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民生,美術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兼任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與藝術設計分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
馮民生 晨曦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藝術進入了多元多樣化的時代,各種表現形式和藝術樣式競相輝映,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並存而相互彰顯,不同的藝術觀念交匯而並行不悖,尤其是以觀念為先並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的當代藝術,如影像藝術、裝置藝術、綜合藝術,已經超越了傳統藝術的概念成為具有時代特徵的新的藝術形式。在藝術的多元多樣化狀況中,在藝術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也使得現狀極為複雜,藝術與非藝術的並存、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各種藝術觀念的充斥,構成了當代藝術現狀的內在張力和複雜境遇,致使評判藝術作品的標準也變得十分模糊,藝術與非藝術、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等屬性判斷也趨於含糊。面對如此複雜的藝術現狀,藝術批評應該當仁不讓地出面,積極地參與到當代藝術創作的實踐之中,以自己獨有的視野,判斷、引領藝術創作和欣賞,揭示藝術創作規律,闡釋當代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發揮文化引領的作用,介入對當代藝術的思考與評價,以獨有的身份和立場,正本清源,提高當代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判斷力,為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起積極作用。
伴隨著現代藝術體系的確立,藝術批評學科得以誕生。藝術批評在一開始就肩負著向社會大眾介紹和闡釋藝術作品價值與意義,將視覺觀念和經驗轉換為文字語言的社會功能。如此看來,藝術批評是一種特點突出的人文科學,它包括藝術理論研究、藝術作品評論、藝術作品鑑賞以及藝術作品的比較等多種領域,它囊括藝術史、藝術理論的全部內容,是一種對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藝術創作進行判斷、解釋、評價的系統研究。在奧夫相尼柯夫主編的《簡明美學詞典》中這樣定義藝術批評:藝術批評「指對具體的藝術現象的分析。這種分析同對藝術作品優缺點的評價,對個別文學家、藝術家和作曲家的創作以及藝術、文學和音樂中的整個流派的優缺點的評價,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1](p71)。奧夫相尼柯夫的《簡明美學詞典》無疑強調了對藝術作品和創作現象得失的評價和鑑別,注重的是對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和審美價值的判斷。而美國藝術理論家吉伊根則把藝術批評解釋為三類,他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藝術批評基本上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日記式的(Diatistic)通常也稱感情式的(Emotive)、印象式的(Impressionistic)或自傳式的(Autobiographical)批評,這種批評是批評家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第二種為形式主義的(Formalist)又稱內心的(Internal)、內在的(Intrinsic)或自發審美的(Aesthetically Automous Art Criticism)藝術批評,它描述藝術作品的特性和品質;第三種是背景主義的(Contextualist)也稱藝術史的、心理分析的和思想藝術的(Art-historical,Psychoanalytical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批評,這一派強調影響作品形成特定形式或具有某種特別含義的因素和力量。」[2](p33)吉伊根把藝術批評的內容概括為: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史。他主要從藝術批評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劃分,更加強調的是批評者的感受和對作品的闡述,突出鑑賞的作用。
無論學者對藝術批評的含義如何理解,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現象和藝術作品的判斷、評價作用都是主要的。它突出從一定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成敗得失、是非功過作出評價。
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和藝術發展更加需要藝術批評的介入,這是由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和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馮民生 春天的氣息
