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從2007年到2017年,吉曉輝"掌舵"浦發銀行整整十年。4月12日晚間,浦發銀行正式公告稱,因年齡原因,吉曉輝辭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的職務。
在多數人眼中,吉曉輝"大氣"、"低調"、"務實"。他出生於1955年10月,1973年參加工作,開始了在工商銀行長達20年的工作經歷。2002年從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職位上離開,進入上海市政府部門,擔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2007年5月底,吉曉輝通過浦發銀行董事會選舉替代金運,正式擔當該行董事長,他稱這為"歸隊"。
十年來,在吉曉輝的帶領下,浦發銀行實現了由區域性銀行向全國性銀行的跨越,邁入全球銀行業 30 強。浦發銀行總資產從十年前的不足700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近六萬億元,年均增長22.91%。截至2016年末,浦發銀行總股本由2007年末的43.55億股增至216.18億股,股東權益由2007年末的283億元增至3679億元,2016年營業收入1607.9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方面,2016年為531億元,而2007年為55億元,十年來增長8.65倍。
十年間,浦發銀行並非總是面對鮮花與掌聲。備受關注的就是在2008年,上海雲峰劇場,浦發銀行股東大會上,一位股東代表斥責浦發銀行增發是"惡意圈錢",還贏得了在座171位中小股東的陣陣掌聲和笑聲。另一位股東詢問浦發為何不配股而要增發,說中小股民最討厭增發為何不定向增發,增發是對老股東的傷害。
次年,2009年8月25日,浦發銀行宣布150億元再融資方案獲批。這一敏感消息引發了股民的拋售潮,該股一直萎靡不振並一度跌停,而其他銀行股也受其拖累全線重挫。
而在吉曉輝任職的第五年,花旗拋光了浦發的股份。2012年3月19日,美國花旗銀行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將其所持的5.06億股浦發銀行股份轉讓給太平洋保險及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價為8.33元/股,相當於當日收盤價9.28元/股打九折。據花旗集團披露,按照當前匯率計算,他們通過這次交易一共獲得了3.49億美元的稅後利潤。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花旗和浦發從企業文化上就並不相融合。花旗是進取型的,是希望能獲得話語權的,而浦發作為上海本地的金融國企又具有一定保守性,雙方矛盾不可避免。
在薪酬方面,吉曉輝年薪一直低於時任浦發銀行曾經董事會秘書、董事的沈思。比如,2008年吉曉輝年薪176萬元,沈思為383.6萬元。2011年、2012年、2013年、2013年,吉曉輝和沈思的年薪分別為209.95萬元、281.29萬元。
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網際網路金融的加速發展,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浦發銀行也面臨不少挑戰,銀行業利潤增長和風險控制壓力增大等種種難題擺在面前。
當前,浦發銀行正式告別「吉曉輝時代」,將迎來「高國富時代」。新的董事長接任後,如何揚新帆繼續航行,我們拭目以待。
2007年接替金運 吉曉輝回到老本行
浦發銀行成立於1993年,於1999年獲準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
吉曉輝的職業生涯在他52歲的時候走上了回歸的軌道。他再度回歸到曾從事了20年的銀行業。2007年5月底,吉曉輝通過浦發銀行董事會選舉替代金運,正式擔當該行董事長。
金運出生於1946年,從2005年9月28日起擔任浦發銀行董事長職務。從2005年至今,浦發行已更換三任董事長。2005年9月,任職5年、當時62歲的張廣生揮別浦發行,金運接掌,任期到2008年9月結束。然而不到一年半時間,61歲的金運就退出前臺。有關領導在宣布時表示,做出這一重大決定,原因是基於上海市有關部門對市屬企業主要領導的退休年齡有統一規定。金運也在會上對組織安排表示理解。
吉曉輝1955年出生於江蘇,曾任中國工商銀行多家分行行長,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在出任浦發銀行董事長之前,吉曉輝是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兼市政府金融辦主任。
市場消息稱,作為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的名稱顯然不夠「全國化」,對其進一步發展會起到限制作用,將更名為「東方銀行」。當年8月18日,吉曉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浦東發展銀行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價值和效應,不會考慮更名,畢竟旗下有8000多億資產。
年報顯示,2007年該行業績向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5億元,基本每股收益1.263元。浦發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雙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為258.76億元;2007年底,總資產為9149.80億元。
