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抗戰歷史,這些地方值得去「打卡」

2020-12-18 騰訊網

電影《八佰》熱映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成為熱門參觀地點。而我們廣東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之一,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英烈,廣東人身邊就有不少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點擊查看大圖)

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近日發出通知,公布第三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廣東有2處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入選,分別為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國務院分別公布第一批80處、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廣東第一批入圍2處,第二批入圍3處。目前,廣東共有7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南方黨建智庫梳理製作廣東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紅色地圖,與您一起走讀廣東抗戰史。

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廣東「鐵軍」名揚淞滬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水蔭路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廣東籍將領謝晉元帶領中國軍隊「八百壯士」保衛上海四行倉庫的英勇故事。在淞滬會戰前5年,另一支以廣東籍將士為主的「鐵軍」,也曾在第一次淞滬抗戰中震驚中外。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抗戰時期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為「鐵軍」。1932年1月28日,日寇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都是廣東人,他們率全軍將士奮戰抗擊敵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一 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了日本企圖侵佔中國的步伐,激發了全國軍民衛國禦敵的鬥志,開創了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位於廣州市水蔭路113號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就是為紀念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 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於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共有1983位先烈長眠於此。目前,陵園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第一批入圍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東江縱隊紀念館——孤懸敵後的抗日指揮中心

東江縱隊紀念館

地址: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景區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抗戰期間,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臺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1943年12月2日,東江縱隊成立,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治委員、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楊康華任政治部主任。隨著東江縱隊不斷發展壯大,1945年5月,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機關和東江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後勤機關先後進入羅浮山,司令部設在朱明洞衝虛古觀,政治部設在白鶴古觀。東江縱隊抵達羅浮山後,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羅浮山成為華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指揮中心。

抗戰中,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與瓊崖縱隊和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廣東共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在深圳、惠州、東莞。位於惠州羅浮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展示了500多幅真實的歷史照片,陳列了98件文物。其中,一臺重約一千斤的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被譽為「鎮館之寶」。2014年8月,東江縱隊紀念館入圍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三灶「萬人墳」——無聲訴說日軍侵華罪證

三灶島侵華日軍罪行遺蹟

地址: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

1937年8月9日,日軍侵佔中山。1938年2月16日,日軍佔領七區三灶島(現屬珠海市),隨後在島的南部修建飛機場,把三灶作為侵略華南的橋頭堡。

三灶飛機場工事建成後,兇殘的侵略者把從朝鮮以及中國臺灣、東北和當地萬山、橫琴等地抓來的3000民工全部殺害。不甘屈辱的三灶人民拿起武器與日軍抗爭,日軍當即在三灶施行「焦土政策」。1938年農曆三月12日—14日,日軍洗劫魚弄村、上表、鄧家灣等36座村莊和164艘漁船,在全島施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短短三天內,島上北部村落被焚為焦土,屍橫遍野,慘絕人寰。在淪陷八年中,日軍殺害三灶同胞2891人,餓死3500人。

抗戰勝利後,三灶人民將死難同胞屍骨搜集埋葬。1948年,華僑捐款在上茅田村建了「萬人墳」。1979年,當地華僑捐資,將墳遷至對面竹瀝山新址,修建了「三灶島三 一三死難同胞紀念碑」,這是廣東省內罕見的日軍侵華罪行遺址。據中山縣誌記載,1934年中山的人口為116.8萬人,1943年為74.47萬人,銳減36.24%。

三灶島侵華日軍罪行遺蹟包括:萬人墳、千人墳、侵華日軍慰安所等遺址。2013年5月入選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名單,2015年8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西海大捷——堪稱珠三角版「地道戰」

西海抗日烈士陵園

地址: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西海村

1938年10月,廣州及南海、番禺、順德等縣相繼被日軍侵佔。各縣中共組織根據中共廣東省委指示,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展遊擊戰爭。

1940年11月廣州市區遊擊第二支隊進駐順德西海,使西海成為中共領導的珠江三角洲抗日部隊的重要基地。遊擊隊員根據珠三角河道縱橫、水陸交通方便等特點,運用夜襲、麻雀戰、伏擊戰、爆破戰等靈活遊擊戰術,不斷打擊敵人。

