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希望我的孩子讀《遊俠小木客》?

2020-12-15 人民網

赫爾岑在《往事與隨想》中寫道:「成年人似乎應該懂得,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頭兩三年,正是我們一生中最完滿、最優美的部分;它在不知不覺中規定了我們的未來。」

很難描述我在閱讀上面這段話時的心情,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我曾儘量讓童年的頭兩三年真正屬於孩子,但我深知,少年時代的頭兩三年,已經絕對不是真正屬於孩子們的一段時光了,它可能屬於密集的補習班、繁重的作業量和學校裡精確到分鐘的時間管理術。

1

為孩子們失去屬於自己的時光而惋惜的心情有多沉鬱,讀到熊亮新作《遊俠小木客》時的喜悅之情就有多明朗,基於以下三個理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去閱讀《遊俠小木客》,並且愛上它。

首先,它是對可能不復存在的童年的守護,也是對已然逝去的美好時光的重現。

故事從桃花源開始,桃花源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伊甸園一樣,是久已失落的樂園。在女孩小羽的帶領下,讀者化身為武陵人,重新走上了「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桃花源之旅。

故事為小羽設置了重重阻礙,守護桃花源的有鎮山獸、造雲師、水衛者、嘯衛者、幻衛者、木衛者、隱衛者,有趣的是,這七大守護者卻鬼使神差地都扮演了幫助者的角色。小羽似乎具有讓遇到的一切人物(包括敵對者)都成為幫助者的特殊技能,細細來看,這特殊技能不外乎好奇、善良、天真。

因為好奇,小羽進入了禁止入內的森林,跨越了禁止跨越的石欄,一路追蹤小小人闖入了桃花源;因為善良,小羽關心打噴嚏的嘯衛者,送他取暖的薑湯包;因為天真,小羽在萬千條溪流中選擇了唯一正確的一條,只是因為水獺「連一句話也沒有說,所以肯定沒有騙人」……就是這樣,讓她披荊斬棘暢通無阻的超能力,不過是孩子的本能而已。長大成人的你,還敢相信這樣的童話嗎?

學術界曾為兒童文學應該「為兒童寫」還是「給兒童寫」有過爭執。《遊俠小木客》作者熊亮的寫作,則給出了第三種敘事立場——「作為兒童寫」(As children),在每一個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緊急關頭,作者都化身為兒童,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手腳去觸摸,最重要地,用兒童的頭腦去思考大千世界,想出了一個又一個古靈精怪的鬼主意,讓前方顯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桃花源在書中並不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世界,而是現代成人久已失落的童年,也是我們亟須幫助孩子守護的真正屬於兒童的美好時光。

2

第二個理由,它準確地傳承了傳統文化中最值得被傳承的部分——獨一無二的想像。讀者不難從書中看出大量傳統文化的元素,有些地方甚至有古典文獻(比如《山鬼》)的全文轉載,不過這些元素並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求兒童讀者一讀就能領會。但有一樣東西,孩子們準能一望即知,那就是隱藏於萬千古籍之中的想像。

《遊俠小木客》的第二個故事,如同一個中國式想像的博覽會。讀者追隨著闖入者小羽遊覽了桃源仙境的種種奇觀——有通天神樹之形的大家樹,有木鳥哨召喚來的百鳥群,有住在大雨山的梅雨怪,有細小的幾不可見的靖人,有森林原住民林生人,有形貌模糊的烏雲人,有雨季才會出現的菌人,有一直沒找到龍的屠龍族,有傳說中已經滅絕的慶忌小人,還有讓木客們聞之色變的天敵林魁……這些想像不僅停留於文字,也定型於圖畫中。魯迅小時候最想要的書是「有畫兒的《山海經》」,它奇得令人震驚,美得令人沉醉,我想,對孩子來說,《遊俠小木客》也是這樣一部奇美的「寶書」。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從傳統文化中習得的知識、教訓、道理可能被遺忘、被質疑、被取代,而從中國式想像中感受到的驚奇與美,將會長盛不衰。

桃花源的守衛者們,還有小木客,還有熊亮,想守護的不僅僅是屬於身體的童年,也是屬於文化的童年,他們會提醒讀者記取「天地未曾破損之前」的酣暢快樂,並從這快樂中萌生出新的力量,「風乎舞雩,詠而歸」。

3

第三個理由,它不是朝向過去的對往昔榮光的弔唁,而是面向未來的對廣闊世界的期許。桃源仙境,因為長久與世隔絕,成了中國天人合一哲學的試驗場。但仙境也並非極樂淨土,裂痕在悄悄生長,陰影在暗中窺伺,髡松長老與木客奶奶之間、木客與林魁之間、眾精靈與慶忌小人之間、桃花源與人類世界之間,無處不存在縫隙,而故事正產生於這縫隙,光也正是從這縫隙中照射進來。

無論前方是怎樣的坎坷歧途,只消看看隱衛者一個人在森林裡的頓悟就能掌握解決之道了——「劃分木客、精靈、動植物,甚至微生物和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的界限,都是不對的,大家真沒有好好花時間互相理解和接納啊!」這難道說的僅僅是桃源仙境內的不同族群嗎?分歧不斷的人類不能從中學到些什麼嗎?

