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需不需要小確幸
易 蓉
整理東西時發現好久沒穿的外套口袋裡有50塊錢,冷風颼颼時捧上一杯熱奶茶香甜暖心,課堂上一場酣暢淋漓的思辨,冬去春來微風吹過帶來陣陣花香……你有沒有這樣的一些時刻,儘管是微小的生活瑣事,卻不經意間讓你嘴角揚起,感到滿滿的幸福?
這就是小確幸,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小確幸一詞來自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由二十多篇短小的散文集結而成,寫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生活片段。然而在作家的娓娓道來中,生活裡那些細細碎碎的片刻卻十分可愛和有滋味。翻譯家林少華老師將「小確幸」直譯而來,這個詞就這樣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和語言。
有人說臺灣正流行小確幸的思潮。把臺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做比較,發現大陸學生在巨大的升學就業壓力中,DNA裡出現了「狼性」,不斷地競爭、拼搏、追求、奮鬥,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找到更好的工作;臺灣學生卻沉浸於「小確幸」,名牌大學的吸引力似乎沒有那麼強烈,只需要眼前有一些令人愉悅的東西,就能夠滿足。
何止臺灣,其實社交媒體的發達令我們更清晰地看到老百姓更關心的是什麼。不久前我做了個小調查,想看看周圍的小夥伴都在關注什麼樣的微信公眾帳號。整理了自己的關注清單,竟然有兩百多個,大多數和媒體或傳播有關(工作與學習),極少數是吃喝玩樂興趣愛好。讓我意外的是,周圍非媒體工作的朋友,關注的帳號平均只有十餘個,絕大多數和吃喝玩樂興趣愛好有關,極少數是新聞、思辨或工作相關。營銷學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人們對關於自己感受和經歷的議題更有興趣和熱情參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豆漿到底鹹吃還是甜吃」的話題更能引起熱議。
有評論文章表示擔心「小確幸」會令社會和區域的發展逐漸失去活力和競爭力。但倘若連最微小的幸福都感受不到,還談何其他。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