當今社會,受現代科學技術和消費文化的影響,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已經跨越了傳統的範疇。同時,社會的民主化與藝術自主程度的提高,使得各種藝術語言與表達方式共生並存,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寫實與寫意,甚至利用現代新材料和影像技術所形成的新藝術形式,以及以觀念為主的裝置、行為等當代藝術形式也登堂入室,各領風騷。可以說,各種藝術形式共同構成一幅多元多樣化的共生場景。但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當今藝術的評判標準趨於模糊,而這種模糊性來自於不同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的不可通約性和認同,造成藝術創作的失範。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藝術屬性的認定和對藝術家的判斷來自於經典藝術所形成的範式,而這種範式也形成了人們對藝術、藝術家屬性的基本認識。當人們接受了經典藝術作為藝術範式的規定性後,又會用這種範式作為本體論標準來鑑別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屬性。而在當代藝術中有一種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傳統藝術的反叛。如果用傳統藝術範式去審視和衡量當代藝術的屬性,就會失效,甚至不承認它的藝術屬性。可以說,在當代藝術多元多樣化的藝術境遇中,用傳統的藝術觀念審視當代藝術其標準幾乎失效,用現代藝術觀念評判傳統藝術更是失語。在多元多樣化藝術境遇中存在著藝術品與藝術家身份認同的困難。
當今社會的消費特點明顯,受消費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評價都浸染了明顯的消費因素和經濟成分。在消費社會裡,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在大眾中形成一種觀念,藝術作品價值的高低應該與經濟價值的多少有關,把藝術作品的價值等同於經濟利益的多少,使得經濟效益成為衡量藝術作品價值的唯一手段,其結果,造成藝術創作量大於質,重複、模仿現象泛濫,贗品充斥藝術市場。經濟效益改變了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判斷,長此以往,也勢必造成藝術品判斷標準的失範。
馮民生 春雨中的油菜花
在當代,受現代藝術觀念和消費觀念以及經濟因素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現象屢見不鮮。審視中國當前的藝術市場,就繪畫而言,一些已經取得一定社會影響,仍然活躍在當今畫壇的畫家,一年內可以創作出幾十幅甚至上百幅作品。我們拋開作品的藝術價值不談,這種一年創作上百幅作品的現象本身,已經違背了藝術創作規律。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優秀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迎合市場,成為市場的奴隸。藝術創作是十分艱辛的事情,不僅需要精力的投入,而且也需要感情的投入和依靠不斷地求新求變來支撐。一年創作上百幅作品的現象所產生的結果必然是,畫家就幾個構圖和樣式,翻來覆去地畫,不斷地重複,致使畫家成為一個機械生產的工匠。而在電視劇創作中,受經濟效益的驅使,追求收視率,可以在劇情中顛覆歷史邏輯,用戲謔和調侃的手法對待嚴肅的歷史故事,主觀地改變歷史事實,影響了大眾對歷史的看法。
需要清楚的是,在消費社會裡,藝術品被作為一種符號消費。在符號消費的邏輯關係中,消費者消費的不是消費品的價值本身,而是附著在消費品上的一些其他成分。這種成分並不增加消費品的價值,甚至使得消費品本身的價值有所削弱。藝術成為商品,而商品的價值主要以符號的形式來體現,人們以消費符號價值的多少而彰顯自身的社會地位。人們在藝術品的消費中已經不關心藝術品本身價值的高低,也不關心其審美,關心的則是藝術品的符號製造者是何等身份。在這種消費形成的狂歡中,藝術家以不斷地複製符號化的藝術品為能事,大眾也心甘情願地接受商品的控制,這樣一來藝術的價值消磨在消費之中,藝術價值被消解,藝術創作脫離藝術的創造規律。在市場的影響下,畫家不會過多關注作品的藝術價值,而是一味關注市場的因素。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藝術價值的消解,藝術創新品格的減退。在如此的藝術狀況下,社會的發展與藝術實踐更加需要藝術批評,它應該更為有力地介入藝術創作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指導,揭示藝術的創造規律,引導大眾正確欣賞藝術品和消費藝術品,以推動藝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審視我國的當代藝術現狀,我們對多樣化的藝術現狀和繁榮的藝術創作局面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一些需要理論加以廓清的創作現象感到憂慮。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的現代藝術作品展中常常聽到這樣的疑問,這是藝術作品嗎?觀者抱怨看不懂。而在藝術界又不時聽到當今沒有批評的言論,並認為藝術批評已經失去了批評的口吻,沒有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和評價,而成為了讚美的頌歌。藝術批評家們的批評,不是客觀評價與評判,而常常是受制於人的讚揚與抬高。在當今,藝術批評家常年被畫評和展評所糾纏。在這種畫評和展品中,以讚美和褒獎為主要內容,幾乎沒有了批評家應有的鋒芒和犀利,致使當今在藝術批評家立場和觀點的嚴重缺位。在藝術批評缺位的狀況下,「藝術大師」和「著名畫家」的稱謂泛濫,「大師」滿天飛,「著名畫家」比比皆是。造成這樣的現象與多元多樣化現狀中藝術品判斷標準的模糊有關,與消費社會藝術成為商品有關,但是也與批評家對當代藝術創作現狀的介入和理論思考不夠有關,更與藝術批評的嚴重缺位不無關係。有學者這樣描述當代中國藝術批評的現狀:「很多『表揚』還要以『學術研究』的形式來進行,甚至假以小罵大幫忙或偽裝爭鳴的策略。學術與藝術的市場化,金錢與利益日趨成為學術與藝術的幕後推手。越來越多的症候表明,利益對於學者和藝術家產生的形塑力量超過道德的力量。」[3](p38)在當今複雜的藝術境遇中,由於藝術批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甚至有缺位的現象,使得人們抱怨當今沒有藝術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