羅素曾遙想未來千年人類不至於滅亡的道德上的理由,「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在一個聯繫日漸緊密的世界上,對差異的寬容至關重要。我想,這也是古老的東方智慧可能給出的答案,也是《遊俠小木客》給孩子們的一把未來之鑰。

4

寫於過去某一時刻的文學作品,受限於具體歷史時代的作者,能夠幫助讀者抵達遙遠的未來嗎?我們閱讀一部文學作品,不只是看故事中人物的觀念,也是在看故事的隱含作者的觀念。不必諱言作者均有其歷史局限,但也不要忽視,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突破其歷史局限。舉個簡單的例子,莎士比亞被人指出具有反猶傾向,尤其體現這一點的是《威尼斯商人》,但即使是在這部劇中,猶太商人夏洛特的臺詞「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在多年以後,卻成為反對納粹主義的動人強音。

當下的確有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有著封閉的世界觀,其隱含作者沉溺並自得於落後的價值體系,匍匐於地面卻將視野上的狹隘美其名曰「現實主義」。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讀或少讀這樣的書,即使不得不讀,也能以天真之眼穿越過去,看向未來。而《遊俠小木客》,既不迴避現實的尖銳乃至重大問題,又不屈從於現實的種種制約與壓力,因此我非常樂意在曾經寫過的這段文字後加上它:

「我會在孩子們的書桌上悄悄擺上一些別的書:林格倫的書,託芙·揚松的書,米歇爾·恩德的書,希爾弗斯坦的書,陳志勇的書,熊亮的《遊俠小木客》……如果他們的書桌足夠大(我的錢也足夠多),我可以把這些書無窮無盡地擺下去,真的,這才是美好的文學,美好的閱讀,不是嗎?」

