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農業遺產影像志 中國攝影出版社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是指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攝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影像志》,則是以影像的方式致敬農業文化遺產。該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項,接下來將要介紹的 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農業系統 便是其中之一。
龍勝龍脊梯田系統是以壯、瑤文化和壯美景觀為特色的南方山地梯田生態系統。楊廣森 攝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交界之處。如果不是龍脊梯田,這個深藏於桂北山區的小城,恐怕還鮮為人知。
地處越城嶺山脈西南麓的龍勝縣有著「萬山環峙、五水分流」的地理特徵。這裡山高水急,溝幽谷深。全縣有21 座海拔在1500 米以上的山峰,龍脊梯田便隱藏在這深山之中。
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少有適合農業耕作的土地,使得這裡在元代以前偏僻荒涼、人煙稀少。元代時,壯族和瑤族先民陸續遷居到此,他們把稻作文明也帶到了這裡。居住在這裡的少數民族先民用「刀耕火種」開山造地,把坡地整為梯地,待田塊逐漸定型後,再灌水犁田種植水稻,形成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壯麗梯田景觀。
龍脊梯田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梯田所在山脈山高谷深,落差巨大,海拔最高處1850 米,最低處只有300 米。山頂是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森林下方是規模宏大的梯田,壯寨和瑤寨散布在山腰上。上圖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龍脊梯田。韋毅剛 攝
在梯田開創的初期,壯、瑤族人把梯田建在山腰以下,壯寨和瑤寨村莊建在山腰上,山頂的森林則被保留了下來。
這個原則一直被遵循著。人們深知森林對於梯田來說有多麼重要。溼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保證了龍勝山區有充沛的雨量供給,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植被便是天然降水的存水儲水裝置和調節裝置。茂密的植被將天然降水保留下來,並緩衝了山頂水流的速度,增強了雨水向地下滲透的能力。汩汩清泉從林中潺潺而下,在龍脊梯田區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觀。
當地農民通過封山育林等手段,對山頂的原始森林嚴加保護,同時,梯田周邊的植被也獲得了良好的保護,隨山勢海拔變化分布著不同的喬、灌、草等植被類型。
現在,除了水稻外,當地壯、瑤居民還根據海拔差異種植辣椒、紅薯、芋頭等普通作物和茶葉、羅漢果等作物,並在田間養殖鳳雞、翠鴨等家禽,保存和培育了龍勝地區豐富的農業種質資源。
龍脊春耕。文雪山 攝
瑤寨晾曬作物的場景。馬紅專 攝
在龍脊,除春節外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就是曬衣節。馬紅專 攝
龍脊梳秧節期間的大型梯田火把夜景。文雪山 攝
相關推薦
圖文摘自
主 編:高 揚
執行主編:鄭麗君
開本:12開
版次:2019 年8 月第1 版
定價:298.00 元
☘ 以「影像志」的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明風貌和傳統文明發展歷程,將極大地提高公眾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 本書彙編原農業部發布的第一、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39 項(其中含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5 項);
☘ 按照地域分布,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景觀特色、產品特點、氣候條件和耕作技術,以及相關民俗文化活動;
☘ 讀者得以直觀地認識中國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探索科學的保護和傳承辦法;
☘ 中英文版的方式,將在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影響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以及繼續引領國際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運動,進一步推進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我國農業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一扇窗!
購買方式:
1、保存下圖至手機相冊,
2、打開手機天貓掃一掃,
3、選擇該圖片,即可購買
| 新書 |
?
什麼,成就了莎莉·曼?
「作家」身份之外的蘇珊·桑塔格
伊莎貝拉·伯德:傳奇女攝影師鏡頭下19世紀末的中國
| 徵集 |
1700多年歷史的「最美小城」始興,向您發出一封邀請函!
| 影廊 |
攜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對美國華裔夫婦的光影世界
| 對話 |
世界前沿風景攝影師阿特·沃爾夫:永遠不要停止觀察
| 技法 |
| 話題 |
敢把領導人拍成這樣,背後的攝影師們是群什麼人?
| 影史 |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電話:010-65220965
原標題:《壯瑤人民農耕文明的結晶:廣西龍勝龍脊梯田農業系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