2008年:小股東斥責浦發銀行增發惡意圈錢
2008年1月9日,浦發銀行召開「新標識揭幕儀式」。這意味著,從即日起,浦發銀行在全國的品牌宣傳將統一啟用中、英文簡稱「浦發銀行 SPD Bank」的新標識。
而就在當年3月,浦發銀行增發8億股的再融資方案也以超過89.79%的贊成率獲得股東大會高票通過。吉曉輝表示,浦發銀行上一次增發募資60億元,但因恰逢股改從議案開始到完成用了三年時間,60億元資本金基本都用來「還帳」,沒有根本上解決資本充足率的問題。2007年業務有很大發展,資本不足的問題也就隨之顯現。
然而,就在這一年,小股東斥責浦發銀行增發惡意圈錢。2008年3月19日上午,在雲峰劇院召開的浦發銀行股東大會上,她是第一位發言的股東代表,並贏得了在座171位中小股東的陣陣掌聲和笑聲。
有股東給浦發算了一筆帳,質疑增發的意義。浦發銀行這次融資總額充其量不過200億,但在公布增發議案之後導致股價下跌,市值已經蒸發了700億元。這樣劃不划算?這讓股東質疑增發的「時機、價值和數量」。
這位股東甚至略顯嘲弄地表示,8億股是個不疼不癢的數字,「在現在的市場情況下,增發除了股價下跌,對浦發的形象造成損失外,200億實在很沒意思。」
還有一位股東說,「增發對大股東而言是好事,但是小股東要通過二級市場買賣,如果把增發改為配股,浦發的股價肯定上漲,不信可以試試。」
2009年8月25日,浦發銀行發布公告稱,公司非公開增發A股獲得證監會有條件通過。這一敏感消息引發了股民的拋售潮,該股一直萎靡不振並一度跌停,而其他銀行股也在其拖累下全線重挫。
2010年中移動入股 388億存款涉利益輸送
2010年3月30日,浦發銀行舉行2010年第一屆股東大會,會議順利通過了向中國移動定向增發的議案。會上,投資者對於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的合作表達了強烈的關心。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何時能完成融資;二是合作前景到底怎樣;三是有無合作的必要。
吉曉輝介紹了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中國移動的原因。吉曉輝稱,「其一,有利於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其二,有利於金融業增強輻射和做大做強,做好移動金融概念;其三,有利於浦發銀行轉型發展,零售業務會有突破性發展;其四,從根本上解決浦發銀行資本充足率問題。」
11月25日,中國正式入股浦發銀行,《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上海舉行。依據協議,中國移動將持有浦東發展銀行的20%股份,雙方將在行動支付和移動電子商務領域開展深入合作。
2013年,浦發銀行中報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中國移動在浦發銀行存款高達388.45億元,其中,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存款為329.78億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財務公司存款58.67億元。浦發銀行上半年給中行動支付了6.09億元的利息,由於浦發銀行未披露中移動的日均存款水平,無法精確測算其利率水平,但如果將報告期末的時點數來計算的話,年化收益率約為3%,明顯大於活期存款的利率,由此可以推斷中移動在浦發銀行大部分存款為定期存款。定期存款的穩定性高,對浦發銀行顯然是關照有加。
這些是否涉嫌利益輸送?浦發銀行中報披露,有一筆高達3000萬元的針對中移動的「業務與管理費用」,但浦發銀行並沒有具體披露這筆費用的詳細情況。
2012年花旗折價一成拋空浦發 高層大變動
2012年3月19日,浦發銀行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已於當日通過大宗交易向機構投資者轉讓了所持的逾5億股公司股份,徹底拋空了所持有的浦發銀行股票。
花旗集團亦同時宣布了這一消息。花旗表示,已定向售出了其所持的2.71%的浦發銀行股票。按照當前匯率,該項交易的全部收入為6.68億美元,計稅後獲利約3.49億美元。
上交所大宗交易平臺顯示,花旗銀行共分三次將上述股權轉讓於太平洋保險集團及其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價格均為每股8.33元,這較浦發銀行昨日收盤價9.28元折價10.24%左右,成交總價42.16億元人民幣。
資料顯示,花旗自2003年1月投資近6億元人民幣正式入股浦發銀行,持有佔當時總股本5%的浦發銀行股份。此後隨著浦發銀行引入中國移動等新戰投,花旗銀行持有浦發銀行的股份佔比逐步降低。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花旗和浦發從企業文化上就並不相融合。花旗是進取型的,是希望能獲得話語權的,而浦發作為上海本地的金融國企又具有一定保守性,雙方矛盾不可避免。
值得注意的是,步入2012年,浦發銀行高層變動大大出乎了業界此前的預料。最終,57歲的董事長吉曉輝獲得連任。
2012年9月,中金所原總經理朱玉辰空降出任浦發銀行行長。當年早些時候,浦發銀行還調整了6名副行長的分工:穆矢分管資金和金融機構業務;姜明生分管個人零售板塊;冀光恆分管公司和投行業務板塊;劉信義分管財務、風控和戰略;商洪波分管合規、案件防範和信息科技;徐海燕分管運營和培訓教育。
2014年-2016年:金控領域版圖日漸完善
