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談《信條》:時間旅行並非不可能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諾蘭大導又有新電影!」即使在疫情期間,這個消息仍然在全世界備受矚目。

電影《信條》中的場景。圖|The New York Times

作為佳作頻出的全球頂尖導演,諾蘭最新力作《信條》自上映以來掀起一陣討論狂潮,無論是使得對話略顯含混的混音特效,或是專屬於諾蘭的精巧情節設置,走到哪兒,都有人拉著你一頓討論。

諾蘭在豆瓣上的熱門作品評分。圖|豆瓣

那麼,電影的基本設定—— 反轉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讓TA可以進行時間穿梭,到底有沒有理論支持?我們未來的某一天,能不能進行時間旅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特別邀請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客串過《生活大爆炸》的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獨家解析諾蘭的新作。

斯穆特也曾經客串過美劇《生活大爆炸》,編劇曾經借謝爾頓之口表達了斯穆特的讚美:「斯穆特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和各向異性研究鞏固了我們對宇宙起源的了解。圖|TV GUIDE

01

「逆轉熵是可能的」

現在,我們先攜手來回憶一下往日的物理學知識。在物理學裡, 有一個非常基本的規律: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熵會不斷增大。

熵就是衡量秩序水平或是信息水平的標準。粒子越無序,那麼它的熵就越高。

熵衡量的是一種狀態的無組織性。圖|medium

在液體、固體、氣體中,氣體的熵是最高的,液體次之,最後是固體。

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熵的高低比較。圖|Texas A&M University

用你的廚房來打比方,你的冰塊在飲料裡融化,你燒的糖醋小排裡的糖與鹽在不斷溶解,這都是熵增加的過程。

平均而言,事物會變得越來越無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變老的原因--我們的身體會慢慢變得越來越無序。

因此,斯穆特在回答關於逆轉熵的問題時,他笑著表示:

這件事情想在現實中做到是很難的,所以我是不會太去擔心這個問題的。但對於電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假定。 

斯穆特採訪截圖|WLF獨家視頻採訪

但是不擔心不代表做不到。斯穆特認為,隨著人類對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有了更多的重視和認知,這件事是可能發生的。

然而,在斯穆特看來,如果我們現在就能做到逆轉身體的熵,人類也一定會搞砸。因為當你能夠返老還童,甚至在技術的幫助下長生不老,那麼更多的問題會應運而生。

在電影《信條》中拯救世界的主角團們。圖|Racking Focus Podcast

因此,斯穆特認為我們必須具備足夠的智慧,並且選擇合適的人來帶領著我們前進。斯穆特進一步解釋:「地球上的生命體經歷了幾十年億年的演變,而這些生命體的體內都是由各種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在演化中變得更加高效。

「因此,我們也在逐漸接受這種觀點,我們可以通過不斷修復身體的細胞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我認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來更好地構建這個社會,並且有睿智合適的人帶領著我們前進,那麼未來我們的壽命都會越來越長,並且衰老的問題也會被改善。」

斯穆特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圖|WLF獨家

02

「我相信時間旅行」

無論是《星際穿越》還是《信條》,都讓人們對於「時間穿越」這個主題充滿著幻想。而 斯穆特也解讀了這個引發大眾熱情的主題。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場景。圖|alphacoders

很多人在反駁時間旅行的命題時,總會提到著名的「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講的是這樣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想像一下,你成功地造了一臺時光機。你乘坐著它回到了過去,然後在你的祖父遇見你的祖母之前見到他並殺死他。那麼你的父親、母親都不會出生,你也一樣。那麼你和時間機器也不會被造出來。所以這變成了一個悖論。

被用來嘲笑「時間旅行」的理論:「祖父悖論」。圖|abyss

因此,「祖父悖論」就成為了一個廣為流傳,用來證明「時間旅行」壓根不具備可行性的理論。因為你在回到過去後所做的事情有可能改變已經發生的現實,從而讓你無法在未來造出時光機,也就回不到過去。

