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孕育幾千年的美食文明,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如何將美食文化引用到作文當中,為文章增添幾分靚麗色彩呢?
於小學生而言,其日常作文思路大致是講清楚自己的故事,再由此引申出道理和自己的感悟。這類作文最通常的寫法就是以小見大,小故事悟出大道理,加之文字富有正能量,符合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句子通順優美點綴不斷,順理成章就能拿到很高的分數。
明確這一點,引進食物作為素材的位置也就多了。可以是通過嘗試做道家常菜體會勞動的不易,品嘗菜餚中的酸甜苦辣,得出人生是繽紛多彩的無限感悟;也可以是開頭用比喻或排比的手法描寫食物,從而引出主題,例如母愛的溫暖是一碗熱騰騰的面,是一塊吃剩的魚頭,更是一杯溫熱的白水,每每憶起,無論離家多遠,心情多沮喪,心中的溫暖都在胃裡匯聚,融化了我的心田。
多積累這樣的文句,不僅自己寫得順暢,閱卷老師也看得心情愉悅。溫馨,是家的主旋律,菜餚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因此,在寫家庭和親情時,舌尖上的記憶是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
不過,小學作文的類型不止於此。狀物類作文估計是很多孩子的大敵了!
狀物,就是單純寫一件物品,通過物品象徵的意義,得出道理。如果引用美食作主題,那話就多了,從食物的歷史演變,到一道菜的烹煮過程,都能成為很好的材料。洋洋灑灑幾百字,信手拈來。不僅如此,寫食物也是寫勞動,寫背後的辛勤,更能讓孩子明白,一粒米都是來之不易的。
接下是來是中學生。
中學生主要寫敘事作文。不再是單純地講故事,而是在講故事的同時,做到講好這個故事,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又不顯套路。俗套的作文題材經過文人的妙手加工也能成為考場上的優作。要寫這類作文,不僅要求有很強的敘事能力和文字功底,還需要善用素材。小編羅列了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第一,食物可以寫託物言志的文章。怎麼託物言志?還是上述方法,通過描寫食物的歷史演變,或是一道菜的烹煮過程,眼前觀察與心理情緒變化相結合,一條線敘述,一條線輔佐,兩線交織,自然而然流露了情感,展示了主題思想。
第二種,食物可以作為情感的羈絆。小學與初中寫作的最大不同,就是深入切題,深入挖掘材料中的內涵,再通過文字表現出來。對於表達情感類的作文,食物是普遍選材之一,尤其表現在親情。母親、父親,他們用最樸實的行為笨拙地表達對自己孩子的愛,可以是簡單的食物,可以是鼓勵的言語,可以是默默無聞的付出。寫這類的文章,不能只描寫心理變化過程,要佐之以食物細節描寫,化情感的抽象為食物的形象。如此這般,老掉牙的題材也可以煥發新生了。
第三種,用一種食物作線索或象徵。這與託物言志的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便不做贅述了。
高中生常寫議論文。加入一些適當的美食元素,不僅可以讓作文增添文氣,也使得文風多了幾分質樸趣味。小編在搜羅一些高考滿分作文時,經常能見到食物的痕跡。這裡介紹幾種常用寫法。
第一個,積累關於食物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這類素材應用廣泛,常見的主題像傳統文化、垃圾分類、經典傳承、開放共贏,甚至19年全國一卷的高考題目勞動,也可以引入許多關於一粥一飯的素材作為寫作背景,鋪就文章底色。
第二個,作為論證的正反例子。議論文講究辨證議論,但理科思維不強、不會深入論證的同學該如何掩蓋自己的弊端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舉例論證,通過事例得出結論,一正一反,就達成了辨證的效果。
第三個,記敘文寫作。其實與初中的任務驅動型寫作無差別,依舊是託物言志的套路。只是文字不再流於表面功夫,更精緻,更為深刻了。一般來說,記敘文適合文筆斐然,有記敘文寫作功底的同學,穩妥起見,選擇議論文更能在考場上取得一籌。
寫到這裡,其實還有很多可說。寫作文就是積累的過程,需要練習思路,積累文採和感悟。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奮發有為,希望各位同學都能在考場上取得好成績,如夢奔赴下一場山海!
主筆原創/不作食味
圖源:視覺中國,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