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取燈,擎火共行。12月11日下午,煙臺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膠東在線原總編輯、山東省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鄧兆安應邀在魯東大學文學院演播廳發表了題為「唯有奮鬥才能贏得精彩人生」的精彩演講。
本次讀書會由文學院袁豐雪教授主持,文學院副院長張成良教授、仇玲博士、申暢博士、山東工商學院編輯出版學系主任向敏副教授、新聞與傳播專業全體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共同參與。
環節一 圖書捐贈
鄧總向魯東大學文學院捐贈作品集《登攀》,張院長代表全體師生接受捐贈,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環節二 精彩演講
鄧總發表題為「唯有奮鬥才能贏得精彩人生」的精彩演講,分享了自己從1978年至今四十餘年,從農村出身的「土」記者成長為「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的曲折歷程。
演講內容如下:
1
摯愛堅守,一生深情做好一件事
●1976年的暑假,在大哥的啟發下,一顆走向新聞之路的種子埋下了,從寫稿子起步,一篇老大娘參加義務勞動的稿子貼在了大隊部土牆上,完成了我的第一篇處女作。
●參加學校通訊班,利用晚上、星期天等時間去鄉鎮各個地方採訪。
●一篇關於醫療衛生放到農村去的報導,由文字變成了鉛字發表在《煙臺日報》上,鼓舞了我繼續前行。
●1977年高中畢業,回農村參加勞動,當了一段時間的農民,利用颳風下雨不能勞動的時間,去樹林裡堅持寫報導。
●高考未被錄取,求學夢未實現,是我終生的遺憾。
●人生的重要選擇必須牢牢抓住,人有夢想,就可以有機會。
●1994年放棄深圳的好機遇,回煙臺電視臺工作。儘管深圳機遇好,但是做新聞的初心依然召喚著我,最後重新走回了新聞報導現場,真正實現了從「土」記者到專業媒體人的跨越,從新的天地裡找到了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膠東在線初創時,認為網絡媒體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當時十幾個人,七八臺舊電腦,只有一臺新電腦。把一生的全部積累用在了這裡,實現了從傳統媒體到新型媒體的華麗轉身。
●經歷就是財富,25年前,從深圳回煙臺,沒有後悔過,沒有選錯路。
●銘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希望同學們在關鍵時刻,做好選擇,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人一生傾情做好一件事,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始終做到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信念不動搖,一定會迎來美好的人生!
2
自我加壓,有擔當才有作為
●自動加壓才會獲得發展的機會。
●在萊州市商業局工作時,工作量很大,職責上沒有安排通訊報導,但是自己想著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晚上,不斷寫大量新聞報導,雖然遇到了別人的誤解和熱潮冷諷,被別人說成不合群,不務正業,但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認為一定會得到別人的諒解。
●在萊州市宣傳部工作時,只要對萊州有意義的事情就一起做,新聞線索從來沒有斷流過,建立了廣泛的聯絡點,有人不定期提供新線索,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不在於時代的變遷,在於個人的努力,才能改變命運。努力做到最後,努力做得最好,才能獲得更好的平臺。人越努力越幸運,越奮鬥越有好前程。
●機遇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拼搏奮鬥出來的,而不是輕輕鬆鬆等來的!人的一生,最不能辜負的是時間,最不能流失的是機遇。
●只要你有作為,有能力,不管你身份、學歷和家庭背景如何,同樣可以改變你的命運,贏得一個廣闊的天地。
3
不斷設置心中的「珠穆朗瑪」,遙遠的目標亦能變成美好現實
●為自己的不同階段設置了不同的三個目標,激發鬥志,奮勇向前。
●有志者,事竟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設置心中的「珠穆朗瑪」,敢於登別人沒有登過的山,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這種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是每個人成長進步的最大原動力,它會讓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實現心中的偉大夢想。
4
善於創新,敢為人先,在奮進的事業中留下更多的印跡
●一切成功的事業都離不開創新二字。
●既要站的高看得遠,又要腳踩大地從細處著眼,即宏觀與微觀要結合好。沒有捷徑可走,沒有靈丹妙藥。
●創新,首先要潛心鑽研學習,研究、鑽研和思考。新聞工作要搜索、捕捉有價值的新聞。其次注意觀察透視社會。
●敢為人先,持續創新,走在前列,這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的充分體現,是一個人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的充分體現,也是一個團隊攻堅克難、發揮集體智慧的充分體現!
