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修復有必要嗎?先不著急下結論~
這些琳琅滿目的修復項目你是否糾結過:骨盆修復、盆底修復、私處護理、子宮保養、胸部護理、腹直肌修復、身體塑型……僅一個骨盆修復還可細分為:
1·微力調整頸椎
2.微力調整胸椎
3.微力調整腰椎骶骨
4.脊柱S型側彎
5.骨盆歸位及閉合修復
6.修復盆底肌激活修復
7.恥骨分離閉合
8. O型腿矯正
9. X型腿矯正技術
10.腓骨矯正
該如何選擇?
哪些可以不做、哪些必須做、哪些是智商稅、
稚初幫你選,給你最直接的建議!
又是來坑錢的,一套做下來幾千大洋,人家沒做的寶媽也好好的,身材還是那麼辣。不怕花錢,就怕花冤枉錢。產後身體本來就有一個自我恢復的過程,為什麼還要找這些機構做各種修復,明顯是收「智商稅」!——你是不是也這樣想過?
擔心被套路?接著往下看!
從懷孕直至分娩,女性的身體可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產後各生殖器官以及身體都有一個自我恢復的過程。不過不同部位恢復時間差異很大!比如子宮由一個「西瓜」大小經過14天左右即可恢復至「梨」一樣大小、惡露在產後25天左右就變乾淨、而個盆腔器官的歸位需要2個月甚至更久甚至更久的時間。
不少產後恢復中心都會推薦大家儘早接受康復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其實對於大多數產後女性來說有些恢復項目即使不去做,身體也會逐步恢復,相當於交了智商稅。比如骨盆修復,商家們常說的「徒手骨盆修復」,為什麼很多大醫院根本沒有這項的恢復項目呢?因為對於絕大多數寶媽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做,時間就是解藥。
如果42天複查骨盆無異樣,且沒有明顯不適感,骨盆修復可以不做。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兩塊髖骨(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所組成。骶骨與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鬆動,對分娩有利。
骨盆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骨性連接,是支持軀幹、保護盆腔臟器的重要結構(如圖)。在孕期骨盆支撐著胎兒的重量,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同時是胎兒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
身體本身有自我恢復能力,
但是也有限度,如果超出了自我恢復限度,人體自身就無能為力了,就需要人為介入促進其恢復!
怎樣確定是否需要人為介入康復?
看42天檢查報告、看42天檢查報告、看42天檢查報告。
如果產後體檢報告,十分明確的告訴你需要進行相關修復,就不要猶豫了!
這就是你必須要做的修復項目。
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沒有適合每一個人的萬能的康複方案。
但有一項產後康復項目,醫生會推薦給超過90%的產後媽媽——盆底肌修復。
一項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盆底功能紊亂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經產婦20%患盆腔器官脫垂、1/3患尿失禁、7%患糞失禁。國外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女性尿失禁的發病概率為11%~57%,至少每10個女性就有一個被尿失禁困擾。
也就是說約有一半的產後寶媽會受到盆底問題的困擾,這絕對不是小概率事件,這部分寶媽都需要進行盆底修復!
還有更多的寶媽盆底肌達不到正常的等級,盆底肌分為0-5級,4-5級可以視為正常,90%的產後寶媽盆底肌為4級以下,百分製得分90%為80分以下,這些情況會被建議做盆底肌修復。
盆底評估報告建議
所以有必要進行產後康復嗎?
