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孩子臉上的皮膚看起來很白,沒有顏色,是不是有貧血」?這是今天一位奶奶帶著8個月大的孩子,來做兒保時進門說的第一句話。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貧血的相關知識。
貧血是小兒時期血液系統常見的綜合症之一,指血液裡面的血紅蛋白(Hb)小於正常範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6個月~6歲者Hb小於110g/L,6~14歲Hb小於120g/L為貧血。而我國小兒貧血診斷標準是:新生兒Hb小於145g/L,1~4個月Hb小於90g/L,4~6個月Hb小於100g/L者為貧血。
貧血不僅會影響小兒生長發育,還可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的誘因,甚至造成小兒多系統損害。
按照病因與發病機制可將小兒貧血分為以下三類
1,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生成不足:主要為造血物質缺乏,如缺鐵性貧血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感染或炎症導致貧血,以及其它鉛中毒所致的貧血等。
2,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內,外因素引起的貧血,如地中海貧血,新生兒溶血症等。
3,失血性貧血:因患兒的急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而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貧血。多發生於6個月到2歲小兒。
鐵是構成血紅蛋白必需的原料,任何引起體內鐵缺乏的原因都可能導致貧血。
主要原因
1,先天儲存不足。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期最後三個月最多,早產,雙胎,多胎,孕母患嚴重缺鐵性貧血均可導致胎兒儲鐵不足。
2,後天攝入不足。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單純母乳,牛乳,穀物中含有鐵量較低,如果不及時添加肉類,蛋黃,肝,青菜,水果等含鐵豐富的輔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3,生長發育過快。嬰兒期和青春期小兒生長發育迅速,鐵的需要量增加,若未能及時添加含量鐵豐富的輔食,易發生缺鐵。
4,鐵丟失過多或吸收不好。長期慢性失血如腸息肉,鉤蟲病等導致缺鐵;未經加熱的鮮牛奶餵養寶寶,飲食搭配不均衡都會影響鐵的吸收。
典型症狀
皮膚黏膜蒼白
是小兒貧血相對而言最顯著的臨床表現。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明顯。
生長遲緩
病程較長的患兒還可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容易疲倦,無力,不愛活動,營養低下等。
肝脾淋巴結腫大
為患兒的造血器官的臨床表現。
循環呼吸系統
患兒由於缺氧可表現為呼吸,心跳加快,尤其是哭鬧過後更加明顯,脈搏加大,脈壓增大,當貧血程度為重度貧血時,可出現心臟擴大,雜音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心衰。
消化系統
可表現為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等。
神經系統
常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下降,易激怒等。
當發現兒童出現面部,手掌,耳朵等皮膚處,以及眼結膜,口腔黏膜,甲床等處出現蒼白色時,易疲倦,食慾減退,毛髮乾枯,發育遲緩等情況時,應及時就醫。
1,做好家庭環境衛生,勤洗手,注意保持個人衛生。
2,新生兒提倡母乳餵養。研究顯示人工餵養出現貧血的概率明顯高於母乳餵養,出生後的前6個月進行母乳餵養,6個月後應科學地添加輔食,這樣進行合理的餵養可以減少貧血的出現。
3,對於年齡較大的患兒飲食方面適宜吃高鐵,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如動物血,牛肉,動物肝臟,南瓜,甜菜等,以增強免疫力,改善造血功能。
4,飲食不合理的搭配會影響鐵的吸收,比如植物纖維,茶,咖啡等,不要吃酒精,肌醇的食物,如白酒,啤酒,紅牛等,會造成紅細胞的破壞,影響造血功能。並糾正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5,積極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日常避免危險的運動,避免磕碰等造成出血。
6,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注意增減衣物,加強對感冒的預防,減少小兒出現貧血的機會。
隨後給奶奶帶來的寶寶按要求進行了相應的檢查,一切正常。原來寶寶臉上皮膚白很大原因是因為遺傳哦,因為爸爸媽媽的皮膚就非常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