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在中國的車展上見識過日本汽車媒體拿尺子量車內空間的那股子認真勁兒。昨晚吃飯的時候看了一期《曉松奇談》,講日本的工匠精神,就很想找找日本的汽車媒體都是如何評車的。於是就在汽車之家說客找到了這篇介紹日本汽車雜誌的文章。
看完之後我就去搜《Motor Fan illustrated》,遺憾的是沒有搜到。日本的版權保護做的太好,無法讓我朝看到免費文章。不過沒關係,予墨回頭去亞馬遜買一本,看看這本老理推崇的雜誌,有啥厲害的地方。
以下是老理介紹日本雜誌的文章:
由於工作關係,筆者接觸過一些日本的汽車雜誌和書籍。我們或許會國內和歐美的汽車雜誌有印象,但對於來自這個世界汽車大國的雜誌刊物了解程度還不多,今天老理就特來和大家聊聊。
很少看到日本雜誌的原因為何?
相對來說,我們知道不少來自歐美的汽車雜誌,其一是其原版刊物內容紮實精彩,創辦時間都是數十年,其二是因為不少知名的歐美汽車雜誌在國內都有版權合作。比如《名車志》與美國的《Car and Driver》,《座駕CAR》與英國《CAR》,《汽車族》與美國《Motor Trend》,《駕道》與德國《Ramp》。可以說,國內主流汽車雜誌幾乎無例外都是有跟國外的版權合作。
從上可見,國內合作的刊物都是以歐美為主,為何與日本的就沒有呢?讓我們從日本汽車雜誌的刊物類型說起。
基本上,日本汽車雜誌可以分為綜合類的專業雜誌和車主類專刊雜誌兩種。由於日本沒有諸如汽車之家這樣大而全的工具類網站,民眾獲取詳細信息的方式一般是從雜誌或是電子雜誌為主,所以雜誌也肩負著一些工具屬性。
這是《Car Graphic》雜誌裡每期必有的數據展示,這部分內容在國內基本都由汽車之家這樣的專業垂直網站包辦了。
日本的汽車雜誌相對來說比較傳統,雖然有獨立的觀點與判斷,但選題在創新性和圖片的視覺方面比較差,這或許是國內目前沒有與之合作的根本原因。類似德國《Ramp》那種天馬行空的選題以及類似英國《CAR》那樣依靠精美絕倫圖片和犀利評論的內容在日本汽車雜誌上市絕難見到的。相對於歐美雜誌,日本汽車雜誌內容顯得樸實,視覺刺激較低。另外,日本雜誌多面向本土發售,除了因漂移賽事興起而在亞太地區受到熱捧的《Option》外,其它雜誌的內容製作其實偏於雷同,甚至相同選題會不停出現,這點的利弊會在下文介紹中詳細提及。在眾多日本的汽車雜誌中,老理拾取一些相對代表性比較強的雜誌做番簡單介紹,以餮讀者。
簡約清新派的老牌雜誌——《Car Graphic》
筆者最初接觸到的雜誌名為《Car Graphic》,簡稱為CG。當初是被其簡潔明快的封面色調所吸引。而這種構圖的封面是CG自創辦六十年來一直遵循的。CG屬於綜合類專業汽車雜誌,內容以實車試駕評測和汽車文化、賽事為主,每月出刊。作為日本老牌的汽車雜誌,其製作水準特別符合日本人做事認真細膩的作風,整本雜誌風格偏向保守,文字描述平實淳樸,圖片拍攝也不追求特殊的色調處理,以還原為主。應該說,這是本讀起來很舒服的雜誌,每月固定的汽車文化評說以及太田隆司的Paper Museum是我非常喜愛的欄目。
CG很明顯屬於清新派,其封面數十年一直保持這種純色底傳統。
CG卷首開辦超過20年的欄目——Paper Museum。創辦者太田隆司依靠手工剪紙營造出立體感,在依靠光影呈現出活靈活現的日本街頭汽車場景,非常漂亮。
CG的頁面風格非常清爽,看慣了歐美和國內汽車雜誌的人會覺得這種口味過於清淡。
「德棍」典型代表雜誌——《Motor Magazine》
說到另外一本雜誌,簡直讓老理認為日本車迷才是真正的「德棍」。
我們知道,日本人特別重視「祖宗」,特別認祖師爺。英國人造出了無敵戰艦,日本人就追捧英國,德國人發明了汽車,自然日本人對德國車有種特別的偏愛。其實,全世界都很迷信「Made in Germany」的。不過徵服了全世界的除了汽車外,還有多軸聯動的德國工具機,高精密數控加工機,常規動力潛艇,坦克,以及各類軍事武器裝備等等。