1941年10月17日,惱羞成怒的日偽軍2000餘人圍攻西海,他們自恃兵多勢眾,武器優良,滿以為不用費多大氣力就可以把守衛西海的抗日部隊消滅,沒料到西海軍民齊心協力,早就作好了抗擊的準備。

西海地區蔗林、蕉林、稻田、魚塘星羅棋布,到處是天然的「青紗帳」,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日偽軍闖進西海地區的邊緣後,在複雜的地形中運動困難。廣遊二支隊的指戰員和民兵分散成若干小分隊,時而埋伏在堤圍、魚塘、稻田處,時而又鑽進蔗林、蕉林裡,到處是喊殺聲、槍聲和手榴彈爆炸聲,把日偽軍打得昏頭轉向。

經過一天的激戰,日偽軍大部非死即傷或落水被溺斃。抗日遊擊隊以不足300人的劣勢兵力,殲滅日偽軍1個團,擊潰2個團和1個護沙總隊。這一仗是珠江三角洲敵後抗戰以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被譽為「西海大捷」,相當於珠三角版「地道戰」,至今仍在順德地區廣為流傳。

1952年,為紀念在「西海大捷」和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順德縣人民政府在北滘鎮西海村建立抗日烈士陵園,主要建築包括紀念碑、烈士墓、革命文物陳列館、接待室等。2015年8月,西海抗日烈士陵園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大王嶺村——保存抗戰時期的歷史風貌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地址: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王嶺村

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闢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該舊址是東江縱隊主要領導人指揮東寶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機關所在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當時,東江敵後遊擊鬥爭形勢較為惡劣,而隨著遊擊隊伍的迅速發展,也要求加強部隊指戰員的素質建設。在這種情況下,第三大隊在大王嶺村舉辦了短期軍事訓練班,學習軍事常識和遊擊戰術。經過培訓,學員們的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大地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第三大隊在軍事鬥爭方面也取得了百花洞戰鬥,粉碎日偽軍「萬人大掃蕩」等一系列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有力地支援了華南地區及全國的抗日戰爭。

目前,大嶺山至今仍保留著抗戰時期的歷史風貌,是華南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歷史風貌最完整的抗日舊址,共包括9處文物點: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位於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分別位於甕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舊址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8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005年9月,緊鄰大王嶺村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落成開館,該館分為七個展廳,共展出東縱革命文物200餘件,全面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浴血奮戰、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跨越粵港搶救文脈精英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

地址: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白石龍社區

1941年12月,日軍攻陷香港。當時,包括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在內的數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尚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處境十分危險。根據中央指示,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指示當時正在香港的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讓他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將這些文化名人解救出來。

如今的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白石龍村,是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從香港脫險後在內地遊擊區停留的第一站。1942年1月9日,茅盾、葉以群、戈寶權等,打扮成「難民」,由遊擊隊的交通員引領,從香港輾轉來到白石龍村。鄒韜奮、胡繩、廖沫沙、於伶等人也先後平安到達。1月11日,又有幾十名文化名人在遊擊隊的武工隊護送下,順利通過日軍的封鎖線抵達白石龍。此後的100餘天,千餘名滯港的抗日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家眷、國際友人,在抗日遊擊戰士的護送下從香港成功脫險,無一人被捕。

當時絕大多數的左翼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都是通過陸上交通線轉移的,白石龍村是他們從香港脫險後在內地遊擊區停留的第一站。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龍村只呆了十幾天,有的呆了一個多月。但是,驚心動魄的營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次大營救,為中華民族、為新中國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2005年,深圳市龍華區文化部門以營救現場建築物為主體,多方徵集當年的實物材料,建成「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

珠江縱隊司令部——五桂山中的抗日搖籃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地址: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橋村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位於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橋村,原為古氏宗祠,由鄉紳古騰芳兄弟於清道光年間為紀念開村先祖古琪勝而捐資興建,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

1941年,中山全境淪陷。自中山淪陷至日本投降,時逾五年,日軍一直駐紮中山縣境內,並在淪陷區扶植偽維持會和偽政權。日軍、偽軍所到之處,無惡不作,加之漢奸土匪橫行,中山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五桂山地區南橋村內有一個叫檳榔山的自然村,青山環抱,人煙稀少。村中水泥路旁,有一座古氏祠堂。當日軍鐵蹄踏進中國時,祠堂成為中共武裝力量的搖籃。1944年—1945年,這裡迎來了中山抗日武裝力量——中區縱隊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