2014年開始,浦發銀行通過定向增發整合收購上海信託,並連同上投摩根、國利貨幣納入銀行集團化管理框架,從啟動到完成歷經兩年時間。
浦發銀行表示,收購整合上海信託,將會給公司帶來多方面的正向效應:能夠進一步發揮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的優勢,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經營格局,增強公司與上海信託的聯動協同效應;能夠提高公司全方面服務客戶的能力,有利於強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打開發展、盈利和估值空間;能夠實現強強結合,有利於增強公司和上海信託抵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
2016年完成對上海信託的收購後,浦發集團經營擴展至基金、信託、租賃、境外投行、村鎮銀行、貨幣經紀等多個金融業態。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和中資企業走出去趨勢,國際化經營方面整合了包括離岸、自貿區和海外分行在內的經營資源,打造海外經營平臺。
吉曉輝曾在董事長致辭中寫道,「海不辭水,始能成其大;山不讓石,故能成其高。」
2017年吉曉輝「解甲」 高國富「接棒」
4月12日晚間,浦發銀行公告稱,公司收到董事長吉曉輝提交的辭呈,出生於1955年的吉曉輝因年齡原因,辭去在浦發銀行的全部職務。
事實上,早在4月10日,上海市委組織部就已先後到中國太保和浦發銀行宣布了人事任命:原中國太保董事長高國富接任浦發銀行黨委書記,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孔慶偉接任太平洋保險集團黨委書記。
相關工作進度顯示,浦發銀行董事會、中國太保董事會分別已通過董事會決議,審議並全票通過提名高國富為浦發銀行董事候選人、提名孔慶偉為中國太保第八屆董事會執行董事候選人的議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金融國資系統內,中國太保與浦發銀行同為三大金控平臺之一,但高國富此前未曾有過銀行從業經驗,孔慶偉也沒有從事過保險業,因此兩大金控平臺的下一步發展值得關注。
吉曉輝十年:浦發總資產從7000億到6萬億
浦發銀行總資產從十年前的不足7000億元發展到現在的近六萬億元,年均增長22.91%。淨利潤從同類型股份制銀行的第5位上升到目前的前三位。2016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31億元,2007年為55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浦發銀行總股本由2007年末的43.55億股增至216.18億股,股東權益由2007年末的283億元增至3679億元,增長13倍。2016年年末總市值為3504.32億元,位列股份制銀行第2位,所有A股上市公司第12位。
十年磨一劍,這位幾乎每天早上七點半就到銀行辦公的董事長帶領下的浦發銀行,其發展也是一個聚少成多,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多名浦發人士指出,吉曉輝對於浦發最深遠的影響,在於四點:提出了「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現代金融服務企業」的願景;設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讓「新思維,心服務」的品牌標語深入人心;打出了「守正出奇」的一套策略。
銀行業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已去
還記得曾經,某位銀行高管一句無心之語引發了各界對銀行暴利的質疑。「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然而,銀行業好日子已去。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銀行淨息差高位回落;此外,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不斷傾斜,網際網路金融加速發展,讓銀行「躺著賺錢」沒那麼容易。
從「坐享其成」、「躺著賺錢」到近兩年「淨利微增」、「不良攀升」,曾經的「香餑餑」銀行業如今有苦難言,甚至連「宇宙大行」都頗顯無奈。
曾擔任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的楊再平表示,銀行業必須要換新的活法。銀行業好日子已經過去,已經陷入困境了,突圍困境已經是勢在必行。
浦發銀行2016年年報顯示,不良貸款率1.89%,較上年末上升0.33個百分點。浦發銀行表示,不良率略有增高,主要原因是實體經濟下降沒有好轉,再加上外部市場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導致風險蔓延到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之後浦發銀行將加強不良貸款分類管理,加大核銷力度。
在2016年年報說明會上,針對銀行業發展的話題,浦發銀行高管認為,未來銀行業轉型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浦發銀行行長劉信義則表示,「不良率在各地區出現了不同的變化趨勢,很難說已經見底,還需要一定時間,但時間不會太長,從各種指標來看,已經處於黎明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