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瑀 青年抒情女高
2020普羅科菲耶夫國際音樂大賽聲樂組評審
青年抒情女高音國際聲樂比賽獲獎者
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派留俄雙博士
(音樂史理論,聲樂表演)
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在站博士後
名師介紹
重慶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黨支部書記,音樂學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俄羅斯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史研究學會會員。
出版學術專著2部(俄文),主持省部級重點項目1 項,一般項目2項,作為第一主研人參研省部級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多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8篇,其中有7篇為ВАК(RSCI俄羅斯核心學術期刊),多次受邀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做學術報告。
曾工作於瀋陽音樂學院、白俄羅斯國家大劇院、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州「普希金」歌劇院,在歌劇《女人心》《這裡黎明靜悄悄》及《沙皇的新娘》等多部歌劇中擔任重要角色。
先後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14場
在首屆戈梅裡國際教堂音樂聲樂大賽 、第十三屆「Musica Classica」國際音樂比賽、第十六屆「金嗓音」國際聲樂大賽等國際賽事中獲名次獎;
於2014年在「金色之聲」國際音樂節中與俄羅斯著名指揮家費爾捷梅斯特合作,參演國際青年作曲家新作品展示音樂會巡演等各類音樂文化盛典。
任教10餘年,所教學生分別已工作於中國國家大劇院、中央民族歌舞劇院、遼寧省、重慶市歌舞團、歌劇院等專業團體及各地中小學。
對話大師
Q:吳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用最短的時間同時取得了理論和表演兩個博士學位,能否能給我們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權衡他們之間關係的呢?
A:說實話,讀書的時候我屬於「唱」累了就「寫」,「寫」煩了就「唱」的狀態,二者交替進行也沒感覺到累。事實上,我個人也認為,理論研究和舞臺實踐這二者之間並不衝突,相反,它們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舞臺是研究的成果轉化載體。從自身經歷來說,一方面,大量的作品積累和舞臺實踐,讓我親身體會到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作曲家是採用了怎樣不同的音樂語言來描繪情節、塑造典型人物,又是如何運用創作手法表現真實事件、揭示內心情感的,它為我更好地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事實依據;另一方面,豐富的理論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作品內涵。對各時期音樂風格、流派音樂特點以及不同作曲家創作手法的深入研究和掌握,使我的演唱更加接近創作初衷,風格特徵把握更為準確。
Q:吳老師,您在許多國際比賽中都有獲獎,是否能給大家分享一下比賽經驗?
A:當然。經驗談不上,可以給選手們說說我認為參加比賽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選曲。很多選手總認為大作品、難作品就能在比賽中佔優勢,實際不然。能否在賽場上把音樂作品詮釋清楚,並儘可能地向評委展現自己的獨特優勢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選曲時要把握好自身聲樂技巧和曲目難易的「度」,為嗓子不適、氣候環境等客觀不利因素留一點音高存量。同時,在揚長避短的原則下,作品風格和演唱技巧的搭配上應儘可能全面;第二,案頭工作一定要嚴謹、細緻、充分。背譜不是只背歌詞和旋律,需要對表情符號、速度記號等加以記憶並做曲式分析,對作品創作背景和作曲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特點以及作品風格、民族特色瞭然於胸;第三,心中有數,遇事不慌。平日練習就應該把自己放在作品的規定情境裡去詮釋音樂,塑造人物形象。
Q:那比賽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歌唱情感呢?
A:這是一個常談的問題。事實上,比賽是最終呈現,而主要的努力是靠賽前完成的。首先,演唱者平日一定要善於觀察。觀察生活中的自然,比如笑的跳躍,怒的爆發,憂的感嘆,思的綿長,悲的悽涼,恐的顫抖,驚的抽搐等,並把這些生活常態都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詮釋中;其次,我們都知道氣息的好壞是決定歌唱者能否準確塑造音樂形象的關鍵,因此,演唱者在歌唱技能訓練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氣息震顫頻率的變化練習,掌握如何用橫膈膜對「七情」進行主動控制。最後,就是站在舞臺上,漠視技巧,把作曲家的意思和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像談話一樣,隨心所欲,自然地對觀眾訴說、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