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0月16日,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一女生網上吐槽稱,該校禁止學生染彩發(深棕色、深咖色除外),如果染了彩發在來校時務必染黑。17日,該校院辦回應稱,禁止染彩發學校早有規定。
網友對此表示質疑: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沒必要禁止。
高校為什麼禁止學生染彩發呢?筆者認為,其考慮的因素有二:一方面與社會上的固有印象有關,染彩發經常與不良學生掛鈎,影響社會對學校的評價;另一方面,染彩發對學校的教學氛圍存在不良影響。
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壞」學生、不愛學習的學生喜歡標新立異,一頭彩發更是其標配。校方回應「不能染得跟外頭市面上的混混似的」,也正是這一固有印象的體現。同樣,染彩發對學校的教學風氣和學習氛圍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試想,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上課時對著各種各樣顏色的頭髮,你的授課熱情是否會受到影響?老師們喜歡的是專注於學習而非專注於外表的學生。
通過校方的回應,我們可以看到學校並非完全禁止學生染彩發,但這個「彩」僅限於深棕色和深咖色。凡事都需要把握一個度,校方的「度」明顯不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筆者認為,高校的可貴就在於它的開放和自由,作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引領和教育的聖地,高校應當有更加開放包容的度量,而不是被牢牢地套在社會的固有成見中。
頭髮的顏色不是學生品質的顏色,學生染彩發是學生對自己頭髮和形象設計的自由,學校不應禁止。染彩發等於混混?這恐怕並無關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別說是在大學生正處在花一樣的年齡段。經歷了初高中不能染髮、不能化妝、不能穿奇裝異服等校規後,大學成了學生們收拾打扮自己的主要時期。網上常討論的「大學是個整容所」,也正是學生在大學期間在外表上發生改變和進行成功的形象設計管理的反映。優秀學生未必不會染彩發,不良學生未必就是一頭彩發。染髮或者不染,都是學生對自己的形象管理,而非品質管理。
無論是高校禁止染彩發還是禁止掛床簾,體現出來的都是兩方面的考慮。在校方的角度講它有合理之處,在學生的立場說它也有能夠理解的地方,這就提醒我們要把握好每件事之間的「度」。處理此類事件時,高校應當要有更加開放包容的度量,有更加尊重學生個人特色、合理自我需求的態度,有對事件處理更加精準衡量和把握的度。凡事處理有度,矛盾就會減少,理解就會增多。
文/鄺俊蝶(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