但是斯穆特卻告訴夢想著某一日能夠坐時光機的朋友們,他並不認為時間旅行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他猜想,我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撕裂黑洞,並且利用這種撕裂來做到時間旅行。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在「cloud 17」?
    這周,瑞典皇家科學院逐一宣布2020年諾貝爾獎各個學科的得主,三位黑洞研究學者摘得物理學獎。獎項一半授予英國學者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其獲獎原因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堅實預言」;另一半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其在銀河系中心發現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1968年開始,瑞典中央銀行一直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提供獎金。
  • 價值與爭議:獨家解讀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減貧研究為何重要
    今年經濟學獎的獲獎者的一個特別之處是,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平均年齡67歲的背景下,三位獲獎者都很年輕,正值研究產出旺盛的年齡,班納吉58歲,克雷默55歲,迪弗洛47歲,迪弗洛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同時,班納吉與迪弗洛這樣夫妻檔共同獲獎,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上也是首次。
  • 讓·梯若爾:最「接地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昨晚,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Jean Tirole)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前諾貝爾文學獎也花落法國。(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記者曾專訪過的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不同,這位法國紳士沒有97年獲獎者默頓(Robert Merton)的天馬行空,亦沒有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的玩世不恭,梯若爾在獲獎後不忘將母親和妻子掛在嘴邊,極富溫情。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曾這樣談移民問題
    這是2006年《紐約時報》發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談(非法)移民問題的觀點文章,按現在的標準,他們還能登嗎?這大概是左派右派在非法移民問題上有基本共識的最後一個階段了。政治正確對常識的改變,連一代人的時間都不需要。最重要的,當時左派還在乎那些低收入的美國工人,要爭取他們的選票支持。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下同)繼昨天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獎首個獎項後,另一自然科學類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不早於北京時間今天17時45分「官宣」得主。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正義的理念》面世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唯一東方學者)的最新力作!推進世界上的正義和消除不可容忍的非正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困、被剝奪、不平等等社會現象依然充斥於我們周邊的世界,而與此相關的自由、人權、民主與正義問題更是難以迴避。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如何分析,如何在不摧毀體制的前提下改善人們的生活。
  • NBA諾貝爾物理獎揭曉 精研力學助庫裡打破紀錄
    NBA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將物理定理用於籃球場上?沒錯。在越來越激烈的賽場上,如果球員懂得一些物理定律,那麼很可能打出更高效的籃球。簡單的一個道理:如果格裡芬明白了每次扣籃都可能讓膝蓋遭受滅頂之災時,他可能就不會嘗試那麼多的瘋狂灌籃。如果防守球員了解了「腳踝終結者」們可能會給腳踝帶來一噸重壓力時,他們可能就會給自己的腿多買上幾份保險。總之,多學點物理知識對於打籃球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2013年NBA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史蒂芬-庫裡  得獎理由:三分球是要這麼投滴!
  •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黑洞早就該獲諾獎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黑洞的理論預言與發現是宇宙學領域的重大進步,應該在很久之前就獲諾獎,但一直遲遲未得,是業界很大的遺憾。黑洞理論過了這麼多年都沒有獲諾獎,業內猜測可能是諾獎委員會比較慎重,此前覺得證據不是那麼的確鑿。
  •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高齡化現象
    對20世紀與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取得主要學術成果的年齡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傑出化學家取得主要學術成果的年齡並沒有發生變化。對典型高齡諾獎得主進行案例分析,發現諾獎認可成果時間的延長才是造成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高齡化現象的直接原因,並試圖從中總結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些啟示。北京時間2016年10月5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將這一萬眾矚目的獎項授予索瓦日(J.
  •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
    新華社德國林道8月29日電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邁爾森  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胡小兵  「對美國而言,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並非不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邁爾森近日在德國林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因對華貿易逆差而指責中國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何能拿獎
    在諾貝爾獎之前,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還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獎,但不是化學獎,而是醫學獎。CRISPR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左)和沙爾龐捷(右)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
  • 三名科學家共獲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究竟是什麼?
    【新民網訊】據新民科學咖啡館,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戴維·索利斯), F. Duncan M. Haldane(鄧肯·霍爾丹),J. Michael Kosterlitz(麥可·科斯特利茲)獲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契約理論成「贏家」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經濟界大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0日宣布,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哈佛大學的奧利弗路哈特、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路霍爾姆斯特倫,獲獎理由是他們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 【物理大師】傳說最水諾獎得主:本科歷史學,卻憑藉「一紙」博士論文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出道即巔峰!
    超模君曾經介紹了學歷史,最終成為數學、物理大牛的威滕(傳送門),然而竟出現了德布羅意姥爺的高分點讚!那今天,超模君就講講這位「宇宙最水諾獎得主」吧!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也讓他獲得1929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他也獲得了法國科學院享利·龐加萊獎章,受聘為彭加勒學院理論物理教授,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直至退休。
  • 3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當地時間10月3日,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瑞典揭曉。科學家探測到的是由黑洞合併產生的一個時間極短的引力波信號,持續不到1秒。它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於2015年9月14日抵達地球,被剛改造升級的LIGO的兩個探測器以7毫秒的時間差先後捕捉到。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四位女性得主季姿:現在對教學工作有更大的熱情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6日下午6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安德烈婭·季姿(Andrea Ghez)接受了現場記者的連線採訪。以下是《知識分子》精選出的部分問題及其看法。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揭曉的熱度還沒散去,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在瑞典科學院揭曉。2019年的物理學獎得主,因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被讚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現代科學史上的很多頂尖科學家同時也是諾獎得主。一般來說,諾獎成果代表了基礎科學的最高成就。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