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2020年高考,又一批莘莘學子通過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懷揣著夢想向未來啟航。
19年前的今天,也有一場「大考」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曾是那一場「考試」的參與者、見證者,而我們也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2001年7月13日,當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時,全中國沸騰了。至今,那激動人心的瞬間,那縱情歡呼的笑臉,長安街車水馬龍的慶祝場面,仿佛仍歷歷在目。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派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運動員什麼時候能夠得到一塊奧運會獎牌?中國什麼時候能舉辦奧運會?
百年前的「奧運三問」在此刻終於得到了一一回應。
回望中國近現代的體育歷史,一代代體育人為了登上奧運會這一國際舞臺前赴後繼,為了增強國民體質、實現民族振興振臂高呼,百年奧運之路,歷盡滄桑而百折不撓。
下面帶領大家重拾申奧路上的館藏故事。
1907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在天津學界運動會頒獎儀式上,發表演說。他指出,雖然許多歐洲國家獲獎機會甚微,但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建議中國組隊參加奧運會。
1922年,王正廷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第一個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中國人。
1928年第9屆奧委會手冊(館藏)
1932年,我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劉長春代表中國第一次登上奧運賽場。
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紀念瓷盤(館藏)
1932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運會,我國本不想派選手參加。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偽「滿洲國」妄想讓劉長春作為偽「滿洲國」選手參加奧運會。劉長春憤然發表聲明拒絕。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在王正廷、張伯苓等人的努力下,最終劉長春與領隊、教練等6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亮相開幕式,代表中國第一次登上了奧運賽場。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手稿(館藏)
劉長春手稿寫於20世紀70年代,詳細披露了他代表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始末。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中國派出100餘人組成代表團,其中運動員69人,參加籃球、足球、遊泳、田徑、舉重、拳擊、自行車等7個項目的比賽。另外派出武術表演隊和體育考察團。中國代表團僅有撐竿跳選手符寶盧取得複賽權。中國武術隊的多次表演轟動了歐洲。
中國田徑運動員參賽所用證件(館藏)
第11屆世界運動會中華代表團報告(館藏)
1948年,第14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我國派出33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籃球、足球、田徑、遊泳和自行車等5個項目的比賽,但沒有一人進入決賽。奧運會結束後,代表團在當地華僑總會的幫助下才解決路費返回祖國。
1948年倫敦第14屆奧運會紀念牌(館藏)
從1932年劉長春孑然一身、單槍匹馬登上奧運舞臺到2008年全世界的奧運健兒齊聚中國大地;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奧運獎牌榜顆粒無收到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登頂金牌榜榜首;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2015年北京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雙奧之城」,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國運興,體育興,體育強,國家強。
體育,讓我們為國家的富強而感嘆,為民族的振興而自豪,愛國、拼搏、自強不息的中華體育精神正代代相傳,為中華兒女提供著不竭的前進動力。正像劉長春所書,「我們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總想為中華兒女激發一點民族感,已盡吾輩之義務。」相信在體育人的共同努力下,體育一定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凝心聚氣的精神力量。
(部分視頻和圖文來源網絡,侵刪)