馮民生 德國庫倫斯堡寫生之一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中,受現代科學技術和消費觀念以及商品經濟的影響,藝術發展的多元化特徵日益明顯,傳統形式與現代樣式並存,各種藝術觀念充斥其間已經構成當今藝術的基本狀況。不可迴避的是,當前我國藝術在繁榮的背後,是不同追求相互交錯,不同觀念交相匯流。而在眾多不同的追求與觀念中,因為消費觀念和市場化、媒體化的共同作用與誘惑,藝術的價值取向開始向某些方面不斷傾斜,已經出現了觀念上的混亂與生態上的失衡,使得藝術形勢變得愈加複雜。需要清楚的是,在藝術發展現狀如此複雜的今天,各種非藝術因素滲入了藝術的評判標準之中,加之傳統藝術標準針對現代藝術評價的失效和新的藝術標準尚未樹立,使得當今藝術作品的價值判斷難以確定。在這種複雜的藝術境遇中,藝術批評應該表明自身立場,積極地幹預藝術創作。在這種特殊的藝術現狀中,社會更加需要藝術批評家介入藝術創作,以本學科應有的特點和責任,指點迷津,撥亂反正,使得藝術的評判標準趨於明晰和客觀,引導觀者欣賞藝術作品和正確消費藝術作品。
在當代藝術批評要走出自說自話的局限,跨越受制於讚美的藩籬,要做到客觀、公允,使藝術批評真正體現出批評的品性,實現推動社會進步和藝術發展的主要作用。根據當代社會和藝術發展的現狀,目前迫切需要藝術批評著力研究藝術實踐和藝術欣賞中的具體問題。
馮民生 德國庫倫斯堡寫生之二
在多元藝術觀念兼容並行的當下,藝術批評要針對當代藝術創作與欣賞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和思考,促進藝術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的解決。藝術批評的主要功能就是判斷和評價。在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已經不同以往,藝術觀念的變化和形式語言的更新,使得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判斷愈加艱難。在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曾幾次出現藝術理論家就藝術品、藝術家的概念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如20世紀60年代美國哲學家阿瑟·丹託和喬治·迪基就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衡量標準提出「藝術界」和「慣例論」的觀點,並發出藝術終結的呼聲。其實,丹託與迪基關於藝術定義的理論探討,就是對當時藝術與非藝術、藝術家的身份認同問題的回應。在藝術逐漸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困擾藝術理論家的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藝術家的屬性等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這就使得當代更加需要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是藝術作品和觀者的橋梁,是觀者的引導者。藝術批評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認識與闡述,並告訴觀者藝術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在當代社會,由於藝術創作觀念和表現形式的變化,一些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變得隱晦而難懂,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判斷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藝術理論知識,否則對於一般的觀者來說,要客觀認識藝術作品的價值是十分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批評就應該對觀者進行引導,分析和揭示藝術作品的價值,使觀者在欣賞中能夠較為客觀地認識藝術作品的價值。
馮民生 終南早春
藝術批評在向觀者介紹種種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使命是向觀者傳授如何判斷藝術作品的價值,提高他們對藝術品的識別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審美趣味。當然,這一切並不是通過抽象的高談闊論與晦澀難懂的術語實現的,藝術批評更多是通過對一件件藝術作品的分析並清晰顯示把握藝術作品的方式,從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等方面作深入闡釋,使得觀者能切實地感覺和認識到藝術作品優與劣的依據,從理論上判斷和認識藝術作品的價值。藝術批評對作品的判斷與評價要有充足的說服力,這不僅因為結論的明確,更重要的是因為得出結論的必然過程。在這種意義上,藝術批評所提供的判斷方式遠遠比對某一作品的具體結論更為重要。
