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提高農村改廁工作實效的通知》,要求改廁需要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找準適用的技術模式,不能簡單照搬照抄,不能把改廁簡單當作改水衝式廁所。同時,不能搞「數字改廁」,避免「把沒改完的當改完了」,也不能簡單以「發錢」或「發廁具」代替改戶廁。(6月20日 《新京報》)
今年是農村改廁三年行動收官之年,從完成情況看,各地累計投入不菲,但在部分地區,仍存在不少問題,群眾滿意度不夠高,離實現總體目標差距不小,「廁所革命」仍然任務艱巨。上述三部門聯合發文督導,顯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緊迫性。
「廁所革命」,是提高我國人居環境質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舉措,其工作重點、難點是廣大農村公廁和農民戶廁的改造。開展「廁所革命」以來,在各大城市和旅遊景區改廁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在農村地區則差強人意。原因有很多,而改廁工作存在的形式主義「異味」,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從媒體報導看,這些「異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中看不中用的「尬廁」多地可見,有修建好的廁所,四周沒牆、上面沒頂,只是隨意安個蹲便器;有的修建在遠離村民居住地,遠廁解不了近急;有的沒有配套衝水系統,臭氣燻天,蒼蠅橫飛。二是「數字改廁」現象突出,為改建而改建,如北方某縣有個村莊僅20來戶人家,卻修建了80多個蹲坑,戶均超過4個;三是個別村莊建起「豪華公廁」,與附近村民房屋相比,顯得突兀、扎眼,讓人「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究其原因,是個別地區指導思想出現偏差,不是把「廁所革命」當作民生工程,而是當成「面子工程」「政績工程」,不顧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漠視村民生活習慣,枉顧農民真實意願,生搬硬套,搞「一刀切」,一味求進度、講數量,看似完成任務數字「漂亮」,結果耗資巨大,卻事倍功半,遺憾不少。
小廁所,大民生。「廁所革命」事關廣大農民身體健康,事關美麗鄉村建設大戰略,事關政府以人為本施政理念,容不得敷衍了事,務必去除形式主義「異味」,讓「廁所革命」回歸初心,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精打細算,提高改造質量,不斷增強農民的參與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