說回雜誌。咱們先來看看這本名為《Motor Magazine》的雜誌封面。這裡我僅僅找出了2014年的封面,可以看出,幾乎全是把德系車型放在最顯著位置,而且是近幾年來大多數封面的形式。難得有輛非德系車登場,都屬於「稀有物種」。翻看《Motor Magazine》的內容可以發現,這也是本綜合類專業月刊雜誌。內容上明顯偏於德系BBA居多,各種同級別奔馳寶馬奧迪車型的對比試駕,測試,圍繞BBA做的各類單車和多車試駕選題。相對而言,反倒是對日本本土車型方面的報導內容偏少。或者,這也是一種合作的方式罷了。筆者對該雜誌印象並不深,主要是偏向性太明顯,而且內容形式單一。
從《Motor Magazine》刊物介紹裡就能看出,幾乎每期封面主題都是德系車。
「近德棍」的代表雜誌——《Le Volant》
有一本和《Motor Magazine》非常像的雜誌,叫做《Le Volant》。這是本同樣讓老理感慨日本「德棍」何其多的綜合類專業汽車月刊雜誌。報導內容上以德系新車為主,也是各種單車和多車對比試駕。不過相對《Motor Magazine》,《Le Volant》的德味兒相對清淡些,每期多少還有些日本本土和其它國家新車的內容,另外其由清水和夫擔當的動態安全對比測試欄目還是很不錯的。
由清水和夫主筆的DST對比測試是該雜誌專業性的體現之一。清水和夫同時是國內《名車志》的專欄作家。
主打人車故事的文化類雜誌——《Engine》
接下來介紹的這本名為《Engine》的月刊雜誌比較特別。從名稱來看,它很像是一本專業類刊物,但實際它是一本汽車文化類專刊,以介紹二手車(中古車)和復古車文化及車主為重點。這本雜誌的內容多以歷史故事為主,其實很少有專業的技術解析。很多散文故事讀起來挺有意思的,也讓老理慨嘆萬惡的資本主義居然能讓如此多排放不達標的老車存活於世。
《Engine》的封面也屬於簡潔路線,每期以人文氣息濃鬱的人車圖為主,顯得相當清新。不過內容以文字居多,閱讀起來對日語要求也要高一些。
類似《Engine》這樣的雜誌目前是國內少有的,風格比較近似的應該算《極駕客》了。
極富專業性的技術類雜誌——《Motor Fan illustrated》
下面隆重介紹的是老理最喜歡的一本專業類汽車雜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Motor Fan illustrated》,被國內汽車媒體從業者稱之為MFi。
MFi是一本以專業汽車技術解析為主打內容的月刊刊物。每期以封面主題作為重點。圖片上採用實拍+矢量繪圖的方式,所以具有相當的機械美感。在目前眾多汽車雜誌中,MFi由於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成為一些從業者必備的知識儲備庫,MFi幾乎涉及到汽車科技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賽車技術還是人工智慧,它都有翔實的專題報導。目前,國內缺少一本類似MFi定位的雜誌,其實專業內容在今天已經逐漸成為車迷了解汽車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有國內刊物與MFi展開合作,或許能開拓出一片新的疆土。
這本雜誌的專業性非常強,但經過簡單易懂的圖示展現後任何普通汽車愛好者都能了解其內容。
以手繪封面矚目的《CAR》日文版——《Car Magazine》
老理坦誠,接下要說的雜誌全因封面所吸引。這本名為《Car Magazine》實際上就是英國《CAR》的日文版。不過,心思活絡的日本人可不是簡單照搬,他們從一開始就將封面設定為純手繪。沒錯,每一期日文版的《Car Magazine》的封面都是畫出來的!
