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雨晴
編/王曉玲
團圓佳節,最適合講民族復興的故事。
3月2日,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衛鐵導演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又名:Amazing China)全國上映,以8.2%的排片和40%的上座率,在上映首日收穫了4132萬人民幣的票房。
而且,目前這部影片在幾大購票平臺上已經到達了平均9.5的評分,緊隨其後的影片是平均評分為9.4分的《紅海行動》。
坦白講,《厲害了,我的國》雖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有不少創新之處,包括超級工程的竣工揭露、晶片等尖端技術的講述,包括廣大人民群眾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國家領導人的身影。
距離這部影片開始取材到最終成片登陸各大院線,時間跨度不過一年。但悵然的是,熒幕上的有些人卻已悄然離世,如天眼之父南仁東。在電影的預告片中,南仁東已值肺癌晚期,困難呼吸,這部電影也成為他人生中最後的影像記錄。
當然,《厲害了,我的國》講的不是緬懷棟梁的故事,儘管生活在這裡,享受著網際網路帶來的無限便利,但其實這部紀錄片想告訴大家的是:你對這個國家的偉大一無所知。
《厲害了,我的國》取材自央視財經頻道的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早先製作這300分鐘的紀錄片時,《輝煌中國》派出8個攝製組歷時三個月,走遍全國31個省區,拍攝了近3200小時的高清紀實素材、300小時的航拍素材,採訪了108個人物。據紀錄片的導演潘敏透露,紀錄片的故事是眾籌而來,在攝製組出發前,通過前期搭建的創作平臺,實現了一次全民創作的過程。
日本最大的視頻網站NICONICO在今年2月面向7000多萬名會員播出了《輝煌中國》, 「全片場面宏大、節奏感強,還用了許多日本沒有的拍攝技術,日本年輕人感到非常震驚」,NICONICO的總製片人吉川圭三如是說道。
從紀錄片到正式登上大銀幕,電影創作團隊經歷了7個月的巨大改造「工程」。
據電影導演衛鐵透露,團隊分了很多個剪輯組,從1000多小時的海量素材中,剪輯出最終90分鐘的成片,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了旁白、字幕、歷史影像和地域音樂等手段。
在該部影片中擔任撰稿工作的創作人員陳昌業說,主創團隊在電視紀錄片的基礎工作上,進行了很多電影藝術化的改編,「比如全片第一個鏡頭,導演特別設計了國旗在整個大銀幕上逆光招展,獵獵的風聲,在視聽上立即將觀眾帶入敘事情境」。
電影藝術的魅力,是能無限放大內容的好。「如果看中國巨幕版本,能充分感受到央視航拍素材的視聽效果,最大化的把超級工程的壯觀呈現出來」,陳昌業告訴AI財經社,「這是電影得天獨厚的表現能力」。
據介紹,影片展現了過去五年間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和中國網等超級工程的珍貴影像,也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以及磁懸浮列車研發、5G技術等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也包括這些偉大工程背後的人物故事,包括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福建民營企業家陳德啟、中建利比亞分公司總經理張作合等人的身影,以及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去世前的偉大故事。
《厲害了,我的國》展示了中國五年來許多歷史時刻,復興號列車第一次飛速疾馳、珠港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這些內容對於觀眾有一定吸引力,畢竟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在日常生活裡看到這樣的影像。
7個月間,電影主創團隊搜集了大量紀錄片素材,為了更加符合電影的視聽語言,影片適當控制了解說的篇幅,挖掘了大量的人物採訪素材來講「自己」的故事,並將這些素材高密度的呈現在最終90分鐘的大銀幕電影中。
這些中國故事,其實早就講到了海外。2018年初,英國《每日郵報》列出過一組圖,並配文「選一年中最忙的一天出行,就會是這樣」,圖集中展示的是時速220英裡的中國高鐵列車組「整裝待發」,為送3.9億旅客回家過年。
除了觀眾自行購買觀看的散票以外,AI財經社在購票平臺上發現不少場次的《厲害了,我的國》已被包場售出。
截至發稿,該片的預售已破9200萬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