1944年10月1日,中共廣東省委和省軍政委員會在這裡召開了有珠江地區指揮部、粵中、西江、珠江二個特委領導參加的幹部會議,籌備成立珠江縱隊。1945年1月15日,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公開宣布成立,並以此作為司令部的辦公地點及舉行各種會議的會址。

在黨的領導下,英勇的中山兒女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捨生忘死、衝鋒陷陣。他們不僅在家鄉革命鬥爭,還輾轉前往全國各地戰鬥,成為中山抗戰的中流砥柱。解放戰爭期間,古氏宗祠仍為中山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的指揮部,2008年入選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責編丨林若川

統籌丨王宏旺 李焱鑫

編輯丨莫群 林琳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歷史永遠銘記》熱播 專家熱議抗戰劇創作要「真實」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曾鼐)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歷史永遠銘記》熱播螢屏。22日,諸多業內外專家匯集京城熱議抗戰劇製作,認為抗戰劇創作要挖掘新角度,尊重歷史,注重真實。  大型紅色史實《歷史永遠銘記》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講述了外國醫生馬海德在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他是新中國成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外國人。
  • 宿州:銘記歷史 傳承抗戰精神
    這是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也是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為了讓師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抗戰精神,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開展了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主題隊會活動,再次敲響「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的警鐘,以奮發拼搏的姿態追夢新時代。
  • 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英烈精神
    (通訊員 衡連偉)8月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75周年紀念日,為引導廣大學生銘記抗戰歷史,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8月13日以來,安徽理工大學電信學院開展讀書分享會、參觀烈士陵園等活動紀念八一五。主持人結合《永遠的八一五》一書,帶領學生重回八一五這一歷史瞬間;2018級本科生鄭家興、2019級本科生王紹圳等5名學生,結合抗戰歷史,圍繞學習生活暢談責任與夢想、初心與使命。鄭家興同學說:「歷史如『教科書』,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昭示我們要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自立自強,不讓歷史悲劇重演。」
  • 銘記歷史,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銘記歷史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9月3日,連江尚德中學政教處開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9月3日晚,各班組織主題班會,通過觀看抗戰紀錄片或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電視直播,認真聆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儀式上的講話。同學們回顧了抗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了解了抗日民族英雄英勇事跡,感悟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不畏犧牲的堅強精神,明白了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 中國抗戰勝利的世界意義值得永遠銘記
    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即將到來,北京市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迎來大批遊客參觀遊覽,人們在觀看戰爭舊址和戰爭展品中銘記這段歷史,緬懷先烈。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邵進 陳靜)201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  70年後,正義與勝利的光芒依舊燦爛奪目。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各地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今天全國各地舉行多種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人們銘記歷史,砥礪奮進。重溫先輩們抗擊外來侵略者的崢嶸歷史,今天,位於湖南芷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前,600多羽和平鴿飛向天空;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來自河北各界的幹部群眾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表達哀思;在浙江寧波,大家走進浙東抗戰老兵紀念園緬懷先烈,致敬抗戰精神。 浙江寧波市五鄉中學學生:我們也更應該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 雲南警方舉行歌詠比賽銘記抗戰歷史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教育引導廣大民警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銘記抗戰歷史,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戰精神,9月18日,雲南省公安廳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歌詠比賽,聆聽主旋律,傳承正能量,爭當排頭兵。
  • 銘記歷史 砥礪前行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各地紛紛通過聆聽烈士的英雄事跡、抗戰歷史等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圖為8月27日,民眾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地的晉元紀念廣場彈孔牆壁前參觀拍照留影。(周東潮攝/光明圖片)9月2日,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洽灣鎮抗戰英雄鄭炳來走進洽灣中心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活動,對學生講述當年抗戰故事,讓學生銘記抗戰歷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 尋訪乏驢嶺抗戰遺址我們當銘記什麼?【長城時評】
