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1】
我出生在東北,對森林、雪海並不陌生,電影《雪暴》銀裝素裹、莽莽雪原的場景,讓我找到了熟悉感。
《雪暴》講述的是,在一座極北的邊陲小鎮,一夥窮兇極惡的悍匪為褫奪黃金,與森林警察展開了激烈廝殺的故事。刺目的白,血染的紅,影片的視覺衝擊力很強。
與以往電影不同,《雪暴》首次將鏡頭對準森林警察,在惡劣環境下,森警們與罪犯展開殊死博鬥,經受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張震、倪妮、廖凡、黃覺、李光潔等實力派演員的加入,為正邪雙方的較量增加了張力和質感。
觀眾們一致稱道反派老大廖凡的演技,不愧影帝,簡直炸裂。
做為心理諮詢師,我更關注的是,張震飾演的森林警察王康浩的心路歷程。
一次普通的進山巡邏,一個偶然的停車援助,剛剛還一起喝酒、說笑、聊女人的同事曉松(李光潔飾)卻被悍匪一槍爆頭,眼睜睜倒了下去,自己也身負重傷。
這對王康浩的心理衝擊實在太大,大到,他出現了創傷性應激障礙。
【2】
什麼叫創傷性應激障礙?
從心理學上說,創傷性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具體表現為:
創傷性再體驗思維、記憶或夢中反覆、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也可出現嚴重的觸景生情反應,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會再次發生。
迴避或麻木長期或持續性地極力迴避與創傷經歷有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相關活動,迴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細節。
警覺性增高過度警覺、驚跳反應增強,可伴有注意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慮情緒。
《雪暴》中的王康浩目睹戰友慘死,自己也遭受重傷,也出現創傷性應激障礙的症狀:
創傷性回憶不斷閃現張震對孫妍(倪妮飾)說:「我想把他(曉松)抱起來,可他的血流了一地,結成了冰,凍在一起,我怎麼也抱不起來!」
戰友遇害的場景不斷在王康浩腦中閃現,他的記憶、他的感受停留在不幸發生的那一刻,他欲罷不能,正像他說的:「案子一天不結,我就永遠停在那一刻走不出去!」
逃避感情
曉松遇難前,曾準備了一條項鍊,打算送給心儀的姑娘孫妍。但他發現,孫妍並不喜歡他。於是,曉松忍痛割愛,進山巡邏的路上,把項鍊轉給了王,並表達了自己退出,希望二人在一起的美好祝願。
這些,就發生在曉松遇害前的幾分鐘。
曉松遇害後,王康浩珍藏了那條項鍊,卻遲遲沒有拿出來。就像悍匪老大說的,「一年了,你也沒有送出去」。王康浩睹物思人,無法不把項鍊、孫妍與曉松聯繫起來,進而,無法和孫妍發展感情,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
最終,他表現出的,只是逃避——逃避孫妍的感情、逃避孫妍,哪怕孫妍要離開,王康浩也猶豫不決,不肯去送她。
這些,當然可看作是王康浩對曉松的兄弟情深,有情有義,難以忘懷,但我更傾向認為,是王康浩遭受創傷後,對與曉松相關的人或物的心理迴避。
情緒遷延
曉松去世後,王康浩與孫妍到飯館吃飯,他忽然暴躁地對隔壁大喊,「別吵了」,引來對方不滿,大打出手。
警察也是人,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尤其遭遇了同事慘死、自己受害之後。王康浩經歷創傷後,表現出了易怒、焦慮、攻擊性強等易激惹性行為。
【3】
悍匪老大說,「大雪一過,沒有人能記得這一切。」
沒人記得,不代表自己也不記得,一個人遭受創傷後,痛苦的心理體驗,不是說沒就能沒的。
警察、公安、消防、救援人員做為搶險救援、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的主力軍,長期面臨各種突發性應急事件,搶險救援中的危險因素、被救對象或戰友的傷亡,無不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更易受到心理創傷,出現創傷性應激障礙:
3月30日,四川涼山州木裡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撲火人員突遇山火爆燃,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地方撲火人員。倖存的消防員說,連續幾天做夢,都能夢見犧牲的小兄弟叫他,「救救我」,他無法入睡,常常睜眼到天亮......
調查表明,特種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國內常模,是 PTSD的易感人群。
近年來,我國逐步重視被救人員的心理建設,可是,施救人員如警察、公安、消防、救援人員的心理關注度,並不高。
就像王康浩,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還工作在一線,與綁架小女孩的人周旋,解救人質。心理創傷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慢慢固化成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
66歲的王先生,是一名越戰老兵。他從越南回國至今大約已40年, 儘管他能正常工作,但是,一直有睡眠問題、頻繁做噩夢、易憤怒、過度警覺。
每個人的創傷經歷都不同,在別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創傷患者來說可能是嚴重的傷害。
警察、公安、消防、救援人員是代表正義的公僕,請別忘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個人,「雪暴」來臨,一樣會受到傷害。
關注特種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這是《雪暴》於我的一個社會價值。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今日頭條籤約作者 更多乾貨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