□常立

相關焦點

  • 《遊俠小木客》:可以媲美《哈利波特》的中國繪本文學
    這不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翻版,而是代表中國繪本最高水準的《遊俠小木客》,是被業內人士評為可以媲美《冰與火之歌》《哈利波特》的中國繪本文學。為什麼是《遊俠小木客》而非其他?而所謂的阻礙其實並非心機重重,相反,有些讀起來竟然很搞笑,比如聲勢浩大的造雲師因為手藝生疏,居然記不起驅雲咒語,最後被自己製造的雲坑了;比如面對兇神惡煞的鎮山獸耄獸,小羽居然親暱地稱呼它「耄耄」,心疼它太孤獨。小羽之所以能夠順利闖關,活了六百歲的耄獸一語道破天機:她是最溫柔善良的孩子。
  • 熊亮親臨上海書展,攜原創新作《遊俠小木客》與書友領鮮共讀
    8月18日,熊亮攜全新作品《遊俠小木客》親臨上海書展友誼會堂一樓,與百餘位家長孩子共讀全新繪本文學《遊俠小木客》的故事。《遊俠小木客》是熊亮在2018年被提名安徒生插畫獎之後推出的首部系列作品。活動現場,熊亮在同魔法童書會的創始人張弘女士的對談中回顧了自己近幾年的繪本創作經歷,以及《遊俠小木客》的故事內容。關於消失的這4年他在做什麼?熊亮回答其實他仍舊在畫畫、在裱畫,以及為了《遊俠小木客》一直在鋪天蓋地地創作中。
  • 孩子我希望你能讀大學
    可是她卻到了產線上做事,這讓我很費解。明明自己有學歷,有關係,為什麼要到產線上去呢,產線上都是重複的機械勞動,沒點技術含量,也學不到任何東西,不管你做一年,做兩年,還是十年都一樣。前段時間公司也招了9個大學畢業生,2個一本,7個二本。一本大學生的實習工資是4000多,二本大學生的實習工資是3800。
  • 《我的勇者》遊俠 實戰攻略 打鑰匙boss技能帶什麼
    導 讀 在我的勇者手遊中遊俠打鑰匙boss技能應該怎麼攜帶技能呢?
  • 《遊俠小木客》:從56個字裡長出的東方奇幻森林
    畫家熊亮的神奇腦洞也一定是這樣想的,所以才有了下面這個剛剛入選2019年「優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的「遊俠小木客」的故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一周文化講座|我讀諾貝爾文學
    、史航(編劇)10月12日,著名畫家、作家熊亮攜其新書《遊俠小木客:桃花源迷蹤》、《遊俠小木客:可怕的預言》和知名編劇史航一起做客鍾書閣北京海澱融科店,熊亮不僅會分享首部東方奇幻作品《遊俠小木客》的誕生經歷,還將和史航就「從傳統文化到大家都能懂的故事」這一主題展開精彩的對談。
  • 我為什麼送孩子去日本讀國際學校
    一張經營管理籤證全搞定》、《入讀日本公立學校全過程大揭秘》相繼發出後,我們對日本教育制度&福利、入讀日本公立學校的過程都有了初步認知,今天,悅洋海外採訪到孩子入讀私立學校的家長,再來一起聽聽她們的故事。
  • 我為什麼堅持陪孩子「讀」繪本?不同年齡閱讀有技巧
    文|全文共2136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文|全文共1826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讀書,是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儘早養成的習慣。我家也不例外,我自己喜歡讀書,所以,會為孩子們準備一些繪本、書籍。甚至開了一家線下繪本館,就為了讓倆孩子看書更方便,雖然沒什麼顧客,但倆孩子很喜歡泡在繪本館,我覺得也值了!我為什麼堅持陪孩子「讀」繪本?上午剛跟姐姐通過話,她說:「只是普通家庭,開個繪本館就為了孩子看書方便?考慮過運營成本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嗎?」
  • 替媽媽給孩子準備的「寶藏」書單都在這裡,還不抓緊收藏
    學生共讀以及創意寫作,徹底打通讀寫教育。為了讓更多孩子讀到更多好書,全國特級教師、閱讀推廣人入選書目的圖書以【繪本類】為主,適合幼兒園和小學低年齡的孩子。《這個故事裡沒有龍》《塑料島》《哎呀,我的牙!》《不要隨便羨慕別人》凱文·漢克斯創意繪本:《蛋》《排隊走》《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
  • 李開復: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
    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權利來跟我們討論一些事情。我們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孩子的優點。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當然,並不是說當孩子三歲的時候,你就讓他要獨立。當孩子還分不清楚對與錯的時候,父母還是要輔導,但是父母親要學著慢慢去放手,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去決策。許多父母希望孩子乖,乖就是聽話,聽話就是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李開復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但如果乖是善體人意、懂禮貌,這些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 我愛我的家鄉:所有孩子都值得讀一讀的好書
    最近看了真人秀《告訴全世界我可以》,裡面有一個叫甜心的6歲小女孩。為了讓她成才,媽媽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每天的時間都被學習、上課排的滿滿當當。高壓之下,孩子委屈地說:不喜歡媽媽在家,因為她不在,我還能玩一會兒。
  •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古詩詞?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古詩詞呢?網上有段子說:如果會詩詞,當我們面對夕陽壯麗美景時能說出「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而不是只有一句「哇塞!好美」。讀詩的孩子,春天是「逃之夭夭,灼灼其華」;夏天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水光瀲灩晴方好」;秋天是「老樹呈秋色」、「苒苒物華休」;冬天是「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喜歡讀詩的人,一定是有內涵、有氣質的。如果你也看過《詩詞大會》,我想你也會跟我一樣,深深地被董卿的才華底蘊所折服,被武亦姝豐富的詩詞儲備量和氣定神閒的姿態所傾倒。
  • 希望媽媽永遠對我好
    我家閨女平時事特別多,經常指使的我腳不連地。吃水果、喝牛奶、喝水、吃零食、讀故事、換動畫片、拿大白紙畫畫、削鉛筆……反正得圍著她團團轉。所以有時候她要求不合理,我就會吵她;她做錯事情我就會打她。今天下午下了場大雨,我領她到陽臺看雨。我坐在凳子上,讓她坐我腿上,和她一起唱兒歌,唱了好幾首,她開心的直拍手,忽然雙手合十閉著眼說「希望媽媽永遠對我好」。我問我對你不好嗎?
  • 尋根:《我愛我的家鄉》,值得所有孩子假期裡讀一讀
    最近看了真人秀《告訴全世界我可以》,裡面有一個叫甜心的6歲小女孩。為了讓她成才,媽媽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每天的時間都被學習、上課排的滿滿當當。高壓之下,孩子委屈地說:不喜歡媽媽在家,因為她不在,我還能玩一會兒。
  • 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四大名著和中國的兒童文學
    很多朋友奇怪,我幾乎從來不跟孩子推薦閱讀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即便有話題談起這個問題,在私下的交流,還是公開場合,論壇、文字、視頻,我都是對四大名著進入我孩子的生活,持一種警惕和反對的態度。我一直反對在孩子未懂事之前過早讓孩子讀這幾本中國的經典名著。我知道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但這是一個父親的心聲。中國所謂四大經典名著,我也喜歡看,也不止看過一遍。
  • 從我追著孩子認單詞,到孩子追著我讀英語,這中間我花了半年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滿床都是書,還有那麼多英語書,這麼小的孩子漢語還說不好,英語這麼難學,當你小孩真累。」那應該什麼時候學英語呢?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的去喜歡英語,藉助英語這門語言去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不僅僅是高考時的ABCD。所以,從孩子四個月開始,我就開始啟蒙英語。
  • 唐辛子:在日本,我為什麼必須讓孩子讀私立名校
    ,我也正好領著我家學生在福建老家度假,有朋友從微信發來一篇關於日本孩子升學壓力的文章,問我能否也能就此談一談。這就是「常在戰場」。為什麼要將一個自由快活的小女孩,送去「常在戰場」的進學塾,讓她變成一個悲壯的「考場女戰士」?如果了解日本的社會構造,或許就能理解一個熱愛孩子的母親,為什麼會變成熱衷於應試教育的「虎媽」。對日本教育有所關注的人,想必都聽說過日本的「受験戦爭」。「受験戦爭」一詞,是伴隨著日本戰後「團塊世代」的出現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