    (8月10日燕趙都市網)  尋訪乏驢嶺抗戰遺址,那個曾經上演過悲壯抗日歷史的地方。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和苦難的當代人,在見證了歷史遺蹟,聆聽了親歷者及老兵的口述之後,重新體味了什麼是戰爭,什麼是家國情懷,什麼是民族道義。今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偉大日子裡,牢記歷史,顯得更加的意義深遠。
  • 四川省廣安市:開學第一課 銘記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9月1日,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思源小學六年級五班教室,該班教師蘇小鳳正在給學生普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常識,銘記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老師講解抗戰歷史學生講述英雄故事抗戰硝煙散盡,抗戰精神永存。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思源小學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作為各班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內容,通過觀看抗日視頻、講述抗日故事、合唱抗日歌曲、閱讀抗日課文等銘記抗戰史,學習革命先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 四川省廣安市:開學第一課 銘記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
    9月1日,在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思源小學六年級五班教室,該班教師蘇小鳳正在給學生普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常識,銘記抗戰歷史緬懷革命先烈。老師講解抗戰歷史學生講述英雄故事抗戰硝煙散盡,抗戰精神永存。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思源小學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作為各班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的內容,通過觀看抗日視頻、講述抗日故事、合唱抗日歌曲、閱讀抗日課文等銘記抗戰史,學習革命先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 青大師生開展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活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為重溫和了解歷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抗戰精神,9月3日上午,青海大學千餘名師生,高唱國歌,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當天,全校師學代表在學校創新大廈四樓報告廳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儀式」電視直播,大家表示,只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開創更好的未來,相信通過此次紀念活動,全體教師和學生一定會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用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 水口學校:銘記歷史 弘揚抗戰精神
    早上七點,水口鄉學校就組織師生們來到水口茶山抗日英雄烈士墓開展「銘記歷史,弘揚抗戰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現場,該校校長向大家講解了大丫口(得勝山)之戰、鐵鼎坡(大勝山)之戰、帽子山(死人坑)之戰三個「茶山抗日故事」。同學們聽後備受感動和鼓舞,紛紛表示要勵志勤學,不忘歷史,人人爭當「茶山抗日英雄故事」宣講員。
  • 【銘記歷史】「去死怕不怕?」 「不怕!!」
    【銘記歷史】「去死怕不怕?」 「不怕!!」最近一段關於抗戰老兵的視頻感動了無數人▽「去死怕不怕?」「不怕!」一直到抗戰結束一共有1700人衝上天空!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第四中學: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今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臨西縣第四中學師生通過系列紀念活動,緬懷先烈豐功偉績、紀念抗戰偉大勝利、弘揚抗戰偉大精神。通過專題課,開展主題教育班會,撰寫「告慰英烈書」等,帶領學生回顧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無數英勇軍民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戰偉大勝利的歷史,讓學生銘記民族記憶不能忘,吾輩當自強,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該校負責同志表示「我們紀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遠不忘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民族精神,永遠不忘他們的遺志和追求!
  • 【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太圖 音樂朗誦贊「不朽」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銘記抗戰歷史 弘揚民族精神】太圖 音樂朗誦贊「不朽」 2020-09-04 06:20:40.0   本報訊(記者曹秀娟)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 銘記歷史 各地舉行多種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
    人民日報北京9月3日電 9月3日,各地舉行多種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組織北京、上海、重慶、江蘇、湖北等23個省份和加拿大、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80餘家相關紀念館、博物館,以多種形式,聯動開展主題紀念活動。
  • 盧溝橋畔歌抗戰,共同緬懷先烈銘記歷史
    盧溝橋畔,各界群眾通過原創情景表演、朗誦等形式歌頌抗戰。「那些遠去的人,那些永遠鐫刻的名字,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的義無反顧,是對祖國的愛,是對人民的責任,是對希望的堅定。巍峨的是他們的身影,閃光的是他們的信念!」
  • 銘記歷史 守望和平
    來源:瀋陽日報-瀋陽網為了銘記抗戰歷史,弘揚偉大精神,凝聚起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瀋陽市教育局主辦,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承辦的「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眾館聯動守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主題活動於9月3日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
  • 銘記歷史 吾輩自強——白關中學開展抗戰勝利紀念日愛國主義教育
    紅網時刻株洲9月4日訊(通訊員 王瓊)9月3日,在第75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白關中學結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深入開展愛國主題教育。「抗戰勝利紀念日」主題教育儀式於當日大課間在操場拉開序幕,活動由校團委書記陳非凡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