H. Lee的創始人也毫不吝嗇地讚譽貝恩資本屢破紀錄的投資業績是美國資本界偉大的傳奇之一。
後來,進入政壇的羅姆尼常被政敵狠狠抨擊他在私募基金這段歷史,羅姆尼和私募股權投資一併被稱為「冷血的奸商」——只為自己和身後的投資者賺大錢。貝恩資本的另一位合伙人為此辯護道,「商業又不是慈善,資本就是要求絕對的回報,否則資本主義還會有效率嗎?」
對「平淡無奇的解決方案」說不
貝恩的文化從來就不是「讓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吧」,早期就加入貝恩資本,現任貝恩資本財務長的麥克·高斯(Mike·Goss)說道。和很多成功的投資者一樣,羅姆尼是一名尖銳的提問者。但是,他也並不滿足於用自己的判斷來左右事情的走向,而是希望引出更深入的事實和數據調查。如果因無法回答他的問題,項目組表示放棄這個項目,他還會窮追不捨地說:「等一下,你們確定你們想要放棄嗎?我們應該更深入地進行考察吧。」
這種追根究底的態度,使貝恩源自於諮詢行業的深入調查的方式能夠被很好地貫徹下去。在介紹這種著名的「貝恩方式」時,羅姆尼說:「我們對那些只要用一些平淡無奇的辦法就能改進工作的公司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我們認為能比別人創造更多價值的公司,否則我們根本就不去投資。我們要麼到能夠賺錢的公司去投資,要麼根本就不去投資。」
鑑於貝恩的成功紀錄,人們無法非議這種主動挑戰艱難的戰略。他們成功的例子包括辦公用品公司、超市、文化用品公司、美國西南部的百貨公司連鎖店、特殊用品零售商和體育精品店。但貝恩投資公司不只是從事零售業和啟動新企業,它更經常的是收購中間市場的公司或大公司的分公司,如鋼輪製造企業埃克庫裡德、汽車零配件製造廠馬斯蘭和以德克薩斯州為基地的石油設備製造廠。
羅姆尼說:「我們幫助許多人致富了,不僅有投資人,還有管理人員和僱員,我們還創造了16000個工作崗位。我為此感到自豪。」
即使作為公司的絕對領袖,羅姆尼並沒有成為獨裁者,他力圖倡導一種新的「集體觀念」。這包括創造良好的辯論氛圍,建立一套公平的利益分配系統及讓員工更有責任感的「共同投資計劃」。
在風險投資或者私人股權投資界,只有合伙人需要在基金中大約投資1%,然而,貝恩的「共同投資」計劃是每期基金都有10%或以上的資金來自員工,這甚至高於任何單一合伙人的投資量。貝恩公司的用意是藉此提醒員工,你也是在投自己的錢,需要小心謹慎。
這一政策效果顯著,即便不是項目的直接負責人,貝恩投資的員工也會積極對項目的投資決定發表意見。比如,貝恩中國團隊在決定投資一個項目時,日本的合伙人甚至親自到中國來,重新審查這個項目的財務模型。
雖然羅姆尼有過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他承認貝恩的方法也不是沒有風險的。他舉出手袋控股公司和母嬰用品商店的例子,前者賠了400萬美元,後者使貝恩投資虧了100萬美元。這兩個例子都發生在1991年。羅姆尼說:「總有些東西是我們控制不了的,我們很少去尋求沒有風險的投資,我們願意承擔風險。」
羅姆尼反覆說:「我們不參與日常的決策,因為這是管理部門的工作,不是我們的工作。但由於我們要求有重大的變化,取得重大的效果,所以我們對全局是非常關心的,我們要讓管理部門看到這一點,必須採取大膽的、異常的舉動。由於我們已經做了分析,我們知道冒風險是值得的,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主要事情。」這些有效的運轉機制的建立,保證了一切決策由翔實的數字和嚴謹的流程決定,而不是依靠個人的判斷力。
2001年,羅姆尼將自己的股份全部分給了他的下屬,自己轉入政界,貝恩的運作卻並沒有受到影響。同時,公司的個人色彩很快就被淡化了。
上帝的寵兒
比起在商業上的成功,羅姆尼在政治上的成就同樣卓越,作為美國首位有望入主白宮的摩門教徒,羅姆尼被喻為「完美得近乎不真實」。與其共事過的人說,羅姆尼既長於流程管理及制訂解決方案,又是一個很好的溝通者,有著極強的說服能力和煽動力。同時,這名虔誠的教徒從不喝酒,也從不錯過每周一晚上的家庭聚會。
1947年,羅姆尼出生在一個摩門教世家。祖上曾追隨摩門教派創始人約瑟夫·史密斯四處傳教,後來定居猶他州。父親喬治·羅姆尼原為一名成功商人,後棄商從政,擔任過三屆密西根州州長,是1968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的有力競爭者,在尼克森總統任期內曾任內閣官員。羅姆尼的母親也曾競選密西根州的聯邦參議員,雖然成功通過初選,但最後以失敗告終。
父母除了教給羅姆尼摩門教的信仰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他「捨我其誰」的拼搏精神。
老羅姆尼在1968年競選總統失敗後,曾在一封信中對自己的兒子說:「對你媽媽和我個人來說,並不覺得這很受打擊,事實上我們都覺得如釋重負,我們參加競選並不是因為渴望進入白宮,坐上那個位子,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感覺如果不為美國效力是可恥的。就像我經常對你說的,只要努力過,即使失敗了,也覺得很滿足。」這封信被羅姆尼一直珍藏著,他視自己的父親為偶像,是他成長時期的精神支柱,被他稱為「一個成功的典範」。
羅姆尼的母親同樣是一個充滿鬥志的人,羅姆尼回憶說,每當有機遇降臨的時候,母親總會說:「我不去,誰去?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如果不是這裡,那是哪裡?」
憑著這種從父母身上繼承而來的拼搏精神,羅姆尼攻讀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和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加入了貝恩商業諮詢公司,創辦貝恩資本,並以其出色的財政管理能力,很快成為一名身價數億美元的企業家和跨國商人。
1999年,醜聞纏身的鹽湖城冬奧會面臨嚴重虧損,組委會的預算赤字高達3.79億美元,人們開始談論放棄主辦該屆冬奧會。在猶他州商界的推薦下,羅姆尼臨危受命,大幅改組了組委會,增加籌款,削減開支,通過任用賢能、增加透明度和強化財務管理等措施,使奧運會扭虧為盈,3年後實現盈利5000萬美元,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冬奧會之一。整個過程中,羅姆尼號召了23000名志願者,成為當時風頭無二的明星。
冬奧會牛刀小試後,羅姆尼堅定了自己從政的決心。2002年11月,他當選為麻薩諸塞州州長;2007年,他宣布競選美國總統,並一度成為最為熱門的人選,雖然最後沒能成功,但羅姆尼的政治前途大有可為。
這樣一位在政商兩界都取得巨大成功的完美人物,被許多人嫉妒地稱為「上帝的寵兒」。更難得的是,羅姆尼外貌不凡,風度翩翩,擁有果敢作風和陽剛之氣,這為他積攢下了超強的人氣。2002年,美國《人物》雜誌評選出全球50位最有魅力的人,羅姆尼成為唯一當選的政治家。對這樣一份殊榮,羅姆尼幽默地表示,「世界上最尷尬的事情,莫過於被人們說成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