5
埋頭苦幹,捨得付出,幹盡在其中
●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別的,不能急功近利,這山望著那山高,要沉得下心來,才能取得豐收的成果。
●心中有榜樣,行動有力量,向功勳模範學習,同學們在新時代要倍加珍惜學習機會,讓自己的人生在奮鬥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只要肯努力,無高不可攀」。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環節三 師生互動
互動環節中,張院長結合自身新聞工作經歷談了談感受,表示對鄧總的演講很有感觸,並總結出以下兩點:
1. 保持「飢餓感」
「吃得很飽不會有更高的追求」,我們不光應該只看到鄧總的榮譽,還應看到鄧總在生產隊,在最基層時保持去讀書、去努力的刻苦精神。人生中的挫折很多,而保持「飢餓感」是披荊斬棘的動力。「飢餓感」是精神的食糧,是奮鬥的勇氣。保持「飢餓感」才能做出好的新聞作品,好的作品一定能佔到好的位置上。不要煩躁,也不要焦躁。取得成功難的原因,就是缺乏「飢餓感」,不付出努力來取得成果,汗水就不會灑在奮鬥的路上。
2. 策劃的能力
鄧總的作品《風從海上來》,既有詩意,又延展了改革開放城市的成果。二三十年前新聞是稀缺品,而在2000年以後,院子裡有很多的糧食,主要是看能把糧食變成什麼樣的美食,也就是策劃的能力。「愛傳百城--尋找身邊的感動」活動對全社會進行動員,把網際網路用在極致,帶來了接地氣的深遠影響。大家不能只做碼字的工人,應該做策劃的設計師,策劃的能力決定你能走到多高,因此策劃能力代表未來。
我們從鄧總的演講中看到鄧總的學習能力非常強,把出行作為一個策劃、開展思維風暴的重要方式,把文章寫在了大地上,把策劃寫在了行走之間。學習源自於生活,有「飢餓感」才能更努力的學習,努力學習之後才能提升策劃能力,才能生產出更多的精品。
山東工商學院編輯出版學系主任向敏副教授談了談自己的兩點感受:
1.「幹」,腳踏實地的幹對我們來說是最有意義的。
2.「巧幹」,第一,有目標,分步驟;第二,有創意地去做一件事,很多事情只有在有想法、能體現出策劃能力的時候,才會影響甚遠。
接著向敏副教授向鄧總提出了問題:
問:當您坐鎮膠東在線時,如何把他做的如此之大?
答:心中有百姓,百姓在心中,膠東在線立足於膠東這個大地,為老百姓解決問題,讓老百姓毫無顧忌的把自己的想法直達到政府部門,成為老百姓離不開的網站,堅持品牌欄目的創作,堅持用戶思維。
劉廷濤同學和仇玲博士就煙臺大學生網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
問:煙臺大學生網處於開始階段,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們想聽聽您對校園媒體的建議。
答:1.立足需求,把握住受眾的脈搏,真正走到大學生心中,清楚大學生需要我們提供哪些信息,做好調查。
2.利用好融媒體,多發動同學,讓他們一起來參與、互動。經常策劃一些同學們願意參與的、方便做的短視頻等融媒體作品,讓同學們參與進去,互動進去,融入進去。
3.立足於創新,樹立高標準,結合自身實際,學習類似媒體的成功經驗,學習人家哪裡做得好,進而彌補自身不足。
李子蔚同學就下學期的實習工作提出了疑惑。
問:請您給初入媒體行業的研究生一些建議。
答:1.做好人生規劃,想好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2.儘快地參與實踐活動,早實習,早掌握知識,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努力學習策劃、編輯、製作、軟體的開發等技術,在媒體融合時代,對跨界技術技能要求更多,把握好學習時間,能多學就多學。
總結
本次讀書會的最後,袁豐雪教授做了以下總結:
鄧總結合自己40多年的新聞經歷,用一場場生動、鮮活的案例講述了自己如何通過40多年的不懈努力,從一名「土記者」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新聞獎和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的動人故事,非常的勵志!在鄧總身上,我們看到了鄧總對新聞事業滿腔的熱愛與執著以及勤學習擅創新的奮鬥精神,正應了那八個字:「源於熱愛,成于堅守」。的確,正是因為熱愛,幹的時候才會運用智慧、多動腦筋思考,學會巧幹、會幹;無論策劃活動還是進行新聞策劃,都要出奇出新,要找好的角度,並堅持不斷地創新,最終抵達了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瑪」。希望同學們在求學之路上也能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珠穆朗瑪」;同時也要像鄧總說的那樣多參與實踐,學會「策、採、寫、編、評、攝」,熟悉後期製作、市場運營,不斷努力、不斷奮鬥,成長為一名複合型人才,實現自己心中「珠穆朗瑪」的同時也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