很簡單,
請查看自己的42天產後複查吧,如果你的報告結果是這樣的:
盆底彩超結果:膀胱下垂(陰道前壁膨出)子宮下垂,或者醫生給出的建議是這樣的:
那就說明需要進行產後康復了。
以上說明了骨盆修復和盆底肌修復,下面在說一下腹直肌修復。
首先應該學會腹直肌分離怎樣自測:
1、平躺仰臥,屈膝,露出腹部;
2、左手在頭後支撐,右手食指和中指,垂直探入腹部,身體放鬆。
3、上身抬起,感覺到兩側腹肌向中間擠壓手指,如果感覺不到擠壓,那麼就把手指向兩邊。 挪動,直到找到緊張的肌肉。測量兩側肌肉的距離。
4、自我診斷:2指以內為正常,2-3指間建議通過運動改善,3指以上建議就醫治療。
腹直肌分離自我鍛鍊治療方法:
1、仰臥:抬腿,下巴微收,雙手扶住右腿小腿上方,腰部緊貼墊子。然後吸氣準備,呼氣時右腿慢慢向遠處蹬出,吸氣不動,呼氣慢慢把腿收回。也可換左腿交替進行。如此重複,每組6-8次,每次2-3組。
注意事項:用手扶腿的時候,儘量向胸口按壓,令腰椎壓向墊子。另一條腿儘量向遠處伸,同時保持腰椎不要抬起。
2、站立:抬頭、挺胸、提臀、收腹,後腦勺、背部、臀部緊貼牆面,雙腳距離牆面30釐米左右,然後正常地吸氣、呼氣。如此重複,每組10-15次,每次2-3組
注意事項:避免手臂向後推牆,儘可能腹部向內收,主動靠近牆壁,想像用肚臍向牆壁方向靠近的感覺。
3、跪姿:胸椎自然後屈,腰椎自然前屈髖關節和膝關節垂直,肩關節和腕關節垂直,然後吸氣(小肚子放鬆),呼氣(小肚子盡力收回)。如此重複,每組10~15次,每次2~3組。
注意事項:整個過程不要改變脊椎的中立位,只有腹部在活動,想像將肚臍拉向腰椎的感覺。
如果情況嚴重可選擇到醫院接受治療。電刺激治療,通過持續的被動收縮,提高腹部肌肉興奮度,喚醒因分娩而受損的腹部肌肉,達到改善腹直肌分離的目的。
··產後42天開始,3次/周,30min/次,頻率50Hz,10次/療程。
··患者仰臥位,將2對電極片分別貼於腹中線兩側2cm,臍上2cm和臍下2cm各一片。
❤禁止仰臥起坐!仰臥起坐是練腹肌的好方法,但是如果已經有腹直肌分離了,千萬不要做這個動作,會加重分離。
強調說一下修復項目的修復順序:
正確的恢復順序是
1.盆底肌修復恢復支撐力後》
2.矯正骨盆框架 骨盆穩定後》
3.修復腹直肌 增加核心力量 內臟提升》
4.肋骨外翻修復 增加核心穩定性 恢復腹橫肌》
5.長期抱孩子背部變厚脊椎變形 矯正脊椎
肌肉骨骼同步修復效果最好
盆底肌修復
盆底肌是骨盆內部的網狀肌肉 控制著我們所有的生殖器官
在懷孕過程中 隨著胎兒子宮不斷增大 壓迫盆底肌 並且分娩後 盆底負重急速減少
盆底肌就像一張被過度牽拉的網一樣 變得非常鬆弛
重點加粗:
很多媽媽認為剖腹產對盆底肌影響不大
實際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會對盆底肌產生損傷
這是每一個有孕產經歷的女性都會經歷的問題
骨盆修復
孕期會分泌孕激素和鬆弛素使大骨盆打開 骶骨和髂骨之間產生縫隙
胎兒會下降到小骨盆 孕晚期恥骨聯合也會鬆弛產生縫隙 幫助胎兒娩出
所以很多媽媽產後會有屁股大 胯寬 腰疼 恥骨疼等問題
產後如果沒有正確恢復 還有可能導致骨盆歪斜 肌肉韌帶鬆弛 長短腿 嚴重甚至引起關節炎
重點加粗:
每個人骨盆問題都不一樣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以找專業整骨師進行檢查矯正
不推薦使用儀器修復 效果差 次數多
腹直肌修復
腹直肌分離指雙側腹直肌從腹白線分別分離
孕期隨著妊娠時間的增加 拉伸腹直肌的力量越來越大
產後腹部肌肉會鬆弛一段時間 後面自己逐漸恢復部分力量
腹直肌分離超過2cm 就需要藉助治療修復進行恢復
肋骨外翻
部分媽媽胎位偏高會抵住肋骨下沿 導致肋骨外翻 核心無力 腰腹變粗
脊椎矯正
產後媽媽抱孩子沒有保持正確姿勢 導致上交叉綜合症 背部變厚 脊椎變形 小腹突出
重點總結:
上面三個問題是最常見的也是最需要修復的
肋骨外翻和脊椎變形看個人情況選擇
產後可以同時進行盆底肌和骨盆的修復 兩者有相互修復的積極作用
產後問題沒有修復好時 不要做大力量的減脂運動 會加重症狀
最後,稚初康復,願所有產後媽媽康復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