在世界範圍內如此眾多的汽車雜誌中,能以繪畫形式展現的屈指可數。《Car Magazine》以簡潔漂亮的畫風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封面繪畫的作者池田和弘又名「bow.」,他的畫面清新而富有人文氣息,甚至連本田技研在其官網都開設了專門的繪畫展示。《Car Magazine》是一本綜合類汽車雜誌,以新車和古典車內容為主,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封面並不會作為內容展現的主題。老理因為封面喜歡上這種畫風,但並不代表封面是喧賓奪主。喜愛古典車的車迷還是可以從中獲得很多養分的。
專業類的垂直雜誌大綜合
相對於以上綜合類的汽車雜誌,日本還有一大類汽車刊物屬於專門類。比如下面介紹的《ROSSO》、《STYLEXSS WAGON》、《Option》、《GENROQ》、《GT-R》。這類雜誌都有自己獨立的人群,比如《ROSSO》以介紹義大利的超跑為主,《STYLEXSS WAGON》以日本極為流行的MPV改裝為重點,《Option》則是以改裝及漂移賽事報導為主,《GENROQ》著重於超級跑車的介紹及其車主故事,《GT-R》則是日產GT-R車主的專刊,從R31到R35都有展現。這些專門刊物佔到了日本汽車雜誌的一多半,像K-car這樣有著廣大民眾基礎的車子自然也少不了專門刊物。
這類針對特定人群的垂直專業雜誌在日本非常受歡迎。
內容為王 日本汽車雜誌帶給我們的思考
總體來看,日本的汽車雜誌發展很成熟,從內容和形式上劃分為綜合類和專業垂直類。但不論哪一類雜誌其都或多或少肩負著工具類作用,這是和國內汽車雜誌比較大的區別。由於中國汽車垂直網站在信息傳遞速度上的優勢,國內汽車雜誌已經轉型為以深度試駕和綜合專題的內容為主,所以單純從形式來看,日本汽車雜誌在畫面呈現,尤其是圖片的精美程度上甚至不如國內一些主流的汽車雜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進入到成熟汽車工業時期的日本人對於雜誌的要求也在轉變,越來越多服務於特定車型車主的專門類雜誌受到好評。相對而言,國內目前尚無一本專門垂直類的汽車雜誌出現,並且沒有一本完全以純汽車技術類雜誌作為重點內容的雜誌。在未來,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前進,這些專門垂直類的雜誌或許會出現,亦或許直接以其它媒體形態誕生。
從內容上看,日本汽車雜誌多是服務於消費者,真正是消費者想看什麼就去製作什麼內容。雖然在畫面呈現上以寫實為主,並沒有歐美和國內一些雜誌那樣華麗,但文字有觀點,有判斷。所以別看德國車在日本每年銷量只有三萬臺上下,但日本的德系車擁躉可一點也不少,這點也能從雜誌製作內容上看出些端倪。甚至極端如《Motor Magazine》這樣幾乎期期以BBA為主的汽車雜誌依然能活的比較滋潤。
相對而言,國內的汽車雜誌內容分化非常明顯,主流雜誌除了能帶來優質的國外合作刊物內容外,在製作自主選題時亦能做到儘量兼顧廠商和讀者的不同需求,既突出了產品,讀者也樂於看。而其它多數國內的汽車雜誌多是以迎合廠商需求為主,製作上受制於經費和人力,導致內容質量低,畫面感差,發行成本和營收利潤愈發倒掛。其實說白了,就是雜誌內容太過於趨同化,缺乏自己的觀點,最終只能停刊。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汽車雜誌普遍頁數並不多,大多在160-180頁。類似CG這樣較厚的也只有220頁左右。日本的汽車雜誌雖然圖片樸實,但印刷非常精緻且紙張克數較重,這份厚重感令人感到愉悅。
雖然日本的紙媒也和國內一樣正在受到衝擊,但其培育出的國民良好閱讀基礎以及優秀的運營能力使得汽車雜誌的生存狀況尚算良好。不過,由於消費人群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形勢的停滯,加上隨著網絡時代和移動閱讀的興起,日本的汽車雜誌也開始紛紛推出相對廉價的kindle版本和app以供付費閱讀。
老理相信,這些創立至今少則十數年多則數十年的日本汽車雜誌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去深挖學習的地方,比如營銷,比如運營管理。這或許能成為國內一些汽車雜誌的師範標本。無論未來怎樣,這份以紙張和墨色傳達出對於汽車熱愛的情感,是電子版無論如何也賦予不了的。日本汽車雜誌或許正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出「內容為王」的一番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