大多數的藝術欣賞者對於藝術品的觀看只限於作品的內容和直觀的感覺。藝術品的內在含義和形式美感往往被觀者所忽視。所以,許多觀者在觀看藝術品時喜歡具象的,甚至帶有敘事情節的畫作。這些具象的、帶有敘事情節的畫作往往能使他們把畫作與自己的生活體驗聯繫起來,產生共鳴。當然,寫實的和具有敘事情節的作品能較好地與觀者產生共鳴,但是觀者如果對它作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就需要批評家對作品的形式美感和獨特的風格特點,以及作品背後的含義作進一步分析,使觀者更為客觀地認識作品的審美價值。如果說具有寫實與敘事情節的藝術作品觀者還能較好地加以欣賞的話,那麼具有當代藝術特點的抽象、裝置、行為、影像等藝術作品如果沒有藝術批評的引導,觀者是很難理解和欣賞的。抽象的藝術作品是取消了物體的具體形象,從藝術本體出發,把點、線、面、色彩等藝術元素智性地組合起來,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藝術畫面,更充分地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藝術觀念。這樣的抽象作品,畫面中沒有現實生活對應的事物形象,這樣會使沒有藝術理論知識的觀者在欣賞時難以客觀理解作品的價值,甚至有看不懂的現象。而一些裝置藝術作品,多是利用現成品來組合,其形式已經跨越了傳統藝術範疇。對於觀者而言,如果要很好地理解裝置藝術沒有批評家的引導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批評家能依照藝術的創造規律和理論知識給予恰當地引導,對這些讓普通觀者看不懂的作品加以闡釋和分析,就會引導觀者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進而認識作品的價值,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理論修養。
在當代,由於藝術發展面臨如此紛繁複雜的境遇,藝術在實踐和發展中產生了諸多新問題,而對於這些新問題的解決,必須要藝術批評的介入,以新的思想和方法對新的問題進行探討,這就構成了藝術理論的創新點。在當代藝術發展中,藝術批評的作用將愈加重要。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分析主義哲學家丹託就充分肯定了藝術批評家的重要性,尤其在藝術與非藝術界限模糊的境遇中,批評家更為重要。他說道:「現在,如果我們憑這些條件看待我們不久前的藝術,它們儘管壯麗,我們卻看到的是某些越來越依賴理論才能作為藝術存在的事物,因此理論不是外在於它尋求理解的世界的事物,因此要理解其對象,理論就得理解其自身。」[4](p101)丹託在這裡一方面強調理論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理論的應用性。
在當代藝術發展中,藝術批評已經成為藝術理論創新的生長點。藝術批評直接面對的是藝術發展現狀和創作實踐活動,它把藝術作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析、評價。同時,它也包括對各種藝術現象和藝術流派進行考察和研究。而且不可否認的是,藝術批評是一種以理論為支撐的實踐活動。它是以理論為指導並利用藝術史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所展開的對藝術作品的判斷與評價活動,因此,藝術批評構成了藝術理論的主要內容。
藝術批評一直以來都是藝術理論主要的創新點。研究發現,藝術批評總是把著眼點放在新的藝術現象、新的藝術作品以及新的藝術流派上,不斷地在藝術發展現狀和創作實踐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從而不斷豐富和發展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研究成果,使藝術理論和藝術史從現實的藝術創作實踐中獲得新的資料和素材。對於具有時代特質的藝術新問題的解決,不但需要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新觀念。而正是針對藝術新現象、新問題的新的研究方法和觀念,構成了新的藝術理論因素。縱觀西方藝術理論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藝術批評構成了富有時代特質的理論成果。從最初的藝術本體論所生成的諸多起源理論,到發展中的認識論所生成的諸多藝術構成和藝術創作規律的探討,從19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實證主義、自然主義理論到20世紀後的形式主義、存在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都是從藝術現狀與藝術面臨的現實問題切入,是以藝術批評展開的。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從19世紀後藝術批評業已成為藝術理論的主要創新點。
在藝術多元化的當今,無論是社會的進步,還是藝術的發展,比任何時期都需要藝術批評。藝術批評應該是一種客觀而誠實的評價表達,使許多人們模糊的問題變得清楚,甚至引導人們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而當今由於現代科學技術作用和藝術觀念的並存狀況,各種新的藝術形式超越傳統藝術的知識範疇而變得晦澀難懂,更難以取得觀者的普遍認同,這樣就更需要藝術批評的參與,對一些藝術觀念、形式和創作現象進行闡釋、判斷、評價,發掘其價值,對當代藝術的創作規律進行揭示。藝術批評應該引導和保持客觀的立場,正因為如此,批評家又被認為是導師,是引領者,而導師和引領者的身份是社會賦予批評家的責任並由他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奧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內依.簡明美學辭典[M].馮申,譯.北京:知識出版社,1982.
[2]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M].滑明達,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方寧.無法迴避的問題[J].當代作家評論,2011(2):37-40.
[4]阿瑟·丹託.藝術的終結[M].歐陽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原文刊於2015年第6期《藝術探索》)
馮民生 德國寫生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品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