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父母的總是會經常埋怨孩子:「動不動就知道玩手機、玩電腦、玩遊戲?怎麼寫作業的時候沒見你這麼上心呢?」這是我們對孩子的指責,但我們從來都沒有思考和反省過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到底是誰的過錯?也沒有給過他們辯解的機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綜藝節目叫做《少年說》,有一期有個五年級的小男孩站在勇氣臺上,面向全體同學對父母玩手機的控訴、請求和吶喊深深的震撼到了我。
這個小男孩對站在臺下的父母說,他一直覺得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每次當他抬起頭看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在目不轉睛的盯著手機。他實在是不知道手機裡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竟然比自己還重要?
聽到小男孩說的這番話,不知道能不能引起父母們的共鳴和感觸?反正我聽到這些的時候就深深的反省了一下自己,我做為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平時有沒有因為玩手機而不理睬孩子?平時有沒有因為自己想玩會手機,就會打開電視讓孩子自己看電視?又或者有沒有因為有時候孩子鬧人了,就直接把手機扔給孩子當作哄孩神器?
我以為我給孩子的陪伴已經很多了,我以為我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而事實上當我深深反省的時候,上面的每個問題我都在無形中犯了很多次!
我記得有段時間我跟我老公都喜歡看小視頻,下載了各種小視頻app,除了上班時間,回到家吃過飯就是躺那刷小視頻,你知道當爸爸媽媽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也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沒過幾天,我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時不到兩歲的寶寶只要看到我跟老公拿手機看視頻,他就會湊上去一起看的不亦樂乎,最後就發展成跟許多父母抱怨的那樣,小小年齡每天都想從我跟我老公手中搶手機看小視頻。
那個時候我就埋怨過,覺得現在這小孩子怎麼都這樣?從小就開始玩手機?後來我意識到最初沉迷於小視頻的難道不是我和我老公嗎?現在為什麼反過來抱怨自己的孩子呢?於是當時我就卸載了手機上的所有小視頻軟體,當寶寶發現手機裡已經沒有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便也不再跟我們要手機玩了。
還有一個很真實的例子,我堂哥跟堂嫂總是抱怨和責備我那上小學的侄子,每天回家不好好寫作業,總是偷偷的拿著手機玩王者榮耀和吃雞遊戲。但是他們在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同時,卻沒有去想為什麼會造成現在的這種局面?
有一次我去他們家玩,看到小侄子又在打遊戲,於是就假裝有意無意的跟他聊天:「遊戲打的不錯啊,這麼厲害跟誰學的?」沒想到他的回答震驚到了我:「跟我爸學的啊!」我以為他在撒謊,便接著問:「怎麼可能,你爸會教你遊戲?他看到你玩遊戲不打你就不錯了!」沒找到接下來的回答讓我大跌眼鏡:「姑姑,你不知道,我爸剛開始玩遊戲要聯機打的時候,找不到人跟他玩,都是找我跟他一塊打的」。
我說:「你爸拉著你玩遊戲,你都不會找你媽告狀嗎?」小侄子說:「哎呀,我媽天天拿著手機看電視劇,每天都看到晚上十一二點,哪有時間管我們?」據小侄子所說,白天爸爸媽媽忙生意,沒有時間管他,晚上爸爸拿著手機玩遊戲,媽媽拿著手機追電視劇,也沒時間陪他。久而久之,他也不想寫作業,就想玩手機。
所以孩子沉迷於手機到底是誰的錯?難道不是我們做父母的一手造成的?孩子小的時候對事物的認知都是一張白紙,而父母首先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會讓他耳濡目染並會無意中慢慢效仿。
如果爸爸媽媽在家經常陪伴孩子玩耍或者寫作業,那麼孩子也會開開心心的玩,也會安安靜靜的寫作業;如果爸爸媽媽在家經常看書,那麼孩子從小也會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反之,如果爸爸媽媽每天都是抱著手機玩,就不要抱